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識簡表」之二
對第二份「唯識簡表」的說明:
(一)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世說」:
所謂世說所包含的意思是:
世上各種學說,各有淵源,
雖門派不同,但只要是正法,
最後達到的境界是一樣的。
(二)「法性如是」是什麼意思?
先來看「法性如是」第一幅圖:

【註釋】
《周易》中的概念有:
1、「無極」,指「性」。即「空無所見」的意思。
2、「太極」,指「原始混沌之氣。」
3、「兩儀」, 太極生「兩儀」。 「兩儀」,指「陰陽」。
古人認為,天地萬物,都有對立統一的兩方面,
古人概之為「陰陽」。
4、兩儀生「四象」。四象為:
太陽、太陰、少陽和少陰。
再來看第二圖:

李炳南先生所作的兩份「唯識簡表」,
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古代哲學概念,
為了使讀者能對這些概念,
在較短時間內,有些印象或了解,
我們特作一些圖來說明。
道家哲學中表述
天地誕生初始狀態的概念,
參見下圖及相關說明:

道家哲學中表述,
天地誕生的初始狀態有: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極,
稱其為『先天五太』。
《列子 天瑞篇》曰:
「夫有形生於無形」,
「故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
【註釋】
《列子》古籍,約在春秋戰國時成書,
由鄭人列禦寇所著。
對《列子》所說的「四太」
(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
解釋如下:
1、「太易」,指「性」。
也即「空無所見」的意思。
2、「太初」,指「炁」之始。
炁的狀態是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
「炁」中有「極微」之「精」。
3、「太始」,指「形」之始。
乃「炁」中的「形影」或「影象」也。
「形」中亦有「極微」之「精」。
由此可以推知,
所謂彌勒菩薩所說的「念念成形」,
並不像我們原先以為的那樣,
認為「念念成形」之時,
後天的物質就已經生成了。
生成的只是
作為「物質」之始的「影象」而已。
4、「太素」,指物質之始。
「太素」是介於極微和粗重之間的物質。
(以上一些概念,
若學不進去,先瀏覽一下,即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