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33 或入『定境』、或出『定境』

作者:和顏清心  於 2017-1-10 21:1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思想的形成|通用分類:信仰見證|已有2評論

關鍵詞:瑜珈論

  

 【原文】

又若,先以世間道,得三摩地(禪定), 

亦得圓滿、亦得自在。 

彼或於三摩地相(禪定相), 

謂由此故,三摩地(禪定); 

或於三摩地相(禪定相),謂由此故,三摩地; 

或於三摩地相,謂由此故,三摩地。 

於此諸相,作意思惟,安住其心,入『諦現觀』。 

若得三摩地而未圓滿、亦未自在,彼 

或思惟止相,或思惟舉相,或思惟舍相 

安住其心,入『諦現觀』。 

如是當知,由所依故,其心安住。 

又有二法,於修現觀極為障礙。 

何等為二? 

一、不正尋思,所作擾亂心不安靜; 

二、於所知事,其心顛倒。 

為欲對治如是障礙, 

當知,有二種於所緣境,安住其心。


【解釋】

又若,先以『世間道』,得『定境』,

亦得圓滿、亦得自在。

於是這個人就處在

『定境』、

『定境』

謂於『所緣』,皆不散亂)

定境』相,

就在這種

、或、或定的學習中,

作意思惟,以讓自己安住其心,

於是學習者就能獲得內觀」真諦了。

若是學習還未圓滿、還未自在,

那麼,行者就可

A.或思惟『止相』,

B.或思惟『舉相』,

C.或思惟『舍相』,

以求'安住其心',

如此,也能獲得內觀」真諦。

又有二法,

於學內觀,極為障礙,

何等為二?

一、不正『尋思』所作,擾亂心不安寧;

二、於所知事,其心顛倒。

為了對治以上二種障礙

當知,

也有二種對付所緣不清凈的辦法

可供『調整心神』之用。  (待續) 

 

 

 

 

        感恩您的閱讀和支持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朋友再見 2017-1-11 11:51
我喜歡 佛 是因為 佛 沒有種族之分 是勸人向善的 佛
回復 (●'◡'●) 2017-1-12 01:21
佛教很親和,大氣!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2:2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