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 神通能令『地』轉為 『水』

(七)第七問
問曰:
『一切入』亦是『大定』,
何以不能令是『實水』,
己身、他人皆(得)見?
答曰:
『一切入』觀處廣,
但能令一切是『水相』,
而不能令實是『水』。
神通不能遍一切,
而能令『地』轉為『水』,
便是『實水』。
以是故,二(種)定力,各別。
(八)第八問
問曰:
二(種)『定』變化事,
為實、為虛?
若『實』,
云何『石』作『金』、『地』作『水』?
若『虛』,
云何聖人而行『不實』?
答曰:
皆實。
聖人無虛也!
三毒(指貪、嗔、痴)已拔(消失)故。
以一切法,各各「無定相」故。
可轉『地』,或作『水』相。
如酥、膠、蠟 是『地』類,
(地)得『火』則消,
(若)為水,則成『濕相』。
『水』得寒,則結成冰而為『堅相』。
『石汁』作『金』,
『金』敗為『銅』,或還為『石』。
【參見《大智度論》卷47:
「譬如石汁一斤,
變『千斤銅』為『金』。」】
眾生亦如是。
『惡』可為『善』,
『善』可為『惡』。
以是故,
知一切法,『無定相』故。
用神通力變化,
『實』而不誑。
(誑kuáng 欺騙)
若本(本來就是)
各各『定相』,
則不可變。
三者,諸賢聖神通,於六塵中,
(六塵,指色塵、聲塵、香塵、
味塵、觸塵、法塵等六境)
隨意自在:
見『好』能生『厭想』;
見『丑』能生『樂想』;
亦能離『好醜』想,
行『舍心』,
是名三種神通(即能離『好醜』等)。
此『自在神通』,唯『佛』具足。
菩薩得是神通,游諸佛國,
於諸異國語言不同,
及在遠微細眾生,不聞故,
(因而)求『天耳通』。
常憶念種種多眾大聲,取相修行。
常修習故,
『耳』得色界『四大』
【地水火風,
造作,生出一切物質,故名四大】,
造『清凈色』*,
得已,
便得『遠聞』,
於天人音聲,
粗細、遠近,通達無礙。
【註釋】
『清凈色』,指『凈色根』。
『色根』
指眼、耳、鼻、舌、身、意根中的前五根。
前五根,可以分成兩類:
一類叫『浮塵根』、
另一類叫『凈色根』。
『浮塵根』
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根。
『凈色根』是不可見的色根。
這種凈色,
不是一般的『粗色』(物質),
而是『微清之色』,
是肉眼看不見的物質。
六根中的意根,是第七識,
屬於心法,不是色法。
(九)第九問
問曰:
如《禪經》中說,
A.「先得天眼,見眾生而不聞其聲,
故求『天耳通』;
B.既得天眼、天耳,見知 眾生身形、音聲,
而不解語言,
種種憂、喜、苦、樂之辭,
故求 『辭無礙智』;
C.但知其辭,而不知其心故,
求知『他心智』;
D.知其心 已,未知本所從來故,
求『宿命通』;
E.既知所來,欲治其心病故,
求『漏盡通』;
F.得具足五通已,不能變化故,
所度未廣,
不能降化邪見。
大福德人,
是故,求『如意神通』。」
應如是次第,
何以故先求『如意神通』?
答曰:
眾生麤(粗)者多,細者少,
是故先以『如意神通』。
『如意神通』,能兼麤細,
度人多故,是以先說。
複次,諸『神通』得法『異』
(諸『神通』得到的方法不同),
數法 異(六種神通,各有自己的特點)。
得法者,
多先求天眼,以『易得』故。
行者用日月、星宿、珠火,
『取』 是等 『光明相』。
常懃精進(懃,古同「勤」)
善修習故,晝夜無異。
若上若下、若前若后,
等一明徹,無所罣礙。
(罣礙 guà ài.阻礙不通。)
是時,初得『天眼神通』。
余次第得,如先說。
說明1:
《禪經》所說神通次第:
A.天眼通、B.天耳通、C.他心通、
D.宿命通、E.漏盡通、F.如意通。
佛
初得神通次第
(但是佛得神通的次序卻是):
A.如意通、B.宿命明、C.天耳通、
D.天眼明、E.他心通、F.漏盡明。
說明2:
《佛學大詞典》
對「三種光明」解釋如下:
據《瑜伽師地論 卷十一》載,
光明有三,即:
(一)外光明,指日、月、星光及火珠、燈炬等光;
(二) 法光明,指隨所聞之法,觀察修習,明心見性而顯現的
光明,此等光明能破除愚痴之暗,故稱『法光明』;
(三)身光明,指諸佛、菩薩、二乘及諸天等之身所顯現之
光,此等光明亦能破除黑暗,稱為『身光明』。
「火珠」,指塔頂飾物。於塔頂九輪之上,置一寶珠形飾,
其周圍以『火焰圖案』裝飾,稱為『火珠』。
(參閱『水煙』)
「水煙」,本名火珠。又作水圓、珠圓。為置於塔上九輪之
頂的『火焰形寶珠』。俗忌火,故亦稱『水煙』。
【原文】
複次,
佛如所自得 (按照所證境界),
為人說次第:
佛
初夜(時)分,
得一通、一明。
所謂如意通、宿命明;
中夜(時)分,
得天耳通、天眼明。
后夜(時)分,
得「知他心智通」、漏盡明。
(即,如前說,佛初得神通次第:
如意通、宿命明、天耳通、
天眼明、他心通、漏盡明。)
求『明』用功重,故在後說。
通、明,次第得,
如四『沙門果』。大者在後。
註釋:
『沙門』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
『沙門』可分為四種。
『四沙門果』是聲聞*的四種得悟境界。
*聲聞原指聽聞佛陀聲教而依教修行的弟子,
后與*緣覺、*菩薩,並稱三乘。
緣覺是於佛世聽佛說12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為緣覺;
若生於無佛之世,
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為『獨覺』;
菩薩即指
以智 上求『無上菩提』,
以悲 下化眾生,修諸善行。
如,修布施、持戒、精進、
忍辱、誠實、慈與舍等。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