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3月6日在澳洲總督府的歡迎儀式后,
總督和夫人陪同習主席和夫人乘車,參觀『袋熊』。
彭麗媛懷抱澳大利亞國寶級動物『樹熊』。
三、回顧「三學」往事的意義
從東晉開始,直到後來,
佛學漸漸滲透到人的思想,
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各個階段
和各種階層人的精神面貌。
我們略述歷史,
為的是以較為深邃的思考
來審視我們今天的文化。
我們無須把調子定得太高
(至少要有底線)。
今天面對各種思潮的泛濫
(它們幾乎失去約束),
一些人以『個性解放』為掩護,
讓那些令人墮落的沉渣泛起……。
撫今追昔,
值得慶幸的是,
過往的夢境(歷史夢境),
為我們留下了正反兩方面寶貴的經驗
或難忘傷痛。
我們需要怎樣凈化我們的靈魂
(我們需要凈化靈魂嗎?)
我們要如何消除『靈魂的霧霾』,
我們需要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或轉型嗎?
這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不太愉快,
卻是最終能為我們帶來好處的話題。
不要過多地指責他人或社會,
一切只在自己的內心,
讓我們從點點滴滴做起來吧……。
魏晉時期,「三學」交鋒的舞台已經搭起,
同時三學融合的大戲也已拉開帷幕。
我們看到,不同思想的交鋒,
有時會是雙贏(有時真理越辯越明)。
從魏晉開始,
歷經
隋、唐、宋、元、明、清
和民國等歷史時期,
時至今日,「三學」之間
不斷在強、強相互學習中「合流」,
這種碰撞與交融,
一直引領著中華文明的輝煌進程,
所有這一切
都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寶貴精神財富。
需要說明是
(也是時代給我們留下印象的是),
約在3年前——2014年,
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
發表演講時說: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
但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演化,
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
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
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
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
「2000多年來,佛教、伊斯蘭教、
基督教等先後傳入中國,
中國音樂、繪畫、文學等
也不斷吸納外來文明的優長。」
可見中國當代領導人,
對佛學及其他宗教,
對中國文化的建設作用,
是予以一定位置或給予一定評價的。
2016年,
習主席又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指出:
「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
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
深入挖掘各自教義、教規中,
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
健康文明的內容。
這就要求我國宗教『與時俱進』,
革新發展,努力發揚積極因素、
淘汰消極內容,
對教規、教義
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
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

2015-03-06 來源:習近平和彭麗媛的行程獲得了中國媒體的廣泛報導。
這對夫婦被拍到登上『威靈頓山』,
懷抱一隻有「塔斯馬尼亞魔鬼」之稱的『袋獾』寶寶,
並被贈予一隻『薰衣草小熊』。
看著這些溫馨的照片,
我們多麼期盼
習主席能像愛他的夫人、
愛他的女兒那樣,
保護中國傳統文化,
我們多麼希望國家和政府,
在發展國民財富的同時,
能夠像愛護自己的眼珠那樣,
保護人們心底的神聖信仰,
若能如是,國之大幸矣。
【習近平(生於1953年6月15日),
祖籍河南鄧州,籍貫陝西富平,生於北京,
中國共產黨第五代領導人,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
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及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習近平是第一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出生的最高領導人。】
回首已往,
中國本土的儒道二學繼續在互補中前行,
外來佛學也早已在與儒道爭鋒融合中,
融化到中華文明體系中來,
這種多學「相互發展」的傳統,
必將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
展望未來,已成為我們民族文化自信的
有機組成的「三學」文化,
必將通過『與時俱進』的繼承或轉型,
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與繁榮。 (待續)
參考資料:《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6年11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