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官微昨日深夜發布一條評論稿,標題為「決不允許『文革』錯誤重演」,不知道是編輯有意還是無意,這句話總讓人覺得有些歧義。究竟是不允許文革這樣的錯誤重演,還是不允許文革「錯誤重演」,後者的意思是「正確重演」就可以了?甚至結合現實往深里想想,會覺得似乎有些東西已經開始躁動了。
這篇文章在《人民日報》的要聞版,原標題是「以史為鑒是為了更好前進」,這是一個完全無歧義的標題,但微信公號的文章標題來自原文: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的國家日益強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不斷健全,我們的道路越走越寬闊,不會也決不允許「文革」這樣的錯誤重演。
由此可知,或許是編輯大意了吧,那句話存在明顯的歧義。
昨日是5月16日,如果不是朋友圈在刷屏文革的事,恐怕很難有人會把那個日子與五十年前的一場浩劫聯繫起來。可能很多人都還在納悶,為什麼突然之間「文革」刷爆了屏幕。
你不查閱資料,根本不知道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通過了由毛澤東制定的中共中央通知,重新設立文化革命小組,隸屬於政治局常委之下。就是這份後來被稱為《五一六通知》的文件,標誌著「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發。
在年輕一代人印象中,壓根就不知道「文化大革命」那十年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小時候的歷史課本指接觸過一個詞「文化大革命」,我們只知道這是一場錯誤的運動,是反革命分子的陰謀。但是從來不會有教科書,或者有人來告訴我們,這場運動是如何爆發的?這十年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那些零碎的記憶,通過老人的口裡傳出,那是黑暗的十年,高帽子、批鬥、迫害,這些關鍵片語成了一段模糊的歷史。而當有人繼續追問時,往往被告知以「敏感」,或者中止,或者夭折。回顧我們的學習歷程,根本找不到一本完整講述新中國成立后當代史的書籍。這不得不說是教育的失敗,是我們整個群體的悲哀。
當下擁有的資料,全都通過記者和一些作家的描述,大多是描述當年受難者的心靈,而缺乏對災難事實的拷問和追究。馮驥才先生在《一百個人的十年》當中,針對二十世紀人來兩大悲劇——法西斯暴政和「文革」浩劫——做了闡述,那些鮮活的故事也算還原了部分文革的事實。
但是這還明顯不夠。五十年已過,當年的紅衛兵如今都已經白髮蒼蒼,當年受迫害的人大部分都已經離去。如果在這歷史的尾巴上,還不能向所有人公布「文革」的記憶,讓年輕人了解那段歷史,那一代人的悲慘命運就將永遠被塵封,那麼「以史為鑒」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關於文革的記憶,還有一部分存在於繁體書籍中。我當年在香港一家二樓書店裡買到了余華的《十個辭彙里的中國》,這位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國作家,對那個年代的記憶非常深刻。在那本書里,無論是當年對領導的崇拜,還是對革命的熱衷,都有力透紙背的描寫。但是,這本書至今未能在大陸出版,鮮有人知道他還有這樣一本作品。
這才是最應該擔心的。我們總是在說,「文革」不可能重演,也不允許重演,這是一場錯誤。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什麼是「文革」,那十年裡發生了什麼都
不知道,又談何去全民反思、全民奮進呢?唯有大家真正了解那段歷史,才能避免歷史的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