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ww.dianliwenmi.com//www.tupian114.com
「世上有佛嗎?誰見過啊?」
下面讓我們從紛芸的資料中,
理出那些用人的肉眼不能見到的
『性境』(本性影像)的頭緒來吧:
什麼是『性境』很重要,
如果連基本概念都不清,
那麼
讓古老的唯識學——情何以堪呢?
讓我們再來複述一遍,
所謂『性境』,
這裡提供給您的理解是:
性境是指『內四大心影』
或是指『實根塵心影』等
有關表現本性的影相。
人們之所以說
『性境不隨心』,
是因為此心影
皆從『實種』而生
(是從真如實相而生的)。
這些有關本性的心影,
是不隨人的『後天分別心』而發生變化。
並且,『性境』在物化成『外境』后,
是沒有善惡,只是無記性而已,
這就是『性境不隨心』的意思。
由於對唯識的基本概念沒有弄清楚,
就出現了在佛學詞典上
對《宗鏡錄》六十八所載的
「性境不隨心」原文的錯誤理解了。
【說到這兒還不夠透徹,
讓我們再深入些來說】
有些佛學詞典說:
「性境者,性是實義。」
其實 此處所說『實義』
是含有『圓成實性』的意思,
自然,
性境第5類是指『圓成實性』(真如本性),
而前4種只是可以表現真如本性的心影。
但這也不是像一些人以為的那樣,
把這裡所說的『實』,
誤解是『實在的外境』。
如果明白『相分』只是一種『心影』,
而『性境』只是『相分』中的一種,
就不會胡亂引申了。
學習一下《宗鏡錄》原文,
本來是沒有說錯什麼的,
錯誤是出在對原文的曲解上。
由於不明白什麼是性境,
就出現了解釋中的硬傷,
誤認為『外境無善無惡,只是無記,
這就是性境不隨心。』
最終就把『性境』與『外境』混為一談了。
那麼這些人為什麼會出錯呢
(出錯的始作俑者是什麼)?
末學認為,這些朋友一開始
就對什麼是『實』等概念不太理解。
在對這類原本是很流行詞的理解上,
出了偏差(越容易越易出錯)。
有些人一看到資料上說,
性是實義,心中馬上就會浮起,
那些實實在在的物質來,
以為『實』就是指『物質實體』。
畢竟『物質』
才是主宰我等凡夫的『上帝』啊!
但這終歸是誤解!
唯識上說的「實」、「實性」、
「實體」、「實種」、「實相」,
正是我們在日常生活里,
鐵定認為是『虛』的東西!
一個沒有信仰的人,
常常以為什麼『菩薩』『佛陀』什麼的,
都是『虛』的,
也有人認為這些都是迷信,
以為只有眼睛看見的,
才是『實在』的,可信的,
我的一位朋友
就曾懷著深深地好奇心問我:
「世上有佛嗎?誰見過啊?」
現在我可以試著從唯識的角度,
來回答這個問題了。
我們說,唯識上說的『實』(萬物的實相)
是指形而上的『實』,
不是指那些能被肉眼看見的東西。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