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中午11點38分在美國白宮,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與科索沃領導人霍蒂簽署了雙邊《經濟合作協議》。

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這確實是歷史性的一天。塞爾維亞和科索沃宣布在一系列問題上開展經濟合作。」
美國作為協調者為雙方提供了談判條件和談判場地,之前,美國總統安全顧問奧布萊恩稱,這是一份著重於經濟的合作協議。但雙方簽字后,特朗普又將協議當作他的政治成績來炫耀。
雖然外界對這份經濟協議態度不一,有的謹慎樂觀、有的認為只是一紙空文、有的認為形式重於內容,但都有一個共同看法:白宮的外交小手段,讓塞爾維亞失去了尊嚴,同時也羞辱了美國。

這張照片在推特很火,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坐在一把小椅子上面對特朗普,特朗普則坐在他的大辦公桌後面,兩位國家元首之間的畫風看起來像是老闆在約談員工。
有不少塞爾維亞朋友感覺到了屈辱,心情壓抑。按照國際外交慣例,同級別政治人物會面,都有相對應的對等外交禮儀,主權國家,無論它再怎麼小(面積、人口、影響力等)在出訪時,都應得到應有的禮遇和尊重。
美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也不例外,尊重客人代表了美國的文明和修養。但特朗普入主白宮后,越來越喜歡搞一些外交小動作,通過位置安排或鏡頭語言,把自己顯得格外重要,刻意擺出一副唯我獨尊的派頭。

2018年波蘭總統杜達這張站在桌角簽字的照片,也引起過波蘭人強烈憤怒。
武契奇進入橢圓形辦公室時,面對一把小椅子時,他有三個選擇:離開、站著、坐下。他選擇了坐下,否則,他將空手而歸,塞爾維亞甚至會受到制裁。

當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與美國總統尼克松會面,並排而坐,先點根雪茄再聊。難道這樣美國總統地位就下降了?尼克松需要在椅子上面下功夫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
今天的美國卻需要在白宮搞這些小把戲來證明自己。
美國是有足夠的實力,促成科索沃接受這份協議,但在外交場合陰了塞爾維亞總統一把,未免過於下作。
除了外交失禮,美國還在協議里塞進了私貨,美國替塞爾維亞同意將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時間是明年7月前。

當特朗普對記者談到耶路撒冷這一段時,武契奇反應有些錯諤,不但翻看了協議,還看了一眼助手,潛台詞:「什麼情況?」
歐盟理事會外交負責人說這是武契奇「被通知」。以前,在國際政治事務中,調解矛盾的大國,都要展現出公正中立的態度(至少要裝一下),表明自己不會尋求私利。
特朗普政府的神奇之處在於,他們敢偷偷將自己的政治需求塞到協議中,然後,「嘻嘻,你簽了,那你同意咯。」這不就是合同欺詐嗎?
塞爾維亞為什麼要到美國簽這份協議?其實這事關係到歐盟與美國對巴爾幹半島的明爭暗鬥,還有另外兩個大國。
塞爾維亞與科索沃在白宮會晤,本來是定在6月份,由於科索沃總統涉嫌犯罪,引發內部政治危機,再加上美國疫情嚴重,一直拖到現在(不過,美國疫情照樣嚴重)。
關鍵不是武契奇來不來,而是科索沃總理願不願意談判?2018年2月,歐盟出台「西巴爾幹擴大戰略」,想給該地區國家創造一些加入歐盟的條件,但最大矛盾是塞爾維亞對科索沃主權的否認。
塞爾維亞加入歐盟的前提條件就是必須承認科索沃主權,這樣,西方肢解塞爾維亞將變成徹底的合法行為。歐盟想一步到位根本做不到,所以先從經濟入手,再慢慢推進到政治層面。
2013年《布魯塞爾協議》(促使塞科關係正常化)的落實早已中斷,那麼要想讓塞爾維亞回到談判桌,歐盟要滿足塞爾維亞一個條件,就是科索沃必須撤銷在2018年11月對塞爾維亞實施的關稅政策(加征100%)。
而科索沃的條件是塞爾維亞要用承認其「獨立」來交換,這樣,問題又卡住了。2019年歐盟向科索沃施壓,要求它撤銷關稅政策,先把政治問題放在一邊。
在塞爾維亞努力下,陸續有15個國家決定不再承認科索沃主權,使得承認科索沃「獨立」的國家數量下到了100個以下,而西班牙、希臘、羅馬尼亞等歐洲國家更不會承認。
科索沃主權地位下降,令歐洲和美國都感到焦慮,於是歐洲指責科索沃破壞了《中歐自由貿易協議》,要它立刻改正。
由於擔心科索沃問題被歐盟主導,美國也高度參與了此事,白宮安排駐德國大使格倫內爾出任塞科問題總統特別代表,直接插手雙方經濟協議談判,美國介入的密度和級別之高都是罕見的,柯林頓還跑到科索沃勸說(施壓)。
然而,科索沃拒絕了歐盟,也拒絕了美國,不肯取消關稅政策。特朗普寫信恫嚇科索沃,再不取消關稅,美國將可能制裁科索沃。
2020年下半年開始,德國將成為歐盟輪值國主席,默克爾必然會走到前台干預塞科問題,將西巴爾幹未來主導權抓在歐盟手裡,德國是有潛在野心的。
美國則加快了節奏,除了威脅,還提出了利誘,給塞科雙方各2億美元援助,進展順利再增加到數十億美元。美國要趕在德國出任輪值國主席前,將雙方請到白宮簽一份協議,時間定在6月27日。
俄羅斯做出了反應,普京與武契奇通話后,表示支持塞爾維亞簽署可以接受的妥協方案,但方案必須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批准。
對科索沃來說,關稅政策是其與塞爾維亞關係緊張的反應,其實對科索沃經濟、民眾就業、生活消費也是一種傷害,不過,它敢違背《中歐自由貿易協議》,也是借了特朗普全球加征關稅的膽。
加征關稅,打貿易戰這種事,美國自己能幹,但怎麼能允許科索沃也這樣干?和尚摸得,你也摸得?你再不聽指令,有你好看!

在美國干預下,2019年10月,科索沃提早舉行大選,主張取消關稅政策的「自決黨」順利勝選,領導人霍蒂成了「總理」,就是現在去白宮的那位。
也就說,美國用政治手段(「民主」選舉)解決了這一問題,同時,向歐洲證明誰才是巴爾幹半島的主宰者。
科索沃新內閣出現后,普京在12月與武契奇會面,再次協調立場,另外,俄羅斯向塞爾維亞提供了新一批軍事援助,之前還舉行了聯合軍演。莫斯科向華盛頓顯示了羅斯在巴爾幹半島的存在。
塞科之間要降低軍事衝突的可能,還需要解決一個重大問題:領土。
武契奇的交換方案:科索沃將塞族為主的米特羅維察地區,包括加齊沃達給塞爾維亞,而塞爾維亞將阿族佔主體的普雷舍沃山谷給科索沃。
這個方案在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都引起了巨大爭議,歐洲也不支持,因為這會引起像北馬其頓、波黑、黑山等國領土問題的連鎖反應。
塞爾維亞的談判底線就是拒絕承認科索沃的「獨立」地位,它只是塞爾維亞的一個省級地區。
美國為了促成協議達成,用「胡蘿蔔加大棒」政策將科索沃拉到了白宮,而相當多的科索沃人對霍蒂此行非常不滿,於是,美國又騙他們在協議中有「承認獨立」條款。
結果在最終版本里,美國又刪除了這項內容(第10款),否則,武契奇將拒絕簽署。
美國作為一位協調人,對雙方這樣騙來騙去,說明這份協議更大的作用是幫助特朗普提高大選支持率,而不是經濟合作本身。
科索沃在協議簽署之後,只能取消關稅政策,它是最大輸家,幾乎一無所獲。
至於《華爾街日報》渲染的排斥「不可信」5G網路建設條款,對塞爾維亞來說沒有什麼約束力,因為這怎麼解讀都可以。可信或不可信,取決於塞爾維亞的主觀判斷,雖然大家都知道美國是針對誰?

德國、中國、俄羅斯一周前都知道了協議的主要內容(不包括美國最後暗惻惻鬼捏捏加進的耶路撒冷私貨),德國順水推舟,表示支持,塞爾維亞穩定對中德貿易有積極意義。7月份,貝爾格萊德街頭有上演過「靚麗風景線」,幕後黑手還不得而知,當然不會是純潔善良的漂亮國。
以色列和特朗普本人也是受益方,因為科索沃畢竟是個穆斯林國家,內塔尼亞胡總理今天表示,以色列將與科索沃建立外交關係。
直接了當地說,這份協議就是美國賣了科索沃,用它的讓步換來自己的政治利益,成了繼阿聯酋與以色列建立后的又一個「和平成果」,今年和平獎,挪威最好識相點。

但這種協議的屈辱性,大家都能看到,那個嘴裡天天掛著「民主、自由、平等、人權、公平」的國家是個什麼東西?美國說給這裡帶來了「民主與自由」,卻從不說有多少人因美軍轟炸而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龍某台說「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嚴」,這種話是何等的奴性?身高將近兩米的武契奇總統坐在那把小椅子上的畫面,不但塞爾維亞人,連歐洲人都感到心酸。
弱國無外交,一個國家元首如此,小民尊嚴還有什麼保障?當美國撕下它的文明外衣時,便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黑幫式團伙,欺軟怕硬,是它不變的本色。
沒有大國崛起,何來小民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