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論原文】
(一)第一問
問曰:
如《贊菩薩品》中言:
「諸菩薩皆得五神通」,今何以言「欲住六神通」?
(編者:據介紹,《智論》問答,數以千記。)
答曰:
五通是菩薩所得,
今欲住六神通是佛所得。
若菩薩得六神通,可如來難
(可如你這樣提出來,問這個『難題』)。
(於是提問者就接著提問了——)
(二)第二問
問曰:
《往生品》中說:
「菩薩住六神通至諸佛國」,
(現在)云何言「菩薩皆得五通」?
答曰:
『第六漏盡』神通,(實際上)有二種:
一者,漏、習*俱盡;
二者,『漏盡』而『習不盡』。
(漏*,指煩惱滅盡,稱為『漏盡』;
習*,指余習、殘氣。)
習不盡,故言「皆得五通」。
漏盡,故言「住六神通」。
(編者:提問者接著再往深里問——)
(三)第三問
問曰:
若菩薩漏盡,
云何*(又)復生?(*云何,如何)
云何(又)受生*?
(*受生,種種善惡之業所感得的果報。)
一切『受生』,皆由「愛」相續,故有。
譬如,米雖得良田、時澤,終不能生。
諸聖人愛糠已脫故
(愛欲之糠。言愛欲應棄之如糠),
雖有「有漏業」生因緣,
(亦)不應得生(呀)?
答曰:
先已說(《大智度論》卷27),
菩薩入法位,
住阿鞞跋致*地(不退轉地)。
「末后肉身盡,得『法性生身』」。
雖斷諸煩惱,有『煩惱習』因緣,
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註釋:
1、『阿鞞pí跋致』,梵語,意譯為不退轉,是菩薩階位。
這是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達到的階位。
2、阿僧祇(祇,音qí),梵語「asamkya」的音譯,
可譯為無數。
3、法性生身(菩薩),指已證『無生』法性,
舍三界生死的菩薩。
4、『無生』法性,謂諸法的本性,無生無滅。
5、變易而熟,謂一切法的種子,熏習成熟,
由因位變易而入果位。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