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087法性本寂無諸相,猶如虛空不分別

作者:和顏清心  於 2016-11-17 09:2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思想的形成|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關鍵詞:唯識學

【圖片轉載】南菁藝術學院 - 新浪部落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唯識所說的「性」是什麼意思吧。 

貳、唯識所說的是什麼意思 

關於的涵義,

經論屢有論述,現略述如下︰  

1、 經論如何說  

先從的含義說起, 

 

 「 法性本寂無諸相,               

  猶如虛空不分別,

  超諸取著絕言道, 

  真實平等常清淨。 

(十地品 /第六地  ) 

A. 華嚴經如何論 

首先要明白的是,這個 

不是指凡間各種可見事物的性質

而是指萬法萬物的本性—— 

真如實相之(即,圓成實性)。

 據說《華嚴經》是釋迦牟尼在開悟后的 

『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 

對文殊普賢等菩薩所說的『實性內證法門

這一『內證法』是修行的根本,

故被稱為本(本性)之法』。

《華嚴經》是把世界看作『宇宙法身的實性』顯現 

(宇宙法身又叫,毗盧遮那 

意思是覺悟者的報身或法身。 

此法身遍一切處,體凈煩惱,眾德悉備)。 

唯識論云: 

『自性身』是如來的真凈法界, 

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 

絕諸『戲論』,具無邊真實功德, 

是一切法的平等實性 

華嚴經提倡『法界緣起』『三界唯心』。 

法界緣起,全由無自性的『性起』而顯; 

三界唯心,可以用來解釋現象界的虛妄之性。

性起的作用,

不待他緣,直接由其本性 性能而起。

著重於『緣生無性』,

由此『緣起』通達諸義。 


 B. 龍樹在《中論》(又名『中觀』)

和《大智度論》中,如何說『性』? 

《中論·觀有無品》說:                     

 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

這句話的意思是

有為法是待因緣而生,自性叫『無作』,

這是本自成就的體性,而不是待因緣而生  

,指自性、法性, 

是不待因緣而自有的, 

但是諸法卻是從因緣而生的。

 

 C,《大智度論》如何說  

1)《大智度論》卷三十一謂,

性有總、別之異,即︰

a.     總性︰如,無常、無我、無生、無滅等,

為一切法共通之原理。

b.別性︰如火為熱性、水為濕性、心為識性, 

人喜作諸惡為惡性, 

好集善事為善性等,乃諸法各別的自性。 

《大智度論》31〈序品〉:

性,名自有。不待因緣。

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為『性』。

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皆從因緣生。

從因緣生則是『作』法。

若不從因緣和合。

則是『無』法。

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為『性空』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3: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