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后你回國嗎?」「不回了,在那裡我看不到希望……」
這段極其簡單的對話發生在2012年的下學年。當時我正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東問題研究中心攻讀碩士學位。在院長主持的一節課上,一位來旁聽的中東裔美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幾番交流后,雖已記不清交流的其他內容,但上面這兩句對白,從此印在了我的腦海,並徹底地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即便是那時還略顯稚嫩的我也很清楚,中東國家能來澳國立進行國際政治研究學習的學生,一定是那個國家的佼佼者。當這樣一群人對自己的國家都徹底喪失信心時,這意味著什麼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過我真的理解他們所做出的選擇。從2010年底開始,我作為一名初入「中東問題研究」大門的學徒,一路看著一個又一個原本至少能夠維持穩定的中東國家,在西方國家及國際主流媒體所鼓吹的美好口號下,在自詡為代表高尚、正義、未來的人群所策劃的街頭政治中,在西方力量公開支持的各路人馬的軍事叛變里,徹底的淪為了「阿拉伯之春」的犧牲品。「未來」、「希望」和「發展」,在那片「民主」之花綻放的土地上,再難見蹤影。
代價不可謂不大。從伊拉克戰爭開始,十幾年來,動蕩已經讓近百萬中東人為之喪失了生命,讓近千萬人為之離別了家園。雖然「小艾蘭」慘死地中海沙灘的圖片能偶然地激起國際社會的「良心」,但真當伊拉克首都南部區域發生造成292死亡的自殺式爆炸后,國際輿論卻再難重現法國巴黎襲擊時全球祈禱的「盛況」。
退一步,即便盛況重現又能怎樣?在廉價的祈禱后,身陷戰火和動蕩的中東人民,能從不盡的戰亂、動蕩中得到救贖和解脫嗎?除了無盡的痛苦和深深的絕望外,「希望」到底在哪裡?「如今,每當我走過雕塑舊址,我就感到痛苦和羞恥。我問自己,為什麼要推倒它?」伊拉克人卡杜姆.阿爾.賈布里在2016面7月5日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這樣說到。
大多數讀者或許不知道,這位卡杜姆.阿爾.賈布里可是曾經參與推倒巴格達天堂廣場薩達姆雕像的標誌性人物,伊拉克曾經的舉重冠軍。「當時,他憤怒揮起鐵鎚砸向雕像的動作,定格在了世界各大媒體頭條,象徵著伊拉克薩達姆獨裁政權的瓦解。」可就是這樣的一位人物,在短短的13年後,他陷入了無意義的悔恨,及終身的自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