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北京小吃炒疙瘩

作者:mobbn  於 2016-9-25 15:2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私房小菜

關鍵詞:北京小吃

老北京的有一道著名小吃,那就是----炒疙瘩!

   相傳,民國初年,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街有一家名叫「廣福館」的家常小飯館,店主是位姓穆的老太太,家中沒有男人,只有母女二人相依為命,飯館里每天只賣一些家常烙餅,麵條,炒菜之類。生意雖然不是很好,慘淡經營,也能支撐寡母孤女日常用度。

   夏天的一天,姑娘和好的白面沒有賣完,眼看沒有客人進來,這剩下的團面如果不處理就要發酵,姑娘想想,把面擀成面劑兒,切成一個個小疙瘩,用開水煮熟撈出來放在陰涼處。當天晚上,姑娘用煮熟的疙瘩,又切了肉絲,青菜,再配上一些泡好的青豆,按照下料的先後做成了一鍋晚飯。沒想到,吃起來很有咬勁,居然非常筋道爽口,味道出奇的好!姑娘對媽說:「媽呀!這囫圇做的東西這麼好吃,明兒個咱們飯館就買這個,您說哪?」老太太說:「行!就這麼著!可這應該叫個什麼名字哪?」姑娘說:「就叫炒疙瘩!」就這樣,一語定乾坤!從此以後,娘兒倆賣的「炒疙瘩」由於物美價廉,味道特殊,格外受到大眾的歡迎,名聲越傳越遠,在京城出了名。新老遠近的顧客慕名而來!無心插柳的事情反倒促成了京城名吃!

   來琉璃廠的文化雅士,社會名流吃過了穆家母女的「炒疙瘩」便戲稱廣福館為「穆家寨」,管姑娘叫做「穆桂英」!「廣福館」的名稱反而漸漸被人遺忘了。

   多年後,穆老太太去世,「穆家寨」由老姑娘穆桂英一人撐起,但「炒疙瘩」的製作方法和質量卻是一直保持原味不變。

   建國初期,老姑娘也隨母而去,「廣福館----穆家寨」便因無人繼承悄然停業!人們喜愛的「炒疙瘩」製作工藝也隨穆家母女飄然而去!

   正當人們以為「炒疙瘩」已經消失,再也吃不到正宗美味的時候,哪知,山外有山,窗外有耳!就在當年「穆桂英」健在的時候,有個河北河間府的馬東海兄弟倆,早已和穆家姑娘學到了「炒疙瘩」的工藝!

   人在不能奪財!現在,穆家已經無人,這馬家兄弟倆就在北京前門外的大李紗帽衚衕開了一家叫做「恩元居」的小飯館,專門製作「炒疙瘩」,而且還更上一層樓,在穆家製作工藝上又增加了先把煮熟的疙瘩「過油」再加各種蔬菜炒制!人們去「恩元居」品嘗新法「炒疙瘩」的時候,感到口感更好,味道更香!才使「炒疙瘩」成了北京的名吃!

   您看到這兒是不是也想自己家裡做一次「炒疙瘩」?

  最簡單的「炒疙瘩」做法: 麵粉里少加一點鹽,加水和勻揉成麵糰切開,搓成直徑為黃豆粗的長圓形后,用刀切成黃豆般大小的圓疙瘩,倒入沸水中煮熟,開鍋后隨即撈出,放入溫水中浸泡三五分鐘撈出控干水分,放入鐵鍋加油煸炒成互不粘連的淡黃色,再加鮮蝦仁蔥姜煸炒,再放入少量洋白菜絲,少量醬油,加鹽,糖,味精調味。根據不同季節配上蒜黃,黃瓜丁,芽豆,青豆等鮮料。出鍋裝盤,黃綠相間,香味撲鼻,引入食慾!吃過「炒疙瘩」再喝一小碗雞蛋湯,一頓美味的飯菜泫然下肚,營養又實惠!

   目前北京的不少餐館,小吃店或小吃街仍有炒疙瘩供應,但風味與「穆家寨」「恩元居」相比,差距甚遠了,遠到十之分毫!原因在於製作上貪圖省事,粗製濫造!

   以前的情況是,客人進店后,先問清吃多少,現制現炒,一絲不苟!而現在是用機器軋出,煮熟后就放在涼水中浸泡!客人來了,從涼水中撈出再炒,那疙瘩早已經糜爛無筋道的口感了!配料也不甚講究,整個是一鍋「大雜燴」!所以,您想吃「炒疙瘩」就在家裡自己精心仔細的「炒」吧!

恩元居因為2008年前糧食店街改造停業了很多年,現而今北京西城區仁民路甲11號(永安路友誼醫院門診樓西側十字路口,仁壽路向北20米,山水時尚酒店旁邊)重張營業。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09:4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