佛曲聽1遍,心情漸好;聽2遍,心情越來越好;
聽3遍乃至多遍,消除業力,心緒漸入安詳之境……。
誠祝 快樂、安康。
敬請點擊全屏播放,萬分感謝。


鉤沉 gōu chén 音『溝陳』。
意思是把被湮沒或散失的事物
重新整理和呈現出來。
《鉤沉古天文學的萌芽和發展》
一、遠古和上古
天文學的萌芽和發展
(一)
如前述,中原地區的先民,
在進入新石器時代時
對太陽月亮及寒來暑往
不可能不感興趣(與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從考古學所發現的蛛絲馬跡來看,
在新石器時代,
中原地區的先民已經能運用對天象的觀測,
來確定方位和時節了。例如,
在伏羲時代就有伏羲曆法。
考古資料證實,
伏羲時代
(公元前5354年~公元前4094年,共計1260年),
中華民族主要分佈在黃河流域、
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等處,
伏羲時代的農業、制陶業等,
均處於蓬勃發展時期。
一些古代文獻對伏羲曆法均有記載,
例如,《周髀算經》記有:
「古者包犠立周天歷度。」
「古者包犠、神農,製作為歷,度元之始。」
更有《路史》* 記載:
伏羲「命潛龍氏筮之,乃迎日,推策、相綱,
建造甲子,以命歲、時。配天為干,配地為支,
支幹配類,以綱維乎四象。
故情維相感,而星辰以顒則
(顒yóng ,大、仰望)。
歲、日、月、時亡(流逝),
易於作旋,蓋著躔*舍,立九部而民易理。
於是紀陽氣之初,以為律法,以驗其符;
矢(施布)『正爻』以配氣,置『重爻』以抵日、
以作屮歷。歲建寅,甲日、寅辰。」
【註釋】
1、躔 chán,天體的運行。
2、《路史》,宋朝人羅泌著,
此書記述了上古以來有關歷史、
地理、風俗、氏族等方面的傳說和史事。
又,
有些文獻,其成書可能晚到秦漢之時 ,
但記載的內容,
卻反映了遠古石器時代的內容
(我們看到後來的先秦古籍
《山海經》記錄的神話,
包含了許多遠古時期的文明。
《山海經》中記錄的
以神山為通天手段的巫覡文化
(覡xí男巫),就是遠古文明的反應。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