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殺醫案的十八個反思!

作者:successful  於 2020-1-2 01:2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4評論


文章內容
殺醫案的十八個反思!
李光滿 2020-01-01 來源:李光滿冰點時評

最主要的啟發無非是三點,一是醫療市場化給整個醫療體制和醫療行業帶來的異化,二是醫療是一個服務行業,我們不能丟了服務這個根本。三是醫患是同根的兩個群體一個是尋找醫生救疾,一個是為病人救死扶傷。

  最近民航醫院殺醫案在網上引發了眾多關注,各種文章鋪天蓋地,在我所讀過的所有文章中,中國新聞周刊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研所所長,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的採訪講得最為到位,如果我們整個醫療系統、所有的醫生都能按胡教授所說的去做,何來醫患糾紛?何來傷醫殺醫?

  胡教授講的以下十八個方面的問題非常值得我們去深刻反思:

  第一、在工作的早期,醫療設備是最簡陋、最落後的,藥品是非常匱乏的,但是醫療體制的模式是最先進的。現在千方百計地搞分級醫療,那時候就擁有最好的分級醫療。整個醫療服務體系,從人員到設備,分級醫療合理。設備配置清晰,人員分配也清晰。回憶起當時,覺得很有幸福感和成就感。那時候的這套制度太先進了!現在這些反而成了我們對未來的追求。那個時候確實沒有什麼葯,但是醫患之間非常和諧。病人感激都感激不過來,哪兒會有醫患矛盾啊!

  第二、現在把醫療的基本屬性搞錯了。醫療「三個基本不能變」的東西都變掉了:一是醫療的價值體系不能變,工作上患者健康至上,這是價值觀的問題,我們已經扭曲了;第二,醫學的目的不能變,必須要預防為主;第三,醫學的社會責任不能變。醫療服務不是辦大醫院,為了讓幹部、富人能看好病;醫療是讓人人能看得起病,實現公平可及。而我們恰恰在根本上變了。所以不僅是醫療體系的問題。

  第三、醫患衝突的根源來自近三十年來將醫院的發展推向市場,導致許多巨無霸醫院對醫療資源壟斷。醫院是靠從患者身上賺錢來增加經營收入、買設備、蓋房子、發獎金的,這是公開的秘密。希望將來醫生可以獲得有尊嚴的收入。灰色收入肯定是沒有尊嚴,靠無序的擴大規模來獲得獎金也是沒有尊嚴的,靠發SCI文章獲得地位也是沒有尊嚴的,醫生的本職就是看病,應該讓越會看病的醫生收入越高。

  第四、把醫療服務變成完全的商業模式后,醫患雙方的矛盾只會越來越激烈。從我們整個醫療體制來看,只有技術,沒有服務。這種技術模式最終推動了少數醫院對醫療資源的高度壟斷。

  第五、大醫院綁架了其他醫院,所有的醫院不得不在這種體制上狂奔,所有的醫生都是一個受害者或者犧牲品。醫生應該站出來,不是指責社會,而是反思體制的弊端,是這種體制的綁架把醫生妖魔化了。現在醫院天天想賺錢,醫院和患者不是醫患關係而是商業關係,這從根本上改變了醫療的三個屬性,醫療服務被異化了。

  第六、在這種大的情勢下,產生了過度醫療的問題,將整個醫療服務推向市場之後,除了過度醫療,醫生不可能再去幫助病人做行為的改變——去告訴別人怎麼戒煙、怎麼運動,這個是沒有費用的。甚至有的院長說:「胡教授,你讓病人前面預防,後面康復,我們還怎麼能夠賺到錢呢?」

  第七、過度醫療最後形成了生物醫學模式的弊病。我們只注重生物技術的干預,不重視疾病的發生、發展和心理社會因素,必然走向對生物技術的過度迷信、崇拜。技術崇拜、科學主義成為現代醫學的弊病,醫學本身的先天不足就成為過度醫療的一個巨大推手。

  第八、患者普遍的抱怨是什麼呢?每個病人就診時間只有三到五分鐘,從門診到手術台,整個過程就像生產機器的流水線,人完全是生產線上的一個東西,沒有情感,和醫生也沒有時間進行交流,這個體制如果不改變的話,你看得越多,矛盾越激烈。

  第九、會使用先進技術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的技能會越來越高超。但醫生會忘了三個回歸:回歸人文、回歸臨床、回歸基本功。醫學看的是人,是有病痛的人,而不是病變。醫學的人文沒有了,他醫療當一個技術活來做。大家也不再重視臨床。要在病人床前度過足夠的不眠之夜,足夠的時間才能學會看病。醫生的基本功有很多方面,首先就是問診,問診是看病的基礎,不僅是詢問病情,更是情感的交流,讓患者覺得你這個人可信、可靠。

  第十、我們一直強調醫生對患者的幫助和救治,但是反過來,患者也是醫生的衣食父母。你是怎麼學會醫術的?每個患者都是你的學習對象。你怎麼可能沒有一點誤診呢?有的治療會產生併發症,如果雙方不抱著感恩的想法,怎麼處理好呢?我母親對我說,你看病,不是對病人的恩賜。

  第十一、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高高在上。醫療本身就是服務業,而我們恰恰是把服務給丟了。做醫生就是要熱愛醫療,我覺得醫生也不需要叫苦叫累,當你回歸到服務者的角色的時候,你再苦再累都不算什麼,與此同時,得到的報償也是理所應當的。在這個大環境下,我至少可以通過自己的服務,使我的患者不被過度醫療,這是非常大的幸福感。做醫生,不替患者說話和考慮,你當醫生幹啥?

  第十二、大家一定要堅信,絕大多數患者是忍耐、理性的。殺醫這樣的嚴重事件畢竟是有偶然性的。其發生某種程度上也取決於某些患者的社會地位、性格,他們可能有暴力傾向,或者走投無路,豁出去了。這不能不說,這是醫患雙方的無奈和悲哀。

  第十三、醫患這兩個群體本是同根生,面臨的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側面,如果兩方越來越對立,殺了醫生整個社會不同情,一調查,很多人還贊同,醫生的情緒就更激烈了。我非常不同意「醫鬧」這個詞的出現,這本身就是一個激化對立情緒的辭彙,而且非常不嚴謹。這樣的詞被頻頻使用以後,不是在和解,而是在激化醫患矛盾。

  第十四、不能將個別人當作患者和公眾的群體來理解。如果把極端案件發展成為兩個群體對立,只能使醫患衝突越來越激烈。醫患雙方的關係向來沒有根本的衝突。患者要求解決疾苦,要尋找醫生、相信醫生,醫生的天職是救死扶傷。

  第十五、動不動就嚴打「醫鬧」,警察也進了醫院,不但沒有看到事情平息,而且越演越烈。這是醫療體制異化的過程中出現的,不管經歷多久的過程,最終是要解決的,也是醫療衛生改革從頂層設計上需要解決的。

  第十六、在頭三十年我經歷了非常美好的當醫生的經歷,那個時候的很多東西依然經典。醫改要強調繼承,不論你去培養多少全科醫生,如果你不改體制,他們永遠不會下去,這些年的醫療體制已經改變了人們的觀點和心態。

  十七、胡教授母親認為,患者是衣食父母,醫生所有的價值感都體現在為病人的服務中,你的學習也是在患者身上進行的。她開處方,永遠不開那些沒有用的檢查,她的原則是有效,在有效的前提下要便宜,她不想愧對自己良心。看病的時候,首先會想他不需要啥,不會將不需要的東西開給病人。

  第十八、胡教授母親特彆強調隨訪患者,患者隨訪必須要成為醫生的職業習慣,沒有一個醫生能夠一次看好病,這樣才能有好的醫患關係。看病是一個過程,必須要隨診。不成熟的醫生知道幹什麼,成熟的醫生才知道不幹什麼。我敢跟患者說「你不用做支架」,因為這是我隨訪的結果。

  以上是胡教授採訪談話的提煉摘要,從中給我們許多啟發,我想最主要的啟發無非是三點,一是醫療市場化給整個醫療體制和醫療行業帶來的異化,二是醫療是一個服務行業,我們不能丟了服務這個根本。三是醫患是同根的兩個群體一個是尋找醫生救疾,一個是為病人救死扶傷。解決以上三個根本問題,回歸醫患關係的本質,醫生以服務者的心態去救死扶傷,患者因為獲得救治而對醫生感恩,這才是根本,至於醫療市場化的問題既是體制問題,也是我們對待普通老百姓的態度問題,是醫療為什麼人服務的問題,如果不解決醫療為什麼人服務的問題,不要說醫患關係會越來越激化,而且整個社會矛盾也會越來越激化。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mali50 2020-1-2 02:41
非常專業,一針見血。但只是對牛彈琴。
回復 獨坐庵中吃苦茶 2020-1-2 05:20
所謂醫療體制改革,不是改革,是經營——早有人指出過的。同樣的,教改也是。
回復 successful 2020-1-2 05:27
mali50: 非常專業,一針見血。但只是對牛彈琴。
胡教授講的很專業,很有針對性,可是像胡教授這樣有良知的醫護人員是越來越少了. 即使有更多的胡教授  .但在被嚴重扭曲的體制下, 他們也都會被 無情的淹沒.
回復 successful 2020-1-2 05:31
獨坐庵中吃苦茶: 所謂醫療體制改革,不是改革,是經營——早有人指出過的。同樣的,教改也是。
說的是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18:4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