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劉正教授論文《金文中的大廟和諸廟(上)》

作者:kyotosizumoto  於 2016-9-27 11:2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商周歷史、文化與文字研究》|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金文中的大廟和諸廟(上) 

一、金文中所見大廟考 

①廟·宗廟 
在金文中,「廟」字出現頻率很多。其中,廟的重要作用大致有以下三點: 
其一,周天子冊命大臣在廟,如,《龍敦》銘文中的「佳元年既望丁亥王才雍位日王格廟即立宰忽右龍立中庭」。 
其二,周天子發布命令在廟,如,《父乙甗》銘文中的「王命中先見南國貫行蓺位才廟」。 
其三,周天子的大臣祭祖也在廟,如,《寰尊》銘文中的「才廟君命余乍冊寰安人人白白賓用見布乍文考日癸旅寶□」。 
廟的存在作用之大,以至於周天子的大臣要作器來獻給廟,如,《阜父壺》銘文中的「□阜父乍□壺□□酉其廟」。 
為此,楊寬先生在《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一書中主張: 
古代對祭祀祖先的處所一律叫做廟。到戰國時代還是這樣。(P26) 
在殷代金文中,著名的「亞」形圖,古今諸多金文學者都以為這是宗廟的象徵。如,在《山右金石記》一書中卷一對《亞爵》的註解為: 
凡器著「亞」者,皆為亞室。而亞室者廟室也。廟之有室,如左氏所謂「宗袥」。而杜預以為宗廟中藏主石室者是也。又,商亞人辛尊曰:「亞者,此也」云云。按款識謂此者,亦廟也。二說原相通。「亞」形數見於商器,至周則罕見。故定有「亞」形者為商也。 
《爾雅·釋宮》中則解釋說: 
室有東西廂曰廟。 
蔡邕在《獨斷》中更進一步闡述說: 
宗廟之制,古者以為人君之居,前有廟,後有寢。終則前制廟以像朝,后制寢以像寢。廟以藏主,列昭穆。寢有衣冠、几杖,像生之具。總謂之宮。 
以上是從廟的建構上而言的。但是在儒家宗法思想統治了宗廟祭祀活動之後,對「廟」的理解就發生了變化。以何休的《春秋公羊傳解詁》一書為代表,認為: 
廟之為言貌也。思想儀貌而事之,故曰:「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祭之日,入室,儼然必有見乎其位。周旋出入,肅然必聞乎其容聲。概然必聞乎其嘆息之聲,孝子之至也」。 
一般來說,宗廟在建構上都有五室、十二堂和四門。典出賈公彥《周禮註疏》一書: 
明堂,路寢及宗廟,皆有五室,十二堂,四門,十二月聽朔於十二堂。閏月各於時之門。故大史詔誥王居路寢門。 
從考古學的證據來說,自1959年開始的對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大規模發掘,在一號宮殿遺址上發現了祭祀坑。而此坑東南角就是門的基址,在坑的四周則是排列整齊的柱礎石。證明這裡曾是宮廟的基址,祭祀坑位於宮廟的中央,即冊命金文中所常見的「立中廷」的中庭,而門即冊命金文中所說的「入門」之門。考古現場和冊命金文的一致說明:冊命制度雖然大盛於西周中期,但是殷周宮廟的建築格局是大致相同的。再如,陳全方先生在《周原與周文化》一書中對陝西歧山鳳雛西周宮廟建築遺址的介紹,其中甲組建築基址在影壁和中庭之間有大門和門房的存在,也為冊命金文中的「入門立中廷」之記錄提供了實證。而後部的宮室基址又正符合「前朝後寢」的西周宮廟建築格局。 
如果從「室有東西廂曰廟」的角度來說,在殷墟甲骨史料中常有「室」字出現。如: 
祖丁室。《甲》491。 
祖戊室。《京津》4345。 
大尹室。《林》2·1·3。 
此時的「室」是否有「東西廂」不得而知。考古學家們推測當時的「室」具有「廟」的性質在內。如果在當時「室」是表達了和祭祀的場所(廟)的話,那麼宗·示二者則表達了祭祀者和受祭者之間的血緣關係(宗)。二者的統一就是後世宗廟概念的具體由來。如: 
才大宗。《佚》131。 
才小宗。《珠》631。 
隹大示。《金》515。 
小示。《甲》712。 
大宗和小宗,大示和小示劃分的出現,意味著宗法制度上大宗·大示統轄小宗·小示制度的正式形成。如,《琱生簋》銘文中就記錄了這一統轄活動。 
除此之外,還有所謂「中宗」、「上示」、「下示」等術語。而「上示」、「下示」的概念,在殷墟甲骨文中,按照曹定雲先生的研究,認為是將直系先公先王按照先後世次分為兩大前後祭祀群,世次靠上者為上示,世次靠下者為下示。(P291) 
到了西周時期,就出現了將先公先王按照奇偶次序,分為兩大祭祀群排列的昭穆制度。這是殷周宗法制度的最大區別。 
有時「宗」和「廟」的概念可以等同起來。如,《左傳·庄公二十八年》中有「曲沃,君之宗也」一語。杜預在《春秋左傳注》一書中根據上述文中有「宗邑無主則民不威」一語解說「曲沃為先君宗廟所在」。因為「宗廟」的所在地才能稱為「宗邑」。因此,「曲沃,君之宗也」即曲沃乃君之宗廟所在也。因為「廟」、「寢」存在著「總謂之宮」的稱謂,所以在《左傳》中多次宮、廟、寢可以互換使用的現象。為此,賈公彥在《周禮註疏》一書中考證說: 
昭十五年:「春,二月癸酉,有事於武宮」。鄭引此者,欲見隸仆蹕於宮中,亦得兼廟中。故《公羊》云:「魯公稱世室,群公稱宮」,則天子之「廟」亦有「宮」稱也。 
楊鴻勛先生在《宮殿考古通論》一書中也主張: 
祭祀祖先的「廟」,是從「宗」衍生出來的。二里頭夏墟F2,提供了宗前有廟堂設置的實例。宗,是朝先人遺體禮拜的位置:「廟,尊先祖貌也」,是朝先人的代表物--神主,祭祀的位置。從二里頭F2的復原考察可知,它既是宗、又是廟,應是由宗向廟過渡的形式。周朝時,已將宗與廟結合為一個詞——「宗廟」。(P10) 
楊鴻勛先生以考古學的角度來解說「宗」的含義,是比較有新義的。他傾向於把宗廟制度的起源上溯到二里頭文化。 
陳夢家先生在《西周銅器斷代(四)》一文中認為: 
古文字「廟」從朝,朝庭之朝當源自大廟朝見群臣。……由於王者朝見群臣,群臣立於大庭或中庭之中,所以後世有「朝庭」之稱。(P91) 
即所謂的「群臣立於大庭或中庭之中」,此說的由來是冊命金文中必然出現的「立中庭」一語。所謂「古文字廟從朝」一語,前人也提出了異議,見吳式芬《攈古錄金文》一書卷二·二中引翁祖庚對《癸未尊》銘文的考證: 
讀此文者皆曰「王才圃」,予獨謂是「王才廟」。庿,古廟字,見《儀禮·士冠禮注》:「《詩·清廟序》,《釋文》本作庿」。古艸字亦作屮。中從苗而外圍四周之象,非廟而何? 
《左傳》中出現的「廟」的諸多概念有: 
廟、朝廟、大廟、清廟、宗廟、告廟、祖廟、禰廟、周廟、庄·共之廟、家廟、游氏之廟、子大叔之廟、季氏之廟。 
共十四種。作為某一公侯的廟為庄·公之廟、家廟、游氏之廟、子大叔之廟四種。相反,《左傳》中出現了武宮、庄宮,杜預在《春秋左傳注》一書中分別解說為「武公廟」、「庄王廟」。所以《春秋穀梁傳·僖公十五年》中記錄的「震夷伯之廟」一事,併發出感嘆說「因此以見天子至於士皆有廟」之論。所以,周王室宗廟之外,大臣和士也有廟。吳榮光在《筠清館金文》一書中收錄了一件銅器,名為《周臣廟彝》,其銘文為:「王乍臣廟彝」,可以為證。而且還是周天子賞賜下屬宗廟彝器。《左傳》中的「游氏之廟」和「季氏之廟」也都屬於大臣廟。在此,銅器銘文的記載和史書的記載完全一致。出土的考古資料(銅器銘文,即地下資料)為傳統史書(史傳,地上資料)的真實性提供了證據。 
《禮記·祭法》中所說的「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之說,在金文中則是一般使用「用乍文考、皇考、且考寶尊彝」之類的述語,還不存在上述七個廟的概念。可見,這七個廟名概念是後起的。但是,類似的七個廟在金文中是存在的。而且,在殷墟卜辭和金文中,一般只是稱「父某」,而沒有使用「文考」或「皇考」等概念。為此,容庚先生在《商周彝器通考》一書中就曾主張說「余意稱父為考,始於周人」。(P80) 因此,廟制大備於周初當是毫無問題的。 
其中,根據《元年師斾簋》銘文中的「王才淢甲寅王格廟」一語,可知在「淢」地也有周廟存在。淢,李學勤先生在《論西周鄭的地望》一文中以為「並非一處大的都邑,而是需要設置臨時居所的地方」。(P46) 此說值得考慮。又見《蔡簋》銘文中「王才雍旦王格於廟」一語,可見在「雍」地也有周廟存在。如果淢為臨時居所的話,那麼這裡的雍看來也是臨時性的。但是,臨時性的居所是否一定有周廟存在呢?畢竟臨時性的祭祀周人先祖的活動和周廟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我傾向於淢和雍為地名,是在宗周並建有周廟之地。在金文中,淢字還有 、棫兩種寫法。盧連成先生在《周都淢鄭考》一文中認為:「淢水可能就是流經鳳翔縣境內的一條主要河流雍水」。(P9) 此說是把淢和雍等同起來,並且以為淢「就在古周原一帶」。這或許可以作為一個旁證吧。 
在廟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元年師斾簋》。在此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以為是厲王。 
遟公。《元年師斾簋》。 
師斾。《元年師斾簋》。 
乍冊尹克。《元年師斾簋》。 
文且益中。《元年師斾簋》。 
②太廟·大廟 
「太廟」和「大廟」本來是一樣的。在古文字中,作「太」作「大」並無意義上的區別,只是寫法的異同。故此放在一起加以討論。在金文中,「大廟」一詞出現也比較多。如: 
《亢敦》:「佳十又二月初吉王才周昧爽王格於大廟」。 
《逆鐘》:「佳王元年三月既生霸庚申叔氏才大廟」。 
但是,在更多的場合,「大廟」是周天子冊命大臣之處。如:《師酉敦》、《同簋》、《同彝》、《師兌簋》等銅器銘文中。所以,阮元在《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一書中總結說「爵祿必賜於大廟,示不敢專」。實際上,根據古今金文學家們的研究,爵祿不一定非在大廟,還可以在其他宮室廟中進行。 
就此,引黃然偉先生在《殷周青銅器賞賜銘文研究》一書中的結論說明如下: 
周有宗廟,除可見於文獻外,金文中亦屢屢有之。文獻記錄賜爵授祿時,必行於大廟。金文之冊命賞賜,亦多於大廟中行之。唯其名稱不一,或曰「廟」,或稱「大廟」,「周廟」,……而除行禮於廟之外,尚有在「室」,「宮」,「射」等處行之。(P88) 
其中,冊命之地在成周的,銘文中一般只稱為「成周」,有時稱為「周」,即西周的東都洛邑;在宗周的,銘文中一般又稱為「宗周」,有時稱為「鎬」或「鎬京」,即西周的舊都鎬京。關於西周時期的兩都問題,朱鳳瀚先生在《商周家族形態研究》一書中曾考證說: 
孔穎達《疏》曰:「周以鎬京為西都,王城即洛邑。《漢書·地理志》云:『初,洛邑與宗周同封畿,東西長,南北短,短長相覆千里』。韋昭云:『通在二封之地,共千里也。巨瓚按:西周方八百里,八八六十四,為方百里者六十四。東周方六百里,六六三十六,為方百里者三十六。二都方百里者百,方前里也』。《秦譜》云:『橫有兩京畿內八百里之地。是鄭以西部為八百,東部為六百,其言與瓚同也』……」西周時明確有東西兩京,故漢以來學者所云西周時王畿之地有二之說可從。(P298) 
在其它地方的(如,在吳),銘文中一定加以說明(「王才吳」)。舉例如下: 
《同簋》:「佳十又二月初吉丁丑王才宗周格於大廟艾伯右同立中庭北向」。 
《師兌簋》:「佳三季二月初吉丁亥王才周格大廟即立□伯右師兌入門立中庭」。 
《師酉簋》:「佳王元年正月王才吳格吳大廟公族鴻厘入右師酉立中庭」。 
在上述銘文中,涉及到地名時分別使用了「宗周」、「周」和「吳」三者。大廟的存在是極其重要的,所以在《文王世子》中記錄了「公有出疆之政」時,則要求「庶子以公族之無事者守於公宮,正室守大廟」。為此,賈公彥在《周禮註疏》一書中進一步解釋說「公族之內適子名為正室,使守大廟,大廟尊故也」。成周和宗周兩地同時有大廟存在,說明「邑有宗廟才可以稱為都」之類概念是極其準確的歷史記錄。當然具體分析來說還有所區別。杜正勝先生在《周代城邦》一書中就曾指出: 
宗廟所在的邑當然大,然「都」的先君木主大概指殖民於都的第一代貴族以下的「君」——嫡系繼承人,其宗廟並非殖民母國的宗廟。魯有三都:費、成、郈各為季孫、孟孫和叔孫的采邑,自伯禽以下的魯公神位只在曲阜,不在三都。(P113) 
而且,在成周和宗周雙重宗廟系統中,學術界又多以為各自在使用的禮制上有行殷禮和行周禮的區別。如,王暉先生在《商周文化比較研究》一書中就曾主張: 
姬周王室對西都鎬京東都洛邑及豐邑進行祭祀活動時,西都宗周用周禮,東都洛邑用殷禮。(P212) 
在《左傳》中,大廟則是專指周公之廟。如,《桓公二年》中的記載: 
戊申,納於大廟。 
又見《僖公八年》中的記載: 
秋七月禘於大廟。 
杜預在《春秋左傳注》一書皆註解為: 
大廟,周公廟也。 
在《禮記·明堂位》中也有明確記載如下: 
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於大廟。 
如是說到周公廟之外的「大廟」時,一定有特殊的說明。如,《左傳·襄公三十年》中有「宋大廟」。在銅器銘文中,《師酉敦》中有個「吳大廟」。可見,如果不加以特殊說明時,銅器銘文中的「大廟」一般是指「周公之廟」。所以,在《論語·八佾》中有「子入太廟每事問」的記錄。 
孫詒讓在《周禮正義》一書中認為明堂「本為宗祀文王之大廟」,亦即,明堂作為大廟之一,負擔著宗祀文王的重要任務。由此可以得出:「宋大廟」和「吳大廟」即是宋國、吳國宗祀文王之廟。 
但是,銅器銘文中有所謂的「天廟」一詞。見《天廟爵》:「京乍天廟爵」。此件銅器收錄在方謙受《綴遺齋彝器考釋》卷二十二·二十四和吳式芬《攈古錄金文》卷一·三中。雖然只是個案,但是它的存在意義是不容忽視。它說明了「京」字的出現不但是作為地名,還有人名·私名的意義在內。如,在《耳尊》銘文中有「肇乍京公寶尊彝京公孫子寶」一語,就是京氏族存在的證據之一。除此之外,如《京叔盤》《京姜鬲》二器,以及《芮公鬲》銘文中的「京仲氏」,《善夫吉父鬲》銘文中的「京姬」,都是京氏族活動的歷史記錄。而且,京姜和京姬二名的存在證明了京·姜和京·姬兩大氏族之間存在著通婚關係。看來,京和姜姬這三者之間是一種世代性質的通婚關係,是這三者的地望臨近和功利關係的說明。而所謂「天廟」實際上是「大廟」的誤寫。 
周公廟有時有被稱為「大祖廟」或「大祖」的現象。見《春秋公羊傳·文公二年》說「毀廟之祖陳於大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於大祖」。這裡的「大祖」一詞,賈公彥在《周禮註疏》一書中說「大祖謂周公廟」。 
根據《免簋》銘文中的「王才周昧爽格於大廟」一語,可知大廟地理位置在周,即成周。 
但是,根據《同簋》銘文中的「王才宗周格於大廟」一語,可以發現在宗周也有大廟。宗周的大廟有時被稱作「大朝」。見《三代吉金文存》一書卷四·三十三·二中。可以得知,在宗周和成周兩地都建有周王室的大廟。因此,陳夢家先生提出的「西周時代東西王城為兩都並立,而各有雙城,一為宗廟一為王宮」之說和金文中的事實是相符的。(P212) 進而,他又提出了宗周和歧周的區別: 
周廟在宗周,猶宗周之有大廟穆廟。武王時之周為宗周,當時未營成周,故宗周應指歧周。除宗廟以外,宗周有大師宮,見《善鼎》。(P212) 
在成周的大廟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免簋》,《敔簋》。其中,在《敔簋》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以為是夷王,吳其昌先生以為是厲王,陳夢家先生以為是宣王。 
井叔。《免簋》。 
武公。《敔簋》。 
敔。《敔簋》。 
免。《免簋》。 
在宗周的大廟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趞簋》,《同簋》。其中,在《同簋》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以為是懿王,吳其昌先生以為是孝王。 
密叔。《趞簋》。 
內史。《趞簋》。 
季姜。《趞簋》。 
趞。《趞簋》。 
榮白。《同簋》。 
左右吳大父。《同簋》。 
文考叀中。《同簋》。 
③清廟 
「清廟」一詞,首見於《甲午簋》銘文中,如下:「佳甲午八月丙寅帝盥清廟乍禮簋」。在《左傳·桓公二年》中記載藏哀伯之諫中提到了「清廟茅屋」一語,杜預在《春秋左傳注》一書中認為: 
清廟,肅然清靜之稱。 
此說顯然是源自漢代賈逵之論。賈逵注《左傳》時提出了「肅然清靜謂之清廟」的觀點。 
蔡邕在《明堂月令論》一文中則又提出: 
取其宗祀之貌則曰清廟。 
此兩說實際上有其一致處,即:何謂「宗祀之貌」,蔡氏指代不明。如果把「肅然清靜」 
看作是「宗祀之貌」的話,那麼,這兩說就同出一源了。 
孫詒讓在《周禮正義》一書中主張「清廟專為祀文王」,並提出了「明堂亦屬於大廟」的觀點。他說: 
祖宗在明堂,故明堂非宗廟,而亦可稱大祖,亦稱清廟。《清廟·詩》序云:「祀文王也。周即成雒邑,朝諸侯,率以祀文王焉」。考《周書·作雒》、《雒邑》有明堂。《明堂位》言周公朝諸侯於明堂,此明堂在雒邑。《清廟·詩》序所謂「成雒邑,朝諸侯」者,即《明堂位》所謂朝諸侯於明堂也,此明堂在雒邑。然則「率以祀文王」者,即祀文王於明堂可知矣。若在宗廟之中,則大祖后稷在上,大王、王季皆在,安得率諸侯而觸犯文王焉。明堂本為宗祀文王之大廟…… 
但馬承源先生對此提出異說,他認為: 
古代營建宗廟,據說不尚奢華,《左傳·恆公二年》:「是以茅屋清廟,大路越席」,表示儉省。清廟既是宗廟的模式,營造就不至於曠日持久。(P59) 
根據《清廟》一詩來分析,如下: 
於穆清廟,肅雍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與人斯。 
從詩中看不出富麗堂皇之氣象。和《閟宮》的「路寢孔碩,新廟奕奕」是無法相比的。 
可見古代經學家們的「肅然清靜謂之清廟」之說是可信的。 
但是,《甲午簋》銘文中的「帝」字所指為何?這是我極為關心的問題。在商周金文中,一般使用「王」來指稱周天子。而此件銅器銘文中出現三個問題: 
第一是使用「帝」。 
第二是使用「清廟」。 
第三是使用「禮簋」。 
此件銅器收錄在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一書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和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一書卷十七·三十三中。 
關於「帝」的問題,在其它的銅器銘文中也有出現。如,《嘉禮尊》銘文:「帝肈稱嘉禮」,此件銅器收錄在《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一書卷五·九中。該書稱「據陳秋堂所藏搨本摹入」。但是,在對該銅器的斷代上,阮元以為是「當是戰國時秦所作之器」。又說: 
然稱帝不稱皇帝,知是昭襄王之器。昭襄王十九年,秦為西帝,宜作器稱帝也。 
對於為何不使用「帝」字作為年號,他解釋說: 
古者,不以日辰之名紀歲。有十有二歲之號,字攝提格至赤奮如是也。鐘鼎器銘則曰「佳王某年」,所以尊王也。漢始一日辰之名紀歲。如《西嶽華山亭碑》之戊午,《荊州刺史杜尚碑》之丁未,《金鄉長侯成碑》之已酉,甲辰。今觀此銘曰:「佳甲午八月丙寅」,知以甲子紀歲實始於此。是時秦既稱帝,即不奉周正朔。時周尚存,又不敢雲「佳帝某年」,故造此紀年簡易之法也。 
劉心源在《奇觚室吉金文述》一書中也主張: 
《六國年表·歷代帝王年表》周赧王元年丁未四十八年為甲午,即昭襄王十九年十月為帝十二月,復為王甲午作簋稱帝,正其素心不忘者,此可補《史記》之闕矣。 
《左傳·哀公十一年》有「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一語,杜預在《春秋左傳注》一書中解釋:
胡簋,禮器名。夏曰胡,周曰簋。 
如果從這一點出發,則這裡的禮簋就是胡簋,亦即指夏代禮器的話,則帝和清廟的存在在《甲午簋》銘文中可能就和夏代聯繫起來。我們有理由相信此件銅器的作者出自夏代·夏族的直系後裔。阮元主張,所謂胡簋即是簠簋,即: 
《禮·明堂位》殷之六瑚,與敦簋並列,明為盛黍稷之器。瑚之為簠異名無疑矣。 
誠如是論,則「瑚」與「胡」通,「殷之六胡」之說已經是對「夏曰胡」之說的否定了。杜預的「夏曰胡」之說或許有更古的來源。 
但是,吳榮光認為《周寰卣》銘文中的「王才室」之「室」字,「即是清廟中央之室」。他說: 
《書·洛誥》:「王入大室裸」。裸,獻屍也。《禮·酭屍》:「屍獻而祭畢」。王祭畢入大室,行獻屍之禮,故曰:「王才室」。 
此說極其準確,然而,銘文中沒有出現「清廟」一詞,故可作為「室」即「清廟中央之室」的旁證。又見吳大徵《愙齋集古錄》一書第四冊所收《刺鼎》,銘文為:「王才旅……用牡於大室」一語。他為此註解說: 
用牡於大室。牡,牲之雄者。《論語·堯曰》:「敢用玄牡」。皇《疏》:「牡,雄也。《書·洛誥》:王入大室裸。《傳》云:大室,清廟」。「王才旅」,旅地不當有大室。 
他把清廟釋為大室,似為不當。然而,清廟中有大室則是肯定的。 
在此廟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帝。《甲午簋》。 
④享廟 
「享廟」一詞,首見於《師秦宮鼎》銘文中,如下:「隹五月既望王□□於師秦宮王各於享廟」。 
但「享廟」一詞不見於《左傳》。 
筆者認為「享廟」一詞可有二解: 
其一為「享廟」是由銅器銘文的「用享於宗」一語省略而來,這裡的「宗」就是宗廟之意,即所謂「享廟」就是「廟」,也就是大廟。證據可見《叔氏鍾》銘文。 
其一為「享廟」是指享堂,即大室,它是由銅器銘文的「用享於宗室」一語省略而來。證據可見《師咢父鼎》銘文。 
在銘文中出現「師□宮」內容時,多數場合都有「大室」一地出現,因此,我傾向於「享廟」即指享堂,亦即指大室的看法。 
在此廟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師秦宮鼎》。 
⑤周廟 
「周廟」一詞,在金文中並不多見,首見於《虢季子白盤》銘文中,如下:「王格周廟」。在《無叀鼎》和《盠彝》銘文中也各出現一次。杜預在《春秋左傳注》一書中對此有二解: 
其一為「文王廟也」,見襄公十二年《注》。 
其一為「厲王廟也」,見昭公十八年《注》。 
又,《毛詩·周頌·賚》孔《疏》引皇甫謐: 
武王伐紂之年,夏四月乙卯,祀於周廟。 
則此「周廟」當是指周始祖廟或文王廟。金文中一般可簡稱為「廟」。此部分內容可以參照前述有關「廟」的論述。在《逸周書·世俘》一文中記載了「武王在祀,太師負商王紂懸首白旗,妻二首赤旆,乃以先馘入,燎於周廟」一段史實。可見這裡的周廟就不可能是厲王廟。 
在此廟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盠方彝》。此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以為是懿王,唐蘭先生以為是恭王,李學勤先生以為是孝王。 
穆公。《盠方彝》。 
尹。《盠方彝》。 
盠。《盠方彝》。 
文且益公。《盠方彝》。 
⑥吳大廟 
「吳大廟」一語首見於《師酉簋》銘文中,如下:「隹王元年正月王才吳各吳大廟」。大廟又作太廟。又可見《左傳·襄公三十年》中的記載:「或叫於宋大廟」。有「周大廟」,又有「吳大廟」和「宋大廟」,顯然可以推出西周分封諸國應當都有大廟存在。因為阮元曾考證說: 
《禮》:「王子弟出封,得立其祖王之廟」。《逸書·分器序》云:「武王既勝殷邦,諸侯班宗彝」。 
可見,大廟作為聯繫周天子和諸侯血緣關係的重要象徵而存在著。分器現象的存在,是青銅器和廟制關係的重要證據,也是構成西周封建宗法制度的禮器基礎。而且,出封和開拓殖民地也密切相關。因為下一步就是建立祭祀宗廟問題了。杜正勝先生在《周代城邦》一書中就說明: 
周人每新拓殖就建廟立社。(P28) 
《詩·大雅·緜》中就有「作廟翼翼」一語,可證此說不誤。 
「吳」字,金文中通「虞」字。阮元在《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一書中考證說: 
案:古籍周王無適吳之事。此「吳」,古「虞」字也。《詩·周頌》:「不吳不敖」。《史記·孝武紀》引作「不虞不驚」。《左·僖五年傳》:「虞仲」,《吳越春秋》作「吳仲」。《漢書·地理志》雲「武王封周章弟中於河北,是為北吳。後世謂之虞」。又《史記·吳世家》每以「中國之虞」,「夷蠻之吳」分別言之者,亦「吳」「虞」同字也。 
「吳大廟」即「虞大廟」。則《師酉簋》銘文中的「王才吳」和「各吳大廟」看來都是指「虞」而言。其地理位置在今河北一帶。李學勤先生以為吳地在山西平陸,可備為一說。阮元在書中進一步引用蕭山王進士觀點說: 
然則虞大廟當是太王廟也。古者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 
吳大徵在《愙齋集古錄》一書第九冊中收錄了此件銅器,其銘文就作「王才虞格虞大廟」。曾有人把「吳大廟」理解為「吳大之廟」,此說恐非是。(P96) 雖然在《同簋》銘文中有「王令左右吳大父 易林吳牧」一語,但是,在銘文和古籍中都未能找到實證,足見「吳大廟」非「吳大之廟」。 
楊寬先生在《西周史》一書中認為: 
周王在吳的太廟冊命師酉的禮,可知虞有太廟可以作周王行禮之處,就是因為虞是太伯仲雍的封國。《穆天子傳》卷六稱穆王「乃宿於虞」,也是因為虞為太伯封國,原有周王留宿的宮室。(P616) 
在此廟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師酉簋》。在此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以為是懿王,吳其昌先生以為是孝王,容庚先生以為是厲王。 
公族□釐。《師酉簋》。 
師酉。《師酉簋》。 
史牆。《師酉簋》。 
文考乙白。《師酉簋》。 
宮姬。《師酉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6:0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