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57 「儒釋道」的碰撞與磨合

作者:和顏清心  於 2017-2-7 10:3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思想的形成|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關鍵詞:儒釋道

 

 

二、「儒釋道」的碰撞與磨合

 

 

佛學進入中國后,首先面對的是被奉為正統的儒學。

漢末魏初,面對儒生們對佛學發出的「夷狄之術」的攻擊,

佛學信奉者只能通過強調儒佛一體來回應。

 

『牟子』撰《理惑論》

 

[牟子才,四川人。宋代學者。

嘉定十六年(1223)中進士]

 

『牟進士』表明,

 

儒、佛關係如同金玉,

指出「事佛」

與「行『堯舜周孔』之道」,

本是一回事。

 

吳蜀魏三國時期的僧侶,

則提出「儒佛同一」,

並以佛學的「仁道」,

附會孟子的「仁政」,

把「仁」視為佛的最高境界。

 

後來東晉時期孫綽

 

[孫綽(314371),東晉詩人。山西人]

 

在《喻道論》中提出「儒即佛、佛即儒」,

認為儒、佛在根本旨趣上是同一的。

「聯儒辟道」是當時佛教徒的生存策略。

但這也沒有避免其他儒學信奉者

抨擊佛學的『剃鬚發、不娶妻』等制度,

 

他們認為這些是有違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孝道」;

並抨擊佛學

『不理民生、不事王事、

不敬王者』等『出世主義』,

認為這些都違背了「忠道」,

所謂『不忠不孝』,

認為佛學不符國情。

 

佛教徒則力辯佛學

於『民生、治國安邦』有益無害。

 

如,東晉高僧慧遠

在《沙門不敬王者論》中,

 

說佛學是把『奉親敬君』置於人生第一,

而且在得不到君親信任時,

能退而反省,直至覺悟。

 

兩派論爭曠日持久,並波及後世。

從歷史上看,

雖然佛道與儒家存有爭論,

但實際上,

「道」「佛」交鋒之慘烈,

遠遠勝過儒學和佛學之爭。

 

由於儒學難以抗衡,

佛學很注意與其緩和關係,

轉而與共同「在野」的道學,

發生激烈交鋒。

儘管佛、道都倡導「出世」,

但道學主張『長生久視、化體成道』,

而佛學則宣揚『諸行無常、涅槃寂滅』,

表面看來,兩者的宗旨不同。

為了爭奪空間,

兩學分別編造說辭,擠兌對方。

道學強調自己

有著華夏民族文化的起源背景,

以此來攻擊佛學的「外來戶」身份,

並時常以「老子化胡說」來貶低佛學。

西晉末年,

道教王浮與僧人帛遠展開辯論,

但從表面來看,屢辯屢輸。

於是,

王浮憑藉當時流傳的「老子化胡說」,

將《西域傳》進行改編,

寫出《老子化胡經》,

宣傳老子西行轉生為釋迦佛。

 

對此,佛學不甘示弱,

或稱『老子』轉世為佛弟子『迦葉』,

或又分派『迦葉』轉生為『老子』等,

來降低道學地位。

 

從上述可知,

當時人的信仰是多麼偏痴,

佛、道兩派,

當時均處不成熟期,

這些無謂的爭執,

豈不令諸『世外尊者』們,

啞然失笑嗎? 

 

 

【「三學」交鋒中的因緣際會】

 

當年「三學」的交鋒,

也不全是負面信息,

三學之間也曾留下一些美談,

 

例如:

 

相傳慧遠居『廬山東林寺』時,

送客、迎客皆足不過溪(虎溪)。

東晉將領(後來的帝王)『桓玄』,

信奉道學,

有一次,他征伐行軍途徑廬山,

便『居高臨下』地

傳令慧遠出『虎溪』一見,

但慧遠卻堅守規矩,稱病不出。

桓玄只好氣勢洶洶地入山。

哪知一見慧遠的莊嚴神韻,不

禁肅然起敬。

 

會面時,

桓玄拿《孝經》中

「身體膚髮,受之父母」,

來詰難慧遠「剪削」(剃髮)為僧。

慧遠從容地遣用了《孝經》的話,

予以應答,曰:

「立『身』行道。」

 

桓玄折服。後來他登基為帝,

對佛學友好相待。】 

從上述看,

儒釋道「三學」

並非一直處於爭論,

而是一時相互藐視,

一時又相互包容。

 

事實上,

當年許多人的信仰,也是變化的,

有些人,甚至一身兼「三學」。(待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7:1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