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陳女士要參加三場婚禮,由於時間有衝突,來不及參加另外兩場,她便通過微信轉賬形式給對方發紅包。陳女士告訴記者,以前在外地的同學結婚,自己無法參加又想表達心意,也就向對方索要銀行卡號,但那種感覺讓彼此都有點尷尬。自從手機微信發紅包這個遊戲火起來以後,單位很多年輕同事就受到啟發,如果趕上有事無法參加婚宴,就以微信轉賬方式給對方打紅包禮金。「快捷、方便還避免了尷尬,這個方式很好!」陳女士說,「用微信感覺比直接索要銀行賬號好,人家有事來不了,這也是人之常情。」
記者了解到,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把結婚禮金直接用微信轉賬。6年前結婚的趙先生說,現金紅包也有一些趕不上趟的。他婚禮當晚回家時,揣著3萬多元現金在包里。當天晚上夫妻倆對賬到半夜,還是有幾筆錢對不上號,他很贊成用微信支付紅包。因為各種原因趕不到現場,有些朋友還是選擇讓相識的人或朋友代送禮金。」
微信比直接轉賬更合適
此前曾有媒體報道稱,現在很多年輕人結婚「要求」禮金直接轉賬,會在請柬和通知簡訊中直接附上銀行賬號。對於這種情況,不少市民表示微信支付更合適。對於微信紅包,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身邊的朋友。范小姐在市區一家廣告材料公司上班。「身邊不時會有朋友結婚,五一節我就收到了兩個炸彈。」范小姐說外地的就通過微信轉賬,本地的如果實在去不了就請人幫忙。「上一次我高中同寢室的一個同學結婚,但是我們姐妹幾個都沒在金華,所以最後大夥湊了一個大紅包選擇轉賬。」談及新人是否會有些尷尬的問題,范小姐認為這沒什麼,「本來告訴我結婚的消息是希望收到我的祝福,禮金多少以及怎麼給,都只是一個意思。」
在市區某銀行上班的徐小姐今年5月初剛結婚。談到婚禮送禮方式的問題,徐小姐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結婚那天好多同學的禮金都是通過微信、支付寶轉賬打給我的,我覺得沒什麼不好吧,反正通知的都是閨蜜級的姐妹,不會在意這些。」徐小姐說,自己結婚的時候,兩個北方的大學姐妹沒有來。「如果她們來的話,往返至少要3天。所以最後小姐妹幾個都是通過微信送的禮金,打電話傳遞了她們的祝福,我覺得這樣挺好的。」
有市民認為沒人情味
市民劉先生的朋友最近也要辦喜事,他收到一條微信:「若因您公事或私事繁忙,不能參加本人的婚宴,可以用微信或者支付寶將禮金轉賬。」劉先生表示,收到這個消息實在讓人瞠目結舌。本來送紅包也是為圖個喜氣吉利,如果改成轉賬就失去意義,好像是還債,感覺很不好。
記者採訪了解到,現在用微信轉賬的方式隨禮在「80后」「90后」之間非常流行。年輕人願意選擇這種方式,但有不少市民對這種方式並不贊同。市民小海告訴記者,前一陣子他的飯店開業,通知一幫朋友來捧場,其中很多人沒來,而是以微信轉賬方式給他打了禮金,這讓他心裡有些不舒服。「本來是讓大家來給我捧捧人場,也是好久不見以這種方式聯絡一下感情,結果卻感覺好像在向人家要錢似的。」小海認為朋友之間隨不隨禮不重要,他最在乎的是聚在一起的情意和熱鬧氣氛,最好是能親自到現場,才最能表達自己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