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轉載於《心語者_新浪博客》
三、證得唯識
1、 學術探討並非真正樂趣
當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時,會遇上心性這些詞,
心、性、神、識、魂、魄、靈等,
它們看不見、摸不著,
但這些看不見的東西,卻真實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當我們為善時,這些看不見的東西,
就會轉化成使我們幸福的因素。
這些屬於精神領域的東西,
其中每一種都有各自的含義。
有關魂魄的概念,被廣泛地運用著。
平時人們常會聽到諸如「驚心動魄」「失魂落魄」等詞。
至於說到有關神、心、性或靈的概念也是被運用得很廣。
我們普通人,雖然在學術上,未必明白它們的奧密,
但每個人卻又都自認為是懂得它們的。
老實說,學術探討,並非所有人的樂趣,
所以除了在不得已的時候,
我們都會避免「學術概念」的糾纏。
其中有些需要解釋的也會一帶而過。
現在,讓我們再來複習一下有關「識」的概念吧,
在唯識中對「識」的論述是非常有趣的。
2、「第八識」是動蕩大海的最底層,
其他心識是海面上的波濤
下面讓我們把前面曾經學過的一幅圖再來學一遍
如上圖所示,唯識是將人的心識分為8種,
它們分別稱為:
1、眼識;
2、耳識;
3、鼻識;
4、舌識;
5、身識;
(以上這五種識,對應於人的感性認識)
6、意識(是思維能力)或稱第六識;
7、污染識(亦稱為「末那」識。「末那」,是古印度語。)
或稱第七識;
8、藏識(是我們每個人無始以來,
所有作為的信息庫。藏識也稱為「阿賴耶」識。
「阿賴耶」是古印度語「梵文」的音譯),
「阿賴耶識」或稱為第八識。
在比較公認的說法中,需要區分一下,
「真如實相」與「第八識」這兩個概念。
「真如實相」:遠離分別,不能與「識」混為一談
(這是『攝論宗』的主張)。
對於「識」與「真如實相」的關係,可用大海比喻:
「真如實相」相當於不起波濤的大海,
而「第八識」則是動蕩大海的最底層,
至於其他心識則是海面上的波濤。
這動蕩的波濤與不起波濤的大海,
實際上兩者都是以「海」為『體』的。
同樣,所有心識的本體,
也就是不起分別心的『真如實相』。
不過,對於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意見,
玄奘等人的「法相宗」是講第八識緣起;
印度的真諦和梁朝的慧愷等人(「攝論宗」)是講如來藏緣起的。
3、似懂非懂的心識
在上面所說的八種識中,
前六識,即眼、耳、鼻、舌、身識和第六識(意識),
這些都比較容易理解,
但是,說到第七識和第八識,情況卻很複雜了。
第七識和第八識,
對於不少人都是處於似懂非懂狀態,
許多人對它們感到非常陌生。
其實這兩種識,類似於現代人常說的「潛意識」
(有人又稱『前意識』或『無意識』)。
這裡提供一幅圖供複習或參考。
www.fjdh.cn 唯識學與百法概要:成觀法師
為什麼人的一顆心會被分為八種識呢?
實際上『八識』是人心的八種變體。
好比,人有一寶貝(心),
這個寶貝,在八種情形下會有八種變體(八識)。
即,寶貝雖然只是一個,它卻有八種表現形式!
圖片轉載於[PDF] 心花怒放(心華髮明)_心語者_新浪博客
註:被『貝殼』遮住的字
——「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