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崆峒山問道雕塑(天津市薊縣「州河公園」)
【原文】
大道說
庖羲(1)上聖,
畫八卦以示人,
使萬世之下,知有養生之道。
廣成子(2)謂黃帝曰:
至陰肅肅(形容寒冷),
至陽赫赫(形容炎熱)。
赫赫發乎地,
肅肅出乎天。(3)
我為
汝遂(通達)於
大明(太陽)之上矣(4),
至彼至陽之原也
(到達那炎熱的最初來源之處);
為汝入於穹冥之門矣,
至彼至陰之原也。(5)
軒轅再拜曰:
廣成子之謂天矣。(6)
周公繇7易曰:
君子終日乾乾。
孔子翼8曰:
終日乾乾,反覆道也。
【註釋】
(1)
庖羲即伏羲氏。
華夏太古三皇之天皇,
與女媧同被尊為人類始祖。
三皇:伏羲、神農和黃帝
(《尚書·序》、《帝王世紀》)。
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4000至8000年前,
乃至更為久遠的年代。
【另有一說,認為三皇是指
燧人(燧皇)、伏羲(羲皇)和神農(農皇)】
(2)
廣成子,黃帝時期的真人。傳說活了1200歲后升天。
(3)
寒冷發於天。
如果你去登山,
那麼,越往上走,你就就會感到越冷。
假若登的是喜馬拉雅山,
那麼,此山的頂處積雪終年不化。
這2句所說的「冷」或「熱」,
都是指地球的氣候。
(4)
我為你通達於『大明』之上(太陽系之外)
(5)
「 至彼至陽之原」和「至彼至陰之原」:
根據太極原理,
先天為陽,後天即為陰。
陰陽二者,互補互根。
在此處所論陰陽寒熱,
正如你所能理解的:
地球上的寒或熱,
不一定就是太虛之境的寒或熱,
根據太極哲學,
兩者的性質正好相反。
這裡打個淺顯比喻:
假若你把腳放進冷水裡,
這時你馬上會感到腳上很冷,
但是腳上的肌膚雖是冷的,
體內經絡之氣卻是熱的
(是無比活躍著的)。
有的運動員就用這種方法健身;
還有人在氣旺時,
把腳放冰水中,腿上還會發熱;
有些人就以這種原理為據,
大冬天到河裡去冬泳噢。
「窅」yǎo 原義目深陷,
這裡比喻深遠,
如說:窅冥。
窅冥:唐 元稹 《三遣悲懷》詩: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窅冥,在此處暗指生死之地。
(6)
「廣成子之謂天矣」,
「之」字用於主謂結構之間,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謂」,告訴。
「廣成子之謂天矣」,
是黃帝請求廣成子說說天上的事
(即有關求「道」之事)。
(7) 繇zhòu ,
古同「籀」,占卜的文辭。
籀zhòu ,籀文,古代的一種字體。
亦稱「大篆」。
乾乾,敬慎貌,健健自強不息貌。
(8)
《翼》即《十翼》,
歷代相傳《十翼》為孔子所作。 (待續)

感謝您的寬容。
感謝您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