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56 儒釋道交融,形成中華文化的主脈

作者:和顏清心  於 2017-2-6 14:0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思想的形成|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關鍵詞:儒釋道

 

 

「儒釋道」三學的交融,

形成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脈

 

儒學是東亞地區一種思想理論,

同時,她也是中國文化的主脈之一。

儒學在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

儒學以『仁、恕、禮、義、信』為理念

(儒學著重品德修養)。

隨著『儒學』的發展、

『佛學』的傳入

以及『道學』的興起,

『儒佛道』三學(三股思潮),

在魏晉時期,形成激蕩交鋒。

 

自從『佛學』在東漢傳入我國,

她先是依附中國本土的『儒學』,

後來佛學至東晉時期

進一步與中國文化相融合,

這就使她的思潮開始波及全國。

 

關於東漢至隋唐這一歷史階段的年代,

我們已記不大請了(我們已經把它還給歷史老師了),

為了對老祖宗曾經生活的時代,

有一比較清晰的回憶,讓我們參看下面的圖表:   

 

 

 

 

 

 

 

 

 

 

一、家有女初長成,天生麗質難自棄

       ——歷史上儒釋道三學的形成

 

 

我們看到,本土的儒家和道家

從來是互通有無的,即所謂「儒道互補」,

因而有孔子問道(老子)之說。

 

 

 

 

 

 

【孔子向老子問道】

 

對年輕的孔子來說,他眼中的老子

就像龍一樣高深莫測《徐培剛Xuite日誌

 

魏晉時期,儒、道以相調和面貌出現,

即使解釋儒家經典,

學者們也是依據老莊思想來進行詮釋。

 

但是,自從西漢 漢武帝,

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

儒家在維護君權專制的過程中,逐漸被宗教化。

東漢末年,儒家蛻變為迷信色彩濃重的學派,

這種傾向,遭到王充*等人的抨擊。

 

 

【王充(公元27年—約公元97年),東漢學者】

 

 

這時,以先秦老莊、漢代黃老為信仰的道學興起。

其中,張道陵的五斗米教等教派的影響愈演愈烈。

 

 

張道陵(生於東漢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

正月至156年或178年),東漢沛國豐縣人

 

約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

佛學從古印度傳入,並潛滋暗長。

 

事情發展到魏朝和西晉,

由於當時佛學的羽翼未豐,

還是要用老莊思想來解釋佛經。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到了東晉時期,

儒釋道「三學」,

或經改頭換面,或經源源引進,

三學均積聚起一定實力,

漸漸形成鼎立格局。

 

 

漢明帝時期正式引進佛學。

漢明帝(28615日-7595日),

東漢第二位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待續)

 

 

 

 

 

 

 

 

感恩您的寬容大度,謝謝。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0:5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