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話滄桑——
學《推背圖》
為什麼不『詳談』(連『淺談』都說不上),
只能浮光掠影式地掠過?
雖說歷史是輝煌的,但歷史也是沉重的。
未來如何—……,只能翹首以待……。
未來不容胡亂猜測,即便手中有預言書,
那或許也是偽作,看偽作一輩子也別想預知未來。
《推背圖》全稱是
《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
一、《推背圖》簡介和由來
《推背圖》
又稱《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
她是唐朝司天監(天文台主管)
李淳風和高人袁天罡,
預測王朝興衰的預言書。
就是說,
《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
傳聞是1300多年前,
即唐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
由李世民皇帝
命天相家李淳風
和袁天罡所作的政治預測,
預測的目的是當時的統治者為了預知
其皇族能否千年萬代地延續其皇族命脈。
一個王朝的命脈,那可是天下人都關心的事!
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榮辱、
官員的升遷或百姓的生活,
都與王朝的興衰,密切相關,
所以《推背圖》就成了天下人都關心的事。
這種對切身利益的警覺或關注,
致使《推背圖》自誕生以來,
幾乎成為社會上家喻戶曉的事了。
如前述,《推背圖》
是由李淳風和袁天罡所推演的讖書。
【讖chèn,音『襯』。
意思是『預言』或『預兆』,
是用來揭示未來狀況的文字或圖像】
中國古代預言包含了易數和星相等多種學問。
我們尤其要了解的是,
這些預言絕非空穴來風,
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揣測的
(就是說,對於那些未來之事,
是絕不可以按照《推背圖》
所提供的圖文去瞎猜!
除非你是一個有深厚功底的人)。
所謂《推背》不是一個人
用手去推另一人的背,
《推背圖》第64象,
只是一幅寓意圖。
她不但在說,我們不要再泄露天機了,
更主要是在提示要繼續隱居
(深涉世事,終成虛幻啊)。
親愛的朋友,您可能已經知道了,
人的背部含有與天氣相呼應的28種穴位,
一個人在實現了自身穴位與天相通之後,
那是可以達到人天感應、
甚至人天合一之境的,
由此透露出《推背圖》所展現的是,
一個修行有成者
在人天感應中所預知的境界。
閱讀的重點是將已經發生的歷史,
部分地予以重溫,
那些還沒發生的事,
只能從圖文的展現中,隨個人去體味了。
《推背圖》由來:
『推背圖』與『星相術』相關,
而『星相數』又是
在一些古老的法術基礎上形成的,
例如『星相術』與『踏罡步斗術』等相關。
這些法術都是千古不傳之秘。
如今作為俗人的我們,
只能從有限的文獻中來一窺堂奧了。
二、《推背圖》題解
《新唐書·藝文志·五行類》
載有《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1卷,
題目下注有「李淳風與袁天綱集」。
據研究者說,
這本書,原本只是一張《星相圖》!
這就是說,《推背圖》的原貌,
並非我們今天看到的那些古樸的
圖示和寓言詩文!!
從那串長長的書名來看,
她是包含了5個概念:
A.
所謂『太白』就是金星,
這裡以『太白』代指『天相的氣運』。
天上繁星閃閃,
為什麼單挑太白金星,來代指天相呢?
這可能是因為金星是除去太陽、月亮外,
最容易被看到的星。她是最亮的星。
金星,晨見東方,叫『啟明星』;
昏見西方,叫『太白星』,或叫『長庚星』。
B.
「會運」是星相家使用的時間單位,
元、會、世、運、年、月、日、
時、辰、分、秒,是源自周易的時間單位,
現在的記時只有分秒與《周易》
或邵雍的
《皇極經世 元會 運世》記載有點變化。
這些時間單位相互關係如下:
一辰二時;
一日十二辰、二十四時;
一月三十日、三百六十辰;
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日;
一世三十年、三百六十月;
一運十二世、三百六十年;
一會三十運、三百六十世、一萬八百年;
一元十二會、三百六十運、
四千三百二十世、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簡單記憶是:
1元有12會(一元十二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1會有30運;
1運有12世;
1世有30年;
因此每運就是360年(12乘以30),
每會是10800年。
C.
「逆兆」:
『逆』!
就是不隨波逐流。
預測人所做的推測是方向相反地來推算。
D.「通代」是貫通多個朝代;
E.『記圖』是記下所呈現的星相。
有人建議,
要從袁天罡的《推背圖》學解圖,
從李淳風的《藏頭詩》學解字,
說這樣做,
就可能從圖文中對未來有所解悟。
但是推背圖 和藏頭詩等作品,
經過千百年的紛繁傳承,
已經被後人改得(幾乎)面目全非了
(在傳播中時不時有人假託先賢,
參進自己的解釋)。
《推背圖》版本在1980后大量出現,
這裡不排除解放前後,
後人對其所作的修改。
這些魚目混珠的作品,雖是後人偽作,
但也不排除這些人,會有一些修行功底。
這些人至少要有一些易學(或修行)知識。
他們用假託先賢寫下那些已經發生事,
然後再來『參和』自己對後面未知事件的推測。
但是我們學習的重點,
不在歷史上已經發生的事的『預言』,
而在那些還沒有發生的事。
這些事我們只能給以適當的關注,
因為我們的功力不夠,
所以不能太執著了,不是嗎?
(待續)
感恩您的無量慈悲和寬宏大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