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返鄉種地:認真不一定能掙錢,但敷衍肯定掙不到錢

作者:successful  於 2023-8-23 05:0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返鄉種地:認真不一定能掙錢,但敷衍肯定掙不到錢
周娟 · 2023-08-22 · 來源:新鄉土微信公眾號

  給返鄉種地的年輕人幾點建議:一要做好吃苦和失敗的準備。二考察好產業項目,至少要有一項以上「優勢」。三要有熟人關係,到一個完全「陌生」的農村創業,成功率很低。最好是熟人並老產業,即已經發展得很成熟的產業。四要有一定的技術基礎,什麼都不知道兩眼一抹黑不可取。若是為了「田園夢想」而返鄉種地,那你盡可回,希望在田野上和夢想田園中。

  近年來,在「回歸田園生活」和「遠離大城市喧囂」雙重作用下,不少年輕人選擇返鄉種地。《人物》雜誌一篇《辭職回鄉種地,我只堅持了半年》的文章更是揭示了「返鄉種地」理想的豐滿和現實的殘酷。

  為什麼年輕人會選擇返鄉種地?返鄉種地真的如一些視頻里說的那樣輕鬆和賺錢嗎?堅持返鄉種地的年輕人需要哪些忠告?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邀請華中農業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周娟老師分享她的觀察和思考。

  以下是周老師的自述。

  年輕人為何返鄉種地?

  大多衝著幹事業、掙錢去的,少有是為田園夢想

  在市場競爭激烈、職場工作高度內卷的背景下,城市生活的燈紅酒綠成了反襯自己苦枯生活的喧囂。網路上 「回歸田園生活」的聲音越來越多,相關的視頻、網紅也隨之大火。

  很多時候,被「困於」城市生活的人,就通過這些文字和視頻來實現代理滿足,似乎自己不能實現的夢想,有人能實現了,自己看著也是一種滿足,更是一種希望。

  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員,有時甚至會陷入「回鄉種地」的美好構想中無法自拔,甚至把要種些什麼果樹都想好了,還認真學習了相關的種植技術。

  但是,美好願望終究是美好願望,我自己很難實現這個願望,而在這些年的農村調研中,我幾乎沒碰到過一例是因為以上原因而返鄉種地的年輕人。

  說到返鄉種地的年輕人,我們首先要定義農業中的年輕人。

  隨著農村老齡化的加劇,農業從業人員的老齡化也越來越嚴重,老一輩的農民現在基本都是60歲以上,甚至60歲都算年輕的,很多70歲以上的人都在從事農業。

  今年4月我在安徽調研「稻蝦共作」,一個養蝦農戶說他雇了一個長期工幫他幹活,一問,雇的這個人已經83歲了,我大吃一驚,結果他說,他上一個雇的人被辭退時91歲,因為年齡太大不敢繼續用了才換的這一個,而且辭退時,對方強烈表示自己還幹得動,哀求繼續雇傭他。

  所以,現在在農村,尤其在農業經營中,普遍認為50歲以下的都是年輕人,我們就以此為標準來說說返鄉種地年輕人的類型。

  一是在城市積累了一定資本,聽說下鄉包地或從事某農業產業能掙錢,在農村又有點認識的人和關係,進而返鄉創業;

  二是有一定能力,也有一定積累,在城市並不是從事體制內工作,被村幹部動員回去發展村莊;

  三是在城市混的不咸不淡,剛好家鄉或家裡有發展得不錯的農業項目,就回鄉打算「繼承父業」或創業;

  四是因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而返鄉,如照顧老人、小孩或病人,或自己生病了,回鄉又暫時找不到工作,只好發展農業。

  這幾種類型雖不能說概括了所有,但可以說代表了大部分。總體來說,返鄉務農的年輕人都是沖著幹事業、掙錢去的,少有是為田園夢想。

  農業為什麼難掙錢?

  自以為能賺錢的人往往「開著寶馬下鄉,騎著自行車回城」

  遠離了「田園夢想」的農業是艱難辛苦的。

  返鄉務農前,所有規劃都是美好的,怎麼算賬農業都是掙錢的。比如2010年左右全國興起了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很多在城市的人就覺得是一個機會。因為賬很好算啊,「農戶自己種地,一畝地能純掙1千多,我下去包地,即使支付800元一畝的地租,一畝也能掙個三、五百,再加上國家的補貼,包1000畝地,一年至少能掙50萬」。

  現實是這批人中絕大部分的結果是「開著寶馬下鄉,騎著自行車回城」,這批人留到現在的十中有一都難,還抬高了當地的地租。

  我們絕對不能以工業的模式思考農業,否則就會吃大虧。

  首先,農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農業是「活」的,生產對象即動植物是活的,氣候、天氣是「活」的,生產者即人也是「活」的。

  這「三活」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難以控制和不確定性。作為生產者,你只能努力掌控自己,並通過努力掌握而不是掌控前兩者來盡量降低不確定性,以降低風險。而這些都是很難做到的。比如,你伺候了大半年的作物,眼看就要豐收變現了,一場大雨就前功盡棄;再比如,你請人插秧,你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控制其所插秧苗的深淺的,而這會直接影響你的產量。

  其次,以上還只是生產環節的風險,即使你充分發揮了聰明才智、又付出了艱辛勞動、再加風調雨順的好運氣,避過了生產環節的各種風險獲得了大豐收,但你還面臨市場的考驗。

  糧價是相對穩定,但農資和人工等是不斷上漲的。而特色農產品則存在明顯的產業周期。想想陽光玫瑰剛出來時多少錢一斤,現在又多少錢一斤?農業的另一特點是進入門檻低,所以你種什麼能掙錢,馬上會有一大批人跟進;你跟進了某個賺錢的項目,等你豐產時,價格已經跌到谷底,還是爬不起來的那種。

  最後,現在是全國大物流的時代,這意味什麼?意味著你要與全國的農民競爭,只要人家在天時、地利、人和三項中有一項優於你,你可能就輸了,或者你只要在以上三項中有一項弱於別人,你也可能就輸了。

  以前武漢東西湖的西瓜多出名啊,瓜農們也賺了一些錢,因為離武漢近,佔了運輸成本的優勢。但隨著全國大物流時代的到來,運輸時間和成本大大降低,東西湖的西瓜就被寧夏西瓜(外地西瓜)打敗了。以前東西湖的瓜農只要競爭過周邊地區瓜農就行,但現在其需要與全國的瓜農競爭,運輸成本優勢消失的同時,其口感、地租成本、勞動力成本的劣勢就凸顯出來了。

  總而言之,農業其實很辛苦也難賺錢,不過如果你勤勤懇懇、老實做人做事,賺個平均利潤沒問題,只是超額利潤就別想了。

  農業怎樣能掙錢?

  認真不一定能掙錢,但敷衍肯定掙不到錢

  其實我也不知道農業怎樣才能掙錢,但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做農業賺錢的案例,比如江蘇和安徽的很多種水稻的職業農民賺到了錢,比如我調查的壽光蔬菜、大荔冬棗、煙台櫻桃、全椒小龍蝦等產業中的農戶,尤其是一些返鄉創業青年就很賺錢。

  不同類型的農業需要區分,即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兩者的邏輯是不同的,前者是拼生產,後者則是拼市場。

  糧食作物的價格相對較穩定,全國統一,能不能賺錢,就要看生產環節的效率和降風險的能力。土地連片、基礎設施好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這是江蘇和安徽種水稻的職業農民能掙錢的關鍵之一。降風險就需要降低不確定性,儘可能增加對「三活」的掌握度,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控制規模。

  當初千畝以上的規模經營者失敗后,接手者就是將規模控制在300畝左右的職業農民,他們就賺錢了。看,虧損與賺錢之間的距離就是「700畝」。江蘇和安徽種水稻的職業農民的平均經營規模也是300畝左右,這是他們通過實踐摸索出來的適度規模。

  而對於經濟作物,因進入門檻低,你要獲得競爭優勢,有兩個途徑:一是「新」,你有別人沒有,二是「優」,比別人更好的品質,或者比別人更高的單產。

  實現以上兩點的一個捷徑就是具有獨有的自然氣候資源,比如大荔冬棗、煙台櫻桃、全椒的小龍蝦,但這個捷徑不是每個地方都有的。

  還有一個途徑就是通過技術的改進實現,如新品種的推出,如通過種植技術改進品質和產量,進而高於全國平均,壽光蔬菜立於不敗之地就在於此。

  至於這些錢賺得輕不輕鬆這個問題,現在農業機械化率已經非常高,種地的確輕鬆了很多,甚至可以全程機械化。

  但是,有一條規律卻是適用的:對於農業,不管機械化率有多高,你認真了就會很累,即使沒有機械化,你敷衍也會很輕鬆,而認真了不一定能賺錢,但敷衍了肯定不賺錢。

  給想返鄉種地的青年幾點建議

  年輕人返鄉種地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有幾點:

  一是老齡化背景下,老一批農民正在退出農業生產,為年輕人進入農業提供了空間和契機,比如即使在10年前你想流轉土地都不是很容易,但現在容易多了。

  二是國家鄉村振興背景下,很多發展項目會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補貼。

  三是你年輕。年輕人更能接受和利用新技術、新生產方式,更擅長使用和利用網路,更容易獲得信息等等,年輕其實是你最大的優勢。

  年輕人可能的劣勢:最有可能的就是不能吃苦。

  無論技術多發達、機械化程度有多高,想做得好,一定會很辛苦,現在年輕人多無務農經歷,會把務農想象的過於輕鬆和容易,造成「輕敵」。

  其次就是容易貪多嚼不爛。往往抱負很大,一開始就把攤子鋪的很大,結果後面難以接續,資金壓力大的同時,技術又跟不上,創業就容易早早「死掉」。

  給想返鄉種地年輕人的幾點建議:

  一是一定要想清楚,做好吃苦和失敗的準備。二是考察好產業項目,起碼至少要有一項「優勢」時才可考慮。三是要有熟人關係,你到一個完全「陌生」的農村創業,成功率會低很多。最好是熟人並老產業,即已經發展得很成熟的產業。四是要有一定的技術基礎,不能什麼都不知道,兩眼一抹黑就去了。

  當然,如果你僅僅是因為「田園夢想」而返鄉種地,那以上都不重要,你儘管回,大美鄉村歡迎你。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9-23 23: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