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016 唯識學所依經論

作者:和顏清心  於 2016-8-21 14:4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思想的形成|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關鍵詞:華嚴經, 什麼是唯識, 玄奘

三、唯識學所依經論

 

 

(玄奘像)

唯識學所依經論

有六經十一論,

六經:

《華嚴經》;《解深密經》;

《如來出現功德華嚴經》;

《阿毘達摩經》;

《楞伽經》;《厚嚴經》。 

十一論:

《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

《大乘莊嚴論》;《集量論》;

《攝大乘論》;《十地經論》;

《分別瑜伽論》;《觀所緣緣論》;

《二十唯識論》;

《辨中邊論》;《集論》。

但有些經論並未有翻譯本傳入我國,如,《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大乘阿毗達磨經》、《厚嚴經》和《分別瑜伽論》,都未有翻譯本。

 

四、唯識學宗旨

 

 

唯識學的宗旨是圍繞著「識源於性萬法唯識以及證得唯識這三大宗旨而立說的。

 

五、若干基本概念

(識、種子、現行、熏習、見分、相分等)

 

 

唯識學的宏偉大廈,是建立在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礎上的。沒有這些可以喻為磚頭、瓦塊的概念或術語,就不太容易張口講經。但是唯識學的經書離我們已有千年之遙了,這就為我們學習這些思想,形成了困難。於是就有許多居士大德,為我們做了開路解惑的引領,這些開示令我們受益非淺。但是言語的表述,總有「百密一疏」之處,想一想唐僧取經,何等的艱辛磨難,不是還在歸途中因經書掉落河水,而缺失了一頁嗎?聽經傳法,主要是感受開示人的慈悲,並不是要我等去對講法的語言文字斤斤計較,不信您試著去講一講,也未見得不會有疏漏。

自然,如果嚴格按照邏輯原則,還是應該力求行文嚴謹。我們看到,在對唯識學的介紹中,常出現思維混亂的缺憾。所以,在介紹什麼是「的概念時,真的很有必要,再次重提「攝論宗法相宗的論說的差異。

識即是心

這是「法相宗」的 提法,

不是「攝論宗」的提法;

「攝論宗」認為,

如來藏心

 認為「

 二者是源和流、體和用的關係,

 不能混為一談。

但是我們看到,

有些文章因為是對「攝論宗

和「法相宗」二者兼顧的,

所以,在行文中,

一會用的是「攝論宗的主張,

一會又用「法相宗的主張,

這就造成論說上前後不一,

即所論「概念」的混亂,

因之造成模糊不清的表述,

這種不嚴謹的論述,筆者也在所難免,

(我們只能做到盡量地避免而已)。

這是因為上述兩種主張,

對於我們來說,真的是各具能量,

這種影響,早已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了人心,

使得我們在思維中,

將兩者交融,難分彼此。事實如此,無法強求。

 

(未完待續)

 

【感恩】您的閱讀和幫助。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06:2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