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持續升級!超500人遇難 ,這場詭異的戰爭為何會爆發?
歷史有態度君 · 2023-10-09 · 來源:栩然說
美帝不是吃乾飯的,雙方的鬥爭會長期化,道路將會是曲折的,但最終的前途是光明的。
這是一場詭異的戰爭。
10月7日,就在中國人結束國慶假期開始上班之際,在遙遠的西亞,另一撥人也開始「上班」了。
當天,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組織(簡稱哈馬斯)宣布對以色列展開軍事行動,代號為「阿克薩洪水」。
巴以衝突年年有,但這次的特殊性在於以色列這邊的表現,不僅事先沒有預警,事後也算得上反應遲鈍,再結合近期的局勢,不排除一種可能:背後有一個大陰謀。
1
「阿克薩洪水」行動從7日早上開始,打響第一槍的是哈馬斯下屬的精銳部隊「卡桑旅」,他們發射了超過5000枚火箭彈,這個密度遠超以往。
面對飽和式打擊,以色列沒什麼辦法,大量的火箭彈突破了防禦網,擊中了目標,有些甚至直接落在了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市內。

(火箭彈擊中特拉維夫市內,造成起火)
緊接著,哈馬斯發起了海陸空全面進攻,地面上騎著摩托車突破封鎖牆,海上用小艇登陸,空中做著旋翼機機降。
面對哈馬斯的進攻,以色列這邊毫無準備,人員大批被打死或遭到俘虜。
我看了一些流傳出來的視頻,哈馬斯在進入一個以色列國防軍的基地時,竟然是大搖大擺走進去的,基地周圍連個崗哨都看不到,其鬆懈程度可見一斑。
以色列研製的「梅卡瓦」主戰坦克,以前在各種坦克排名上吹得神乎其神,結果這次,「梅卡瓦」的表現堪稱丟人現眼,不僅多輛「梅卡瓦」被繳獲,還出現了哈馬斯武裝人員直接用RPG火箭彈擊穿「梅卡瓦」側面裝甲的視頻。

(「梅卡瓦」被擊穿瞬間,儘管有些模糊,但可以確認是「梅卡瓦」)
外網著名的專業軍事博主「漁夫」做了統計,以色列軍隊目前損失的重裝備至少有:
坦克7輛(都是「梅卡瓦」)、輪式裝甲車12輛、重型裝甲車2輛、裝甲運兵車12輛、防雷反伏擊車2輛、其他車輛10輛,加起來相當於一個營又一個連的裝備,不算小了,而且數字還在增加中。
人員上,以色列軍隊已經有300人死亡,數十人被俘,1500人受傷,包括217部隊的指揮官奧爾少校、933步兵旅的旅長斯坦伯格上校死亡,還有一名少將被俘。
另一邊,截止目前,以色列的報復也造成了加沙地帶232人身亡,1700人受傷。

(阿洛尼少將被俘現場,從衣著上看顯然毫無準備)
經過最初的懵逼后,反映過來的以色列國防軍宣布進入戰爭狀態,總理內塔尼亞胡發表講話,呼籲全國團結並動員,後續戰事的進展,我們拭目以待。
可以看出,以色列這次真是損失慘重,讓外界有了一個巨大的疑問:以色列過去都是壓倒性優勢,這次怎麼被打懵了?
包含三個巨大的疑點:
第一,哈馬斯所控制的加沙地帶是常年被以色列封鎖的,陸地上有一堵長達65公里的隔離牆,包圍了整個加沙地帶,這牆在2021年還升級成了智能隔離牆,海上也被以色列海軍封鎖,物資進出極為困難。
哈馬斯要發動如此大規模的行動,別的不說,光是那幾千枚火箭彈或者製造火箭彈的原材料要想運進加沙地帶,就不可能躲過以色列的眼睛。
第二,哈馬斯在行動前一天完成了幾千人的集結,這更不可能瞞得住以色列,以色列的情報機構卻沒有任何預警。
第三,以色列國防軍反應遲鈍。7日上午11時34分,火箭彈襲擊就開始了,但直到13時14分,也就是整整100分鐘后,以色列國防軍才宣布進入戰爭狀態。
對於常年戰爭的以色列來說,這個反應速度實在慢得離譜,慢得詭異。
要撥開迷霧,就必須了解以色列近期的內部局勢。
2
以色列近期的內部局勢用兩個字形容,就是:動蕩。
為什麼動蕩呢?
因為內塔尼亞胡要搞司法改革,這個司法改革的內容很勁爆,直接廢除三權分立,引起了左派和部分中間派的強烈不滿,從年初一直遊行示威到現在,一天都沒停。
幹嘛要廢除三權分立,莫非內塔尼亞胡吃飽了撐的?不是,其實是以色列社會面臨著危機。
以色列剛剛建國時,分為兩個派別:世俗猶太人和宗教猶太人,他們之間的區別就是,一派希望世俗化,一派希望按宗教治國,沒錯,猶太內部也有宗教派,就是哈瑞迪猶太人。
哈瑞迪猶太人的特徵,就是生活方式非常宗教,留著大鬍子,戴著傳統帽子,和伊斯蘭極端派主張按《古蘭經》生活一樣,哈瑞迪派主張按猶太教經典《塔木德》生活。
對於世俗化,他們非常反感,只不過,剛剛建國時的以色列,世俗猶太人是占絕對多數的,宗教派滿打滿算也就一兩萬人,但宗教派足夠極端,不斷阻撓建國,令世俗派感到棘手。
雙方經過談判,世俗派這邊同意給宗教派一系列特權,他們不用上世俗學校,不用服兵役,不用納稅、可以領取種種福利和補貼等等。
作為交換,宗教派不再阻撓以色列建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塔木德》。
解決了內部的大分歧后,以色列終於走上了數十年的平穩發展道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分歧再次到來,首先是眾所周知的白左。
冷戰結束以來,西方為了統治世界,拆除民族國家這一藩籬,開啟了白左化進程,以色列作為西方圈子的一員,不可能不受影響。
比如西方近些年瘋了一樣在全世界推行LGBT,導致以色列也出現了大量LGBT,其首都特拉維夫25%的人口都是LGBT,被稱為西亞「基都」。
白左還會帶來「移民」問題。
我們知道,以色列的生存,完全是建立在壓迫阿拉伯人之上,兩者是你死我活的關係,不存在和平共處的可能。
放在剛建國初期,這個共識在世俗猶太人內部是牢固的,他們堅決不引進阿拉伯移民,至於本地的巴勒斯坦人,趕走就好了。
但隨著以色列經濟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和所有發達經濟體一樣的問題--苦活累活沒人干。
以建築業為例,以色列當地人是不想乾的,覺得不體面,不像中產,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巴勒斯坦人干,不僅僅是建築業,還有大量藍領活,也是由阿拉伯人主導的,這就事實讓阿拉伯人進入了以色列社會。
再加上阿拉伯人的生育率不低,久而久之,已經佔了以色列全國人口的20%,並且還在增加中,有了人口,自然就會有政治影響力。
21世紀初,阿拉伯人開始組建自己的政黨,參與選舉遊戲,並陸續形成了四個有一定規模的阿拉伯人政黨,2015年,這四個阿拉伯人政黨合併為「聯合阿拉伯黨」,用一個聲音為阿拉伯人說話。
這在政治上是不容小覷的,20%的阿拉伯人就意味著20%的選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忽略20%。
然後,就是阿拉伯人的政治影響力不斷增加,2021年,他們甚至進入了執政聯盟,儘管只是聯合執政,但已經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了。
你是世俗猶太人你怕不怕?
所以世俗猶太人一直想取締阿拉伯人政黨,禁止他們參政,但每一次,都被以色列最高法院否決,原因很簡單,按照西方司法原則,你不能禁止人家參政。
於是在世俗猶太人眼中,最高法就成了叛徒,必欲除之。
麻煩不僅來自於白左,還有前面所說的宗教派,宗教派以前人數不多,威脅不大,但經過幾十年高生育率的積累,目前已經有一百多萬,且還在快速增加。
人多了,力量就大了,膽子也壯了,宗教派怎麼看以色列都不順眼,太世俗了,一點都不宗教,他們也想廢除最高法院,準確來說,是想一切廢除世俗法庭,用宗教法庭代替。
以色列是有兩套法庭的,大部分事務歸世俗法庭,少數事務(如離婚)歸拉比法庭管轄。
宗教派,加上阿拉伯人,兩者人口合計已經佔總人口接近一半了,政治上是不能忽略的,世俗猶太人必須接受其中一方,世俗猶太人沒辦法,只好接受了宗教派進入內閣。
我們來看看這屆以色列執政聯盟的名單就知道了:除了領頭的利庫德集團,還有沙斯黨、宗教猶太復國主義黨、聖經猶太教聯盟、猶太力量黨、諾亞姆黨。
利庫德集團是世俗猶太人的政黨,餘下那一堆,光聽名字你就知道有多宗教了,一個賽一個的極端,這屆內閣被稱為以色列「史上最右內閣」。
既然內閣這麼右,宗教派和世俗猶太人又都看最高法院不順眼,那廢了它就是必然的。
今年2月,以色列議會通過了司法改革法案,允許議會以簡單多數投票,否決最高法院的裁決。
意思就是,如果對最高法的裁決不滿意,以後議會可以投票,否定判決,等於剝奪了法院的司法權。
改革還變更了最高法院法官的產生形式,讓執政黨可以充分控制法官來源,如此一來,司法權就被立法權和行政權瓜分了,三權分立沒了一權。
左派和阿拉伯人能答應嗎?不可能呀,示威就沒停過。
最危險的3月份,由於壓力山大,內塔尼亞胡政府開始出現了辭職浪潮,連軍隊內部都出現了不滿,部分預備役士兵宣布抵制徵召,改革一度進行不下去。
面對這個局面,內塔尼亞胡做了一個重大調整--向極右翼讓步,爭取他們的支持。
比如,允許安全部長本格維爾組建國民警衛隊,此人是猶太力量黨(宗教派)的成員,國民警衛隊保不齊會成為宗教武裝,不過內塔尼亞胡已經顧不得這麼多了。
內塔尼亞胡這步棋,是有雙重效應的,不僅能爭取到宗教派支持,而且宗教派做的事,某種程度上也符合其利益。
作為極右翼,宗教派喜歡挑釁阿拉伯人,擴張領土,只要打起來,內塔尼亞胡就有理由強迫國內左派支持自己。
果不其然,本格維爾不斷地挑釁阿拉伯人,帶著新組建的國民警衛隊到處耀武揚威,甚至親自到「阿克薩清真寺」挑釁。
巴勒斯坦人已經忍無可忍了,一場大戰遲早爆發,而內塔尼亞胡要的就是這樣。
如果僅僅是普通衝突,根本無法在以色列國內掀起太多波瀾,只有一場大規模的腥風血雨,才能強迫左派接受團結。
首先是遊行示威,以前政府想清場怕導致內戰,現在火箭彈滿天飛,你自己都跑了,還用政府清場?
少數不跑的,政府完全可以用戰爭期間宵禁的名義抓起來。
其次,現在大敵當前,反對國家領導人的行為,很容易被扣上「叛國」的帽子。
還有那些抵制徵召的預備役軍人,看著一張又一張前線失利的照片流出,還坐得住?
向宗教派讓步,讓宗教派不斷挑釁,最終引發大戰,強迫國內團結,這個邏輯就可以解釋種種詭異現象了。
這一局,內塔尼亞胡贏了,不過只是小贏,僅僅是讓自己渡過了政治危機,從大局來看,以色列輸麻了。
3
重返亞太后,美國想從西亞抽身,這需要一個基本條件:以色列的安全。
想以色列安全,要麼和伊朗和解,這是最好的辦法,但這條路,在懂王撕毀《伊朗核協議》后,變得不可能了;
退而求次,就是讓沙特和以色列建交,再通過沙特作為遜尼派老大的地位,促使整個遜尼派(或者至少是海灣國家)站在以色列一邊。
沙特其實早有此心,畢竟打不過就加入,是很正常的。
只是沙特又怕被整個伊斯蘭世界唾棄,所以談判一直在私下進行,據美國媒體透露,在美國和以色列做出重大讓步后,沙特可能同意建交。
前段時間,以色列旅遊部長首次訪問沙特,就被認為雙方關係可能會有重大突破。
但兩國建交是需要條件的,起碼以色列不能和巴勒斯坦處於戰爭狀態,否則沙特不好向伊斯蘭世界交代。
結果現在這麼一打,還不是小打而是大打,必然有大量照片和視頻流傳到伊斯蘭世界,引起群情激奮,沙特橫豎也不敢在這個時候建交,只能被迫發表批評以色列的聲明,短期內建交是沒戲了。
以色列和沙特建交的成功率,和巴勒斯坦地區的和平成正比,越和平越有希望建交,反之,越沒希望,以色列的安全越沒有保障,美國重返亞太的步伐被繼續延緩。
所以我說,內塔尼亞胡這波操作,是個人利益小贏,國家利益大輸。
對於以色列這波操作,中國的態度,借用教員的話,「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
從戰略上,美國想戰略東移,但又無法拋下以色列,想通過強迫西亞北非國家與以色列建交,來給以色列一個安全保障。
且不說這一目標能否實現,就算能建交,也和真正的安全相距甚遠,只要以色列身處阿拉伯人的汪洋大海中,就註定不可能有安全可言,它只能不斷擴張,越擴張與周邊國家關係越差,越差又越需要擴張來維持安全感,這是個死循環。
所以美國這一戰略難以成功,以色列也一定會失敗,但從戰術上說,我們又必須重視。
因為沙特和伊朗和解不久,我們剛剛取得了一些優勢,如果此時讓以色列和沙特建交,那美國就扳回了一局,雙方再次回到同一起跑線。
能阻止最好,不能阻止就要制定預案,讓衝擊降到最小。
我們要認識到,雖然通過促進沙伊和解,首次實現了中美在外交層面的攻守逆轉,我們開始轉守為攻,但指望一兩步棋就打敗美帝是不可能的。
美帝不是吃乾飯的,雙方的鬥爭會長期化,道路將會是曲折的,但最終的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