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014 寫在前面的話

作者:和顏清心  於 2016-8-18 19:5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思想的形成|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關鍵詞:唯識精要

 

 

寫在前面的話

         -祝您心想事成!

 

學習「唯識」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的內容很深,其間所含名相又十分繁富,但是,學習它,對於我們的思想還是有助益的,可以說,它是一種開啟心靈的輔助工具。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

  心中念善,即言即行,

 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法句經》

 

在開篇,為什麼說,唯識只是學人的輔助工具呢?因為我們看到,一些人在年輕時,因為信仰,學習正理很有成效,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其中有些人,不但原來的舊病未除,反又添了新病。究其因,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學習,主要是在我人的第六意識(顯意識)的作用下進行的,所以,研究了一輩子,研究者仍是一個凡俗之體,不但『定靜』沒有做到,連起碼的身體健康也沒能得到保障,這是多麼可惜的事啊。

記得,被人們尊敬的玄奘法師曾說:

「性境現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八識規矩頌》

 

(詩中所說的第一地,是指我們凡人所在的眼耳鼻舌身五識俱全之地;第二地是說修行人此時只有眼識、耳識和身識了。此時,其人的生命,可以做到「氣滿不思食」(其體已斷食),並且,他也能隨時處於「胎息」之中了。所以,這位修行人就可以沒有鼻識和舌識了。註:唯識學認為,三界共分九地。

由前面所說的第二地的內容來看,學習唯識是要在實際上用功。倘若沒有循序漸進的功行,結果只能是在學人的心識深處,仍殘存著許多「舊習」或「病氣」等。

這一部《唯識精蘊》所含的內容,對唯識學來說是既重要又基礎的東西。《唯識精蘊》所融入的圖畫形式,是在嚴格遵守說理的前提下進行的。我們所以採用藝術形式,只是因為唯識學的內容真的是很深的,如果不用通俗的形式來表現,一般來說是學不進去的。如果你不想在學海中與那些數不清的術語糾纏下去的話,那麼,這本圖文並茂的書,對您或許是有幫助的。祝您心想事成! (未完待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12: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