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劉正教授論文《陳寅恪先生的「恪」字應該怎麼讀》

作者:kyotosizumoto  於 2016-8-12 02:3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陳寅恪研究》|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評論

陳寅恪先生的「恪」字應該怎麼讀

有一個奇特的現象是首先需要提及的,那就是,對於陳寅恪先生這樣一位具有獨特學術價值和歷史地位的知識分子,現當代很多學者們連他的名字的準確發音都不清楚。這是歷史謎團,還是文化失落,抑或另有其他,我們不好先下斷言。即:

不清楚他的名字是「陳寅恪(音:克)」還是「陳寅恪(音:卻或怯)」?

但是,在我們和國內外學者們進行有關他的生平活動及其學術思想的討論之時,又常常為他的名字的準確讀音到底是什麼而爭論不休。研究本世紀這樣一位可以和史學大師王國維先生並駕齊驅的、傑出的歷史學家,不得不先從他的姓名讀音開始,這實在是有點不可思議。於是,只好先作此篇考證文章,對陳寅恪先生的名字、表字及別名等相關問題,進行比較詳細地考證,以正視聽。

(一)、陳寅恪先生命名的由來

1890年7月3日,農曆光緒十六年五月十七日,陳寅恪先生生於湖南長沙。此時父母住在長沙周氏蛻園。「寅恪」之名乃祖母黃氏所起。其中,「恪」字為其父陳三立之子的排行用字,「寅」字的由來又是從當年的農曆紀年為庚寅年而來。

在十二生肖中寅為虎,因此古今寅年生人,以「寅」字或「虎」字命名者是一種傳統的命名法。如明代著名的畫家唐寅,字伯虎。

(二)、陳寅恪先生的表字

關於陳寅恪先生有無表字的問題,蔣天樞先生在《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一書中曾說:

  昔年樞嘗以字請,師語之曰:「憶聞,餘生時適老人熊鶴村來,先祖擬以鶴壽字余,然此字未曾使用。」  

故可暫定「鶴壽」為陳寅恪先生最初之字。所謂「鶴壽」是古語「松齡鶴壽」的簡稱。說明其祖父陳寶箴希望孫兒長壽之意。

但是正如陳寅恪先生自己所說,這一表字「未曾使用」。

(三)、陳寅恪先生的別名

關於陳寅恪先生有無別名問題,以我們所見到的陳寅恪先生髮表的論文和出版的著作來看,尚無使用別名現象;只在一封致當時身處香港的牟潤孫先生的回信中使用了「湯雲」這一別名。該信內容如下:

  數月前奉到大著。烏台正學,兼而有之。甚佩,甚佩。近年失明斷腿,不復能聽讀。 敬請以後不必再寄書為感。敬頌!湯雲敬啟。                                                 十一月,一日,六六(年)。

北郊兄嫂處乞代致意。

牟潤孫先生當時居香港。他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師從陳寅恪先生的友人、著名歷史學家陳垣先生。牟潤孫先生在《敬悼陳寅恪先生》一文中曾說:「一九六六年我曾寄給陳先生一篇文章。不久,得到一封別人署名的信,說以後請勿再寄……」

牟潤孫先生所說的「得到一封別人署名的信」顯然就是此信了。內容中有「敬請以後不必再寄書為感」一語,和牟潤孫先生上文中的「說以後請勿再寄……」之回信內容完全一致。

這是在1966年的特殊年代下只使用了一次的特殊別名。

此信又是由唐篔女士代筆而書。

所謂「湯雲」,亦即「唐(湯)篔記陳寅恪先生所云」之意。「湯」和「唐」是諧音字,而「雲」字兼有諧音的「篔」和用意的「雲(說)」雙重意義。此別名之用意和由來,到此則渙然冰釋。

(四)、「恪」字的「que」音說

的確,自民國時代以來一直存在著把陳寅恪先生的「恪」字讀成「que」音的現象。如,趙元任、楊步偉夫婦在《憶寅恪》一文中就曾指出:「但是『恪』字的確有很多人誤讀若『卻』……」

再如,胡適先生在1938年7月29日向英國牛津大學寫信推薦陳寅恪先生出任該大學漢學教授時,他的推薦信第一句話就是:

Prefessor Ying-Chiuh Chan is about 47 years old.(陳寅恪教授時年47歲。作者注。)

在此信中,他把陳寅恪先生姓名的英文發音寫成:「Ying-Chiuh Chan」,和姓名的英文通行寫法完全不同。但此種寫法的讀音即今天的「Chen Yin-Que」。這一寫法念出來是「陳寅恪(卻)」。

又可見劉以煥先生《國學大師陳寅恪》一書中的記載:

  傳主的姓名Chen Yin-Que,即陳寅恪先生,是按域外通行的漢人姓名英文拼寫法書寫的。

這裡是以「que」的音來讀「恪」的音。

1996年11月5日,本書作者曾和《陳寅恪先生的最後二十年》一書作者陸鍵東先生就「恪」字的「que」音說展開討論。他提供說:

  陳寅恪先生的助手黃萱先生說:在陳先生口述《柳如是別傳》中常常有「寅恪案」一語。當時,陳先生就是以「寅恪(que)案」來讀音的。

由此可見,傳說中的所謂「陳寅恪先生本人就讀成『que』的音」之說,或許是有一定事實根據的吧。而且,蔡鴻生先生在《不能以陳寅恪先生的是非為是非——蔡鴻生教授訪談》一文中聲稱:

比如,「恪」的讀音,我問過她。她說,她在北平上小學時起,在填學籍報家長名時就讀「que(卻)」。女兒不會讀錯的。而且,師母、黃萱、劉節、周一良、季羨林都這樣讀。這個字的讀法來自陳寅恪先生祖籍江西修水的族譜,屬於客家方言的舊讀。

女兒不會讀錯,可是作者自己又怎麼會寫錯呢?即: 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的《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一刊第三卷上刊發了陳寅恪先生的《Han Yu and the Tang Novel》一文,此文的作者署名就是「Chen Yin-Ke」,而不是「Chen yin-que」

(五)、「恪」字的「qie」音說

目前為止,在中國國內把陳寅恪先生的「恪」字讀成「qie」音的現象,似乎不多。見趙元任、楊步偉夫婦《憶寅恪》一文:

  但是「恪」字的確有很多人誤讀若……「怯」。

在台灣學術界則至今仍存在著這一現象。

這可能與漢語的南北兩大語言系統對社會語言發音的影響有關吧。「南音」讀「qie」的現象,在「北調」中並不多見。

(六)、「恪」字的「Ke」音說

我們主張:把陳寅恪先生的「恪」字讀成「Ke」的音才是正確的。證據如下:

其一,1937年,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的《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一刊第三卷上刊發了陳寅恪先生的《Han Yu and the Tang Novel》一文,此文的作者署名就是「Chen Yin-Ke」,而不是「Chen yin-que」,也不是胡適先生使用的「Ying-Chiuh Chan」。

其二,1970年4月29日在台灣出版的《清華校友通訊》新32期中,刊發了趙元任、楊步偉夫婦的《憶寅恪》一文中說:「但是『恪』字的確有很多人誤讀若『卻』或『怯』。」可知,讀成que、qie是誤讀。著名語言學家又是陳寅恪先生的數代通家之好的趙元任夫婦的觀點,自然不可輕視。

其三,英國倫敦大學漢學教授Perceval Yetts博士(即著名的倫敦大學中國藝術和考古學教授葉慈博士)也曾寫信推薦陳寅恪先生出任牛津大學漢學教授。有意思的是:他最初寫的推薦信使用的是英文的拼法「Ying-Chiuh Chan」,而後來則又使用德文拼法並訂正為「Tchen Yin-Koh」。劉志偉先生、程美寶先生在《陳寅恪先生與牛津緣慳一面的真相》一文中介紹說「關於陳寅恪先生的名字的拼寫,Yetts前一封信用的是Chen Yin-chieh,後來卻在同年十一月十九日,專門就此致函給牛津大學註冊處,說明陳寅恪先生自己更喜歡使用的拼法是「Tchen Yin-Koh」。這說明當時讀que也很流行了,可是陳寅恪先生本人的護照(法定讀音)上註明是讀ke,此事居然關係到出國入國手續,可見非同小可又由來已久。

其四,陳寅恪先生的兄弟數人衡恪、隆恪、登恪、方恪都使用「恪」字排行,他們的發音都是「Ke」的音而非「que」的音,為何單單陳寅恪先生的「恪」字要讀成「que」的音或「qie」的音?這是說不通的。

其五,清代後期以「恪」字作為姓名者,如,李文恪、陳榮恪等人,皆發「Ke」的音。

其六,讀為「que」的音或「qie」的音,在訓詁學和音韻學上沒有根據。我們看不少字典喜歡為「恪」的que音說註解為:「陳寅恪先生之恪讀此音」。實在有些滑稽可笑。

基於以上諸多原因,我們主張陳寅恪先生姓名的正確讀音是德文的「Tchen Yin-Koh」或英文的「Chen Yin-Ke」。因為至少這相同讀音的德、英文兩種拼法得到了陳寅恪先生本人的肯定、使用和認可。

另外,在台北天一出版社所輯之《陳寅恪先生傳記資料》第一輯第一片影印的《BIOGR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UNA(I)》(56 COLUMBIA UNIVERSITY)之「陳寅恪先生」條目中,姓名拼法為「Ch』en Yin-k』o」,另有「Alt. Ch』en Yin-ch』üeh」的拼法,雖然沒有明確說明孰正孰誤,但也暗示著以「Ch』en Yin-k』o」為準。又最新出版的《不列顛百科全書》上的「陳寅恪先生」條目拼法只有一種,是「Chen YinKe」。這是標準漢語拼音方案的拼音,它確定了「恪」字讀音應是「Ke」。

實質上,今天不少讀「que」的人,更多是出於對自己師長的尊重,即如下思路:「我的老師就讀為que音,而他又是陳寅恪先生的弟子……」毋寧說這一態度是非理性而准愚昧的文化崇拜。

(七)、使用「恪」字作為排行的一點推測

清代中後期以來,以「恪」字作為排行或名字來使用的大多是客家人。如現代文學家邵洵美之弟邵洵恪、陳三立的諸子衡恪、隆恪、登恪、方恪、寅恪等人。

就此現象來說,本書作者有一點推測,即:清代中後期以來,由於客家人和內陸各地人的同化——特別是因為科舉制度中專為客家人設置了「懷遠籍」以增加中舉名額——於是,在中了舉的客家人家族中出現了摘掉客家人的「帽子」、保留客家人「內心」的紀念性命名現象。「客家人」的「客」字摘掉了「帽子」就成了「各」字,而保留客家人的「內心」就使「各」字成了「恪」字。

這或許就是清代中後期客家人喜歡使用「恪」字排行或命名的原因吧……當然,這只是本書作者一點文化推論,還需要相關史料與事實查證。

考證到最後,我還想說的是:在對待這個讀音問題上最不可取的是:因為大家都讀成que,所以我也讀成que的習慣。人云亦云並不是對學術的尊重,也和是否是陳寅恪先生的直系弟子和傳人的問題無關。我常常感到對這個字讀音的研究和考證的背後,是學術研究方法論上的若干區別在作怪。誠如我的詩歌所說的那樣:「無詩無酒話寅愁,爭去爭來念「恪(Ke or Que)」羞。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病枕軛 2016-8-15 12:20
有趣!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5 02:4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