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
話說有關『見分』和『相分』
是『同種』(同一潛在功能),
還是『別種』(不同潛在功能),
歷史上有4種主張。
下面請看《百科百度 唯識學》的介紹:
「一個識體有兩種功能。
但對見分和相分究竟是同種,還是別種,
各有不同主張,概括起來,約有四說:
一、是主張見分、相分及本質塵(物之自體) 三法皆同種;
二、是主張相分、見分、本質塵三法二種生:
見分別種,相分與本質塵同種;
三、是主張各識之見分、相分兩法同種生;
四、是主張兩法無論何時皆屬別種。
玄奘認為,不能一概而論,
要隨著不同性質的「心影」而定,
由此提出『三類境』說,即,
「性境不隨心,獨影唯隨見,
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
玄奘認為,
『性境』的相分和見分是不同種;
『獨影』的是同種,
此『頌』后 2 句,
解釋起來很啰嗦,這裡從略。
我們姑且認為,
四種學說各有依據,
關鍵或許不在『理論』而在『實證』。
並且,我們是否可以認為,
所謂『見分』,
或許有『廣義』或『狹義』的 2種 解釋:
廣義的是把『見分』看作人的一種認識能力
(即凡是認識能力,皆可視為『見分』),
比如,躺在床上的『植物人』,
你不可以說,他沒有廣義的認識能力
(他還有潛意識);
狹義的見分
是指人所具有的了別或分別能力,
即,只是具有『了(別)、知(道)』的能力。
比如,有些重症患者,就會暫時失去『了別知道』的能力了。
什麼是『了別知道』?
(世上偏巧有一種叫『知了』的蟲,
時常趴在枝頭「知了」「知了」地叫著……。)
玄奘認為,
性境的「相分」和「見分」是別種,
所以我們可以詼諧地稱,
玄奘是『知了』派。
這裡沒有對大師的不敬,
(玄奘主張『見分』
是後天的一種『知道了別』能力。
即,『知了』派認為,
「性境不隨心」是說
性境不是隨著人心的計度而起,
這裡玄奘是把『見分』
等同人的『分別了知』作用了。
自然深究這種觀點或許沒錯,
只是看你如何為『見分』定義而已。)
如果我們將眼光放大,
用廣義的『見分』來理解人的認識能力,
或許更符合一般人的常識。
因為(借用玩笑的方法來說),
一隻『知了』,它只是一種蟲,
而人腦的認識作用,
可比一隻蟲大得多了,
我們沒有輕看『知了』的意思,
在神話中,『知了』可是一種尊貴的蟲哦
(古人認為蟬性高潔:
「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

好美的蟬,栩栩如生!
玄奘在解釋『三類境』時,
有時是把『見分』作狹義的理解
(這原本是無可厚非的),
因為這也是唯識學派的一種說法,
廣義的或是狹義的,
只要各自能『自圓其說』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