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醫患衝突問題的根源-----中國新聞周刊採訪胡大一教授全文

作者:successful  於 2020-1-2 01:3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8評論

  

  

  中國新聞周刊採訪胡大一教授全文

  醫患關係越來越尖銳,暴力事件不斷出現,大家也在不斷地討論、圍觀這個事情,現在不僅沒有逐漸緩解的趨勢,反而越來越嚴重了。對這個現狀,我覺得大家不能僅僅就事論事,也不能只從感情上進行宣洩。這裡有一個前提:絕大多數醫生是好的,絕大多數患者也是好的。在這樣的前提下,要看清楚一點,雖然有那麼多惡性事件發生,但那依然是極少數。

  醫患衝突問題的根源,還是出在這幾十年的醫療體制上。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採取的是城市公費醫療和農村合作醫療,而近30年的變化,我認為是不恰當地把醫院的發展和醫療衛生服務推向了市場。推向市場后,就出現了很多巨無霸醫院對醫療資源的壟斷。這是我親身體會到的。

  我是1965年進入北京醫學院的,1970年畢業,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初期,醫患關係是非常和諧的。在此期間,我是沒有見過打醫生、殺醫生事件的,罵醫生的事情也極少發生。醫生的工資是固定的,而同時,醫生也是有社會尊嚴的。

  醫療被不恰當地推向市場后的情況,我也是親身體驗的。當科主任、當醫生,都要緊緊抓住創收。醫院創收的指標是非常落實的。在我工作的醫院,每周的中層幹部、科主任例會,都在公布醫院的運行情況,門診量、床位使用率、中轉率、空床率,每年的年會也一定要討論經營指標。

  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能不做呀!這是直接跟科里的經濟收入掛鉤的。醫生的基本工資是固定的,但是獎金超過工資的很多、很多倍。醫院是靠從患者身上賺錢來增加經營收入,買設備,蓋房子,發獎金的,這是公開的秘密。而且,你買大型設備,是要定期回收投入資金的。你做得越多,醫院收入越多,科室收入越多,攤到每個人身上的也會多。同時,患者自付費用的比例在相當長時間裡是比較大的。在這種大的情勢下,我覺得過度醫療,就成為大家沒有能夠正視和認真解決的問題。

  的確。過度醫療本來在任何體制下都是存在的,它首先是生物醫學模式的弊病。我們現在繼續教育和醫學模式只注重生物技術的干預,不重視疾病的發生、發展和心理社會因素,所以必然走向對生物技術的過度迷信、崇拜。技術崇拜、科學主義成為現代醫學的弊病,醫學本身的先天不足就成為過度醫療的一個巨大推手。

  然而,將整個醫療服務推向市場之後,除了過度醫療,醫生不可能再去幫助病人做行為的改變——去告訴別人怎麼戒煙、怎麼運動,這個是沒有費用的。甚至有的院長說:「胡教授,你讓病人前面預防,後面康復,我們還怎麼能夠賺到錢呢?」

  所以,把醫療服務變成完全的商業模式后,醫患雙方的矛盾肯定會越來越激烈。而且,從我們整個醫療體制來看,只有技術,沒有服務。這種技術模式最終推動了少數醫院對醫療資源的高度壟斷,比如像華西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鄭州大學附院,各地都形成了一兩家超級的大醫院,別說是基層了,就連與這些巨無霸同一個城市的三級甲等醫院的發展都舉步維艱。

  高度壟斷的結果,就是把所有的醫院綁架起來跟著他們走。所以很多發展很困難的院長認為,他們是被綁架的,你不走這樣的路,你就活不了。你不長大,別人就長大了。醫院本來有一個很好的就醫環境,結果變成了一個最擁擠的超市,如同春運期間的火車站。

  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普遍的抱怨是什麼呢?就診時間非常短,和醫生說不上幾句話。就像北大人民醫院,醫生一上午的時間就能看100多個病人,最基本的也有50多人,就是說,每個病人就診時間只有3到5分鐘——這根本就看不好病,都問不清楚癥狀,直接就上台做CT,CT做完了做支架。從門診到手術台,整個過程就像生產機器的流水線,人完全是生產線上的一個東西,沒有情感,和醫生也沒有時間進行交流,這個體制如果不改變的話,你看得越多,矛盾越激烈。

  而且,像心臟支架這麼高層次的手術,做完之後,病人就被「放羊」了。所以,必須要從醫療自身上去反思,關鍵要討論解決方案,只靠感情發泄是不行的。

  醫生的技能不會退化,會使用先進技術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的技能會越來越高超。但是,醫生會忘了三個回歸:回歸人文、回歸臨床、回歸基本功。

  醫學看的是人,是有病痛的人,而不是病變。首先,醫學的人文沒有了。他當一個技術活來做。其次,大家不再重視臨床。要在病人床前度過足夠的不眠之夜,足夠的時間才能學會看病。現在有多少醫生在病床前看病?都是在急救后做支架,做完支架就走人,患者都不知道給他動手術的醫生姓甚名誰。

  另外,在基本功方面,一些醫生看病都不戴上聽診器。醫生的基本功有很多方面,首先就是問診,問診是看病的基礎,不僅是詢問病情,更是情感的交流,讓患者覺得你這個人可信、可靠。患者不能給家人說的隱私都會給你說,所有的痛苦都跟你傾訴,而你有沒有時間聽。

  我當了這麼多年醫生,3分鐘不可能問清病情。例如,一個心絞痛,至少問10分鐘甚至都不能弄明白,如果不是心絞痛,那麼是什麼?這些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的。

  但是現在醫生被倒逼得要三分鐘內把事情解決掉。此外,傳統的、成本很低的檢查,例如血、尿常規,X胸片,這些便宜的東西大家都不做了。你不能有了CT,X光胸片就不要了。像超聲、運動平板、動態血壓,這些是很有用、成本也不太高的檢查,應該做完這些,最後才考慮使用CT、核磁共振、造影。而現在就是本末倒置,說不了三句話,就直接開CT,然後造影,然後上支架,就結束了。病肯定不應該是這麼看的,這種情況下矛盾就會越積累越大。

  此外,還有醫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現在,我們醫療的信息都是講壞消息。不管是醫生給病人解釋,還是網上的新媒體傳播,基本是壞消息。為什麼呢?首先,是規避責任,咱們的法律有一段時間曾經是舉證倒置——出了事,先問醫生有沒有責任,這種規定,只能讓醫生通過消極保護自己來應對。此外,這還會導致過度醫療、過度檢查。我既能規避責任,又有經濟收入,何樂而不為?這種狀況就把整個大的氣氛破壞了,這樣,醫患關係怎麼和諧?

  假如我是病人,我也做不到。我是醫療界內部的人,有人總是指責我為什麼不替「內部人」著想。我覺得大家如果真的是將心比心——如果我是一個患者,我也很難理解這種醫療體制和模式。

  在我工作的早期,醫療設備是最簡陋、最落後的,藥品是非常匱乏的,但是醫療體制的模式是最先進的。

  咱們現在千方百計地搞分級醫療,而那時候就擁有最好的分級醫療。我是衛生隊、縣醫院、大醫院都干過的。以北京為例,生產大隊是合作醫療站,人員是赤腳醫生,是經過培訓的農民,就是最簡單的土法子,沒有放射科,也沒有化驗。

  到公社衛生院,中專畢業的居多,但是每個醫院都有兩名北京二醫(現首都醫科大學)五年制的畢業生,這是國家分去的,可以做化驗、篩查、胃鏡等,有的只能做胸部透射,但是拍不了片,肝功能檢查只能定性,檢查結果只分陰性或陽性。

  到了縣醫院,可以照X光片了,肝功能檢查是定量的,而且北京的縣醫院有胃腸攝像機。然後北大醫院、北醫三院和協和醫院,每個醫院包一到兩個縣。地方有重大手術做不了的,大醫院去人做。

  整個醫療服務體系,從人員到設備,分級醫療合理。設備配置清晰,人員分配也清晰。回憶起當時,我覺得很有幸福感。

  那個時候,北醫建立了農村醫療系,三年制,大專,會看病、會做手術,不用寫論文,最後有的人做手術並不比別人差。北大醫院當時還有群防群治科,這個科室都是50多歲的護士,在一線跑不動了,就去上夜校,培養她們當醫師,又叫做「護醫班」。學完之後,她們騎著自行車到居委會,給老太太量血壓,建立家庭病房,讓病人長期保持穩定,不要住院。

  那時候的這套制度太先進了!現在這些反而成了我們對未來的追求。我當時自己還下廠,去過友誼時裝廠、皮鞋廠、重型機械廠,做高血壓的防控,培養那些高小、初中水平的年輕工人,教他們量血壓,告訴他們血壓的標準。他們每天早上打好開水,弄溫了,給患高血壓的老師傅倒好水,看著他們吃藥。我真的覺得有成就感。那個時候確實沒有什麼葯,但是醫患之間非常和諧。病人感激都感激不過來,哪兒會有醫患矛盾啊!

  現在把醫療的基本屬性搞錯了。醫療「三個基本不能變」的東西都變掉了:一是醫療的價值體系不能變,工作上患者健康至上,這是價值觀的問題,我們已經扭曲了;第二,醫學的目的不能變,必須要預防為主;第三,醫學的社會責任不能變。醫療服務不是辦大醫院,為了讓幹部、富人能看好病;醫療是讓人人能看得起病,實現公平可及。而我們恰恰在根本上變了。所以不僅是醫療體系的問題。

  是啊!為什麼出現這種現象?醫生在這種體制下更應該深層思考,不是醫生不好,而是在這種體制下,醫生只能這樣,大醫院綁架了其他醫院,所有的醫院不得不在這種體制上狂奔,所有的醫生都是一個受害者或者犧牲品。現在醫生總覺得社會不理解他們,反過來,站在社會的、患者的角度來看,這種醫療體系我們自己滿意嗎?

  所以,醫生應該站出來,不是指責社會,而是反思體制的弊端,是這種體制的綁架把醫生妖魔化了。現在醫院天天想賺錢,醫院跟賣皮鞋、賣領帶的一樣,醫院和患者不是醫患關係,而是商業關係。這從根本上改變了醫療的三個屬性,醫療服務被異化了。假如我們總是僅僅從醫生的角度看問題,只能變成就事論事,或者感情用事。

  醫生確實是主導性的,不管是在治病,還是在兩者關係中。目前各種葯企的賄賂手段很多,你讓患者充滿了懷疑,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現在就是法不責眾,不拿白不拿。當然,現在國內也是越來越嚴,我想,未來的前途是光明的。希望將來醫生可以獲得有尊嚴的收入。灰色收入肯定是沒有尊嚴,靠無序的擴大規模來獲得獎金也是沒有尊嚴的,靠發SCI文章獲得地位也是沒有尊嚴的,醫生的本職就是看病。將來,應該讓越會看病的醫生收入越高。

  醫和患,我們一直強調醫生對患者的幫助和救治,但是反過來,我的想法是,患者也是醫生的衣食父母。你是怎麼學會醫術的?每個患者都是你的學習對象。你怎麼可能沒有一點誤診呢?有的治療會產生併發症,如果雙方不抱著感恩的想法,怎麼處理好呢?我母親對我說,你看病,不是對病人的恩賜。

  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高高在上。醫療本身就是服務業,而我們恰恰是把服務給丟了。有人講,要提高醫生的收入,應該是社會平均收入的5倍、10倍、20倍。我不理解的是,你憑什麼?社會不會吐唾沫淹死你?醫生必須靠本事,而不是靠國家,你要「德藝雙馨」,看好病,找你的人自然會多。

  做醫生就是要熱愛醫療,要麼你就做一個研究者。如果你不喜歡看病,何必要穿著白大褂,掛著聽診器呢?我覺得醫生也不需要叫苦叫累,當你回歸到服務者的角色的時候,你再苦再累都不算什麼,與此同時,得到的報償也是理所應當的。

  在這個大環境下,我至少可以通過自己的服務,使我的患者不被過度醫療,這是非常大的幸福感。我的隨訪患者十年、二十年後回來看我,不是看病,而只是來看我,「你十年前不讓我做起搏器,你看,我活得很好。」

  做醫生,不替患者說話和考慮,你當醫生幹啥?

  這是在一個錯誤的方向上越跑越遠,飲鴆止渴。大家一定要堅信,絕大多數患者是忍耐、理性的。殺醫這樣的嚴重事件畢竟是有偶然性的。其發生某種程度上也取決於某些患者的社會地位、性格,他們可能有暴力傾向,或者走投無路,豁出去了。這不能不說,這是醫患雙方的無奈和悲哀。

  醫患這兩個群體本是同根生,面臨的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側面,如果兩方越來越對立,殺了醫生整個社會不同情,一調查,很多人還贊同,醫生的情緒就更激烈了。

  我非常不同意「醫鬧」這個詞的出現,這本身就是一個激化對立情緒的辭彙,而且非常不嚴謹。這樣的詞被頻頻使用以後,不是在和解,而是在激化醫患矛盾。

  不能將個別人當作患者和公眾的群體來理解。如果把極端案件發展成為兩個群體對立,只能使醫患衝突越來越激烈。醫患雙方的關係向來沒有根本的衝突。患者要求解決疾苦,要尋找醫生、相信醫生,醫生的天職是救死扶傷。

  現在在中國短暫出現這個非常極端的現象,因而,我們不能不思考。動不動就嚴打「醫鬧」,警察也進了醫院,不但沒有看到事情平息,而且越演越烈。如果醫患雙方不能從自身找問題,都指責對方,怎麼來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呢?這是醫療體制異化的過程中出現的,不管經歷多久的過程,最終是要解決的,也是醫療衛生改革從頂層設計上需要解決的。

  改革中出現的問題一定要在改革中解決。在頭三十年我經歷了非常美好的當醫生的經歷,現在環境不一樣了,那個時候的很多東西依然經典。但是要在新的形勢下螺旋式前進,不是簡單的重複。醫改要強調繼承,不論你去培養多少全科醫生,如果你不改體制,他們永遠不會下去,這些年的醫療體制已經改變了人們的觀點和心態。

  這是潛移默化的,我母親也不會用太多的語言教育我。有些話在她過世后,大家提煉出來,我才有更深的認識。她認為,患者是衣食父母,醫生所有的價值感都體現在為病人的服務中,你的學習也是在患者身上進行的。

  我母親開處方,永遠不開那些沒有用的檢查,她的原則是有效,在有效的前提下要便宜,她不想愧對自己良心。看病的時候,我首先會想他不需要啥,不會將不需要的東西開給病人。另外,就是要和病人充分討論商量。要尊重患者,給他選擇的餘地,聽取他對效果的預期。

  我母親對我的另外一個影響是隨訪患者,這是醫生的一個重要的職業習慣。在沒有電話的年代,我母親會把患者的地址記在本子上,患者不按時來,她就寫信去提醒。我現在記得,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都是地址,後來就變成了電話號碼,再後來又變成了手機號碼。她記不住我手機號碼,但是會記住病人的。

  隨訪患者必須要成為醫生的職業習慣,沒有一個醫生能夠一次看好病,這樣才能有好的醫患關係。看病是一個過程,必須要隨診,適度提醒,開始怎麼想的,後來發生了哪些變化,變化的根據是什麼,從中找出原因。現在大家只是盯著結果,而不注重過程。

  不成熟的醫生知道幹什麼,成熟的醫生才知道不幹什麼。我敢跟患者說「你不用做支架」,因為這是我隨訪的結果。

  人文需要加強,但是如何加強?最近我跟北大的學生做了一個面對面的微課堂,來談人文。學生們對我結合自己的經歷所講的問題,都能夠接受。但是,他們也覺得無奈。理想、人文精神和現實的矛盾怎麼解決?我覺得不光是醫療,要放到整個大社會中來看。現在的孩子覺得,道理他們能夠同意,你的經歷也不錯,但是,他們在現實中做不了。

  大的環境不改,你可以去講人文,可是做不到。在學術圈、醫療界,需要有定力、有耐力去堅守


高興
1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8 個評論)

回復 慈林 2020-1-2 02:37
胡大夫說得對。中國整個醫療體系嚴重扭曲了。悲劇!
回復 慈林 2020-1-2 02:39
國家投放不足,權貴們佔了一大塊,人民遭秧。
回復 慈林 2020-1-2 02:41
最苦是底層本來收入少,還要自費,真是要命,生不如死。激烈行為不可避免。
回復 mali50 2020-1-2 02:54
資本是牟利的,吸血的。醫療市場化難免成為焚屍經濟的助手。不斷醫死窮人才能顯出倖存者的高質量生活。這是資本世界的終極密碼。資本主義國家用偉大的法治和民主的國家機器成功壓制了窮人醫鬧,中國也會出台各種嚴刑峻法。這就是為什麼資本世界必是法治世界。不過中國的公知們怎麼知道自己不會成為人口巨減的犧牲品呢?那就只有靠上帝保佑了。於是西教與聖誕在中國也有了市場。
回復 慈林 2020-1-2 03:05
西方發達國家,窮人看病不要錢,中產階層有保險,有錢人付得起,所以沒有什麼醫鬧。
回復 慈林 2020-1-2 03:07
台灣就做得好,健保制度世界一流。因為人民有選票。
回復 慈林 2020-1-2 03:26
向錢看,使醫生的良知泯滅,這才是最可怕的。病人在沒有良知的醫生面前就是一隻只待宰羔羊。很可怕!
回復 successful 2020-1-2 04:31
慈林: 向錢看,使醫生的良知泯滅,這才是最可怕的。病人在沒有良知的醫生面前就是一隻只待宰羔羊。很可怕!
向錢看,最可怕.
回復 successful 2020-1-2 04:32
慈林: 向錢看,使醫生的良知泯滅,這才是最可怕的。病人在沒有良知的醫生面前就是一隻只待宰羔羊。很可怕!
向錢看,醫生的良知泯滅.
回復 successful 2020-1-2 04:34
慈林: 台灣就做得好,健保制度世界一流。因為人民有選票。
可大陸人民也有選票 啊?
回復 successful 2020-1-2 04:39
慈林: 西方發達國家,窮人看病不要錢,中產階層有保險,有錢人付得起,所以沒有什麼醫鬧。
大陸窮人看病要錢付不得起,所以有醫鬧。
回復 successful 2020-1-2 04:40
慈林: 胡大夫說得對。中國整個醫療體系嚴重扭曲了。悲劇!
說得對
回復 successful 2020-1-2 04:43
慈林: 國家投放不足,權貴們佔了一大塊,人民遭秧。
富人的天堂, 窮人的地獄.
回復 successful 2020-1-2 04:52
mali50: 資本是牟利的,吸血的。醫療市場化難免成為焚屍經濟的助手。不斷醫死窮人才能顯出倖存者的高質量生活。這是資本世界的終極密碼。資本主義國家用偉大的法治和民主
中國也有法,但那時用來保護走資派其後代 ,以及那些巧取豪奪的紅色資本家.
回復 qxw66 2020-1-2 09:07
走資派西化後患無窮
回復 successful 2020-1-2 09:43
qxw66: 走資派西化後患無窮
結論正確
回復 慈林 2020-1-2 13:39
大陸根本不是西化,真正西化人民就有福了。
回復 successful 2020-1-2 15:56
慈林: 大陸根本不是西化,真正西化人民就有福了。
大陸是中國式走資派的西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3:1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