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會仙居的炒肝——沒心沒肺

作者:mobbn  於 2016-6-28 13: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私房小菜

炒肝是北京特色風味小吃。北京炒肝歷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更常見的說法是,炒肝是前門鮮魚口衚衕的會仙居飯莊1900年前後在白湯雜碎的基礎上,去掉豬心、豬肺,並用澱粉勾芡而發明的。據傳,最初的炒肝配料里是有豬心和豬肺的,只因食客)的一句「熬心熬肺」令會仙居掌柜極為不悅,乾脆就去掉了豬心和豬肺,歪打正著地成全了炒肝里大腸與豬肝的絕配。於是「會仙居的炒肝——沒心沒肺」這句歇後語也隨之而來,並且沿用至今。 
    吃炒肝時應就著小包子沿碗周圍抿食,萬不可使用任何輔助工具,只需將炒肝端起,單手托起碗底,唇齒觸碰到碗邊的同時,拇指輕推瓷碗,其他四指隨之旋轉…… 
    從烹飪的角度說,炒肝是最名不副實的。主料是豬大腸,肝不過是點綴而已,而且根本沒有炒的過程,完全是煮制或燴制而成。那為何名炒而不是煮(燴)呢?一些資料說:炒肝中的「炒」字並非漢語中用油翻炒之意,而是源於滿語「colambi」,此字雖譯成漢語「炒」字,但意思更為廣泛,烹、炒、煎、熬均稱之為「炒」。炒肝雖為水煮,但最終熬為濃汁,余湯極少,因此使用「炒」字而不用「煮」字。另一款北京傳統小吃「炒紅果」的「炒」也與之類似。 
   對於食客來說,面對美味,管他出身來歷有何典故,只管吃將開去就是了。正宗的炒肝湯汁油亮、蒜香撲鼻、肥而不膩、稀而不懈,用傳統的高樁藍邊小瓷碗盛出來端到面前,宛若寶盞含晶,稀稠適度,色澤光鮮,香氣撲鼻。炒肝的香,除了主料之外,最關鍵的就是蒜香,蒜一定要搗碎成泥,越細膩就越地道,這也是所謂的「吃蒜不見蒜」的最高境界。 
    清代炒肝的制售者有鋪面和肩挑兩種。鋪面者首推前門外的會仙居。現如今鮮魚口裡的天興居是京城名氣最響年代最久遠的,其製作的炒肝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不過我愚見今天天興居的炒肝已然不如當年的口味,頗有名聲在外的味道。
    製作方法: 將腸子洗凈,盤成若干捆,用繩紮好后,將腸從一處剪斷,放在涼水鍋中,旺火煮至筷子能扎透時,將腸撈入涼水中,洗去腸表皮的油,切成小段,豬肝洗凈,切成菱形片,熟豬油倒入鍋內,用旺火燒熱放入八角,再依次放入黃醬、薑末、醬油及蒜泥,炒成稀糊狀成熟蒜泥,將豬骨湯燒熱,放入豬腸,將沸時,撇去浮油,放入豬肝及醬油和熟蒜泥、生蒜泥、精鹽攪勻,湯沸后,立即用澱粉勻芡,再煮沸,撒上味精攪勻即成。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6 11: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