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邗王戈〉銘考釋》
【拓片】
【模寫】
【器名】《邗王戈》。
【斷代】吳器。
【著錄】《商周金文錄遺》569。
【釋文】邗王[1]是埜[2],作為元用[3]。
【注釋】
[1]邗王,見《趙孟庎壺》銘文:「禺邗王於黃池。」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趙孟庎壺跋》:「邗王即吳王。經傳多稱吳為干。《莊子•刻意篇》雲夫有干越之劍者。』《荀子•勸學篇》云:『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干越即吳越也。邗為國邑之名,字從邑,為本字,經傳假幹為邗,省形存聲耳。」沈寶春《商周金文錄遺考釋》:「『邗』乃國名,又見禺邗王壺作形,說文六下邑部云:『邗,國也。今屬臨淮。從邑幹聲。一曰邗本屬吳。』《玉篇》:『邗,吳城名。』」
[2]是埜,人名。郭沫若《吳王壽夢之戈》一文中提出「是埜」即「壽夢」。埜,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古文野,從里省,從林。亦作埜。」今存銅器中有《是婁鼎》和《是婁簋》,或為是埜家族之器,可供參考。
[3]元用,一般多出現在劍銘。指專用、吉祥之義。如《夫差劍》:「自作其元用。」其他兵器中也隨之使用。如《梁伯戈》:「梁伯作官行元用。」沈寶春《商周金文錄遺考釋》:「『元用』,與吳季子之子劍銘『吳季子之子逞之元用劍』,辭例正同。又見秦子戈及秦子矛銘:『秦子作造公族元用』,『元用』一詞為兵器銘慣用語,『元』當形容詞、副詞解,善也。『用』為器用之義。」郭沫若《奴隸制時代》一書中主張:「『元用』這兩個字在兵器銘文裡面多見,普通的彝器作『寶用』,武器則多作『元用』。元者善之長也。是頂好的意思。『元用』大約就是說頂好的武器吧。」其實,西周時期貴族習慣在劍身上刻銘「元用」二字,表示吉祥和專用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