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扒「社會科學院」副所長汪朝光的「七戰七捷」數據

作者:賽昆  於 2017-8-5 09:2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1945-1949|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眾所周知,在1946年,國軍在對中共俄雜黃皮狗的戰爭中佔盡上風。在東北戰場上,「戰神」林彪統率的四十多萬偽軍被杜聿明二十多萬國軍橫掃,要美國佬馬斜耳發停戰令救命,鳳凰網《歷史頻道》有文《1946年部下諷林彪:吃了幾年洋麵包仗都不會打了》;華北的傅作義在痛打聶榮臻之後給蘇俄走狗毛澤東發公開信敦促其「放下武器,參加政府」;共軍實力最強的陳毅被打得連手下都告狀「陳對用兵開玩笑」(《同舟共進》2016年第十二期,《粟裕與陳毅的風雲際會》);中原軍區最慘,司令李先念等人要化妝逃命(見鳳凰歷史:《中原突圍李先念如何僅帶一名警衛穿越國統區回延安》)。獲勝的老蔣1946年7月通知美國拒絕外蒙進聯大,在12月國民大會通過新《憲法》,第119條宣布外蒙「自治」,用最高級形式撤銷年初對其獨立的承認,這才導致斯大林從1947年起給了走狗9億美元的戰爭物資(數字見《軍事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59頁),肢解了中國。

中共以割地賣國而篡國,所以「立國」后靠胡吹其武功欺騙百姓。因此,1947年以前的中共「勝利」全都不堪一扒。眾所周知的「平型關大捷」,按雙方自報己方傷亡起碼是六百餘比219,是日軍的大捷(另據原廣州軍區衛生部長歐陽奕的回憶文章,中共此戰傷亡1500人,是官方數字的2.5倍);最蔚為奇觀的是益子挺身隊百餘人竟端了重兵把守的八路軍總部,擊斃總部二號人物左權(司令朱德在延安、參謀長葉劍英在重慶)。下面扒扒在1946年的戰事里,中共吹得最響的「七戰七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副所長汪朝光寫的《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十四章是《國共內戰初期的蘇北戰場》。裡面說「國民政府方面,擔任蘇北作戰的第一綏靖區在6月間由李默庵接任司令,下轄4個整編師、2個整編旅及2個交警總隊,共12萬餘人;…中共方面,擔任蘇中作戰的主要是華野一師、六師和七縱的3萬餘人。……中共在蘇中以損失16000餘人之代價,殲滅國方6個旅和2個交警總隊共54000餘人」,並給出國軍方面的資料:「國方統計為,己方損失30725人,共方損失82950人。(《徐州綏靖概要》附表)但由戰場實況判斷,此統計恐不無誇大之處。」。

很多捧粟的文章都採用這兩個對比數據:「粟裕以三萬打十二萬,以傷亡一萬六的代價消滅國軍五萬四」(如《黨史博覽》,2005年第2期胡居成的文章「蘇中戰役,從7月13日到8月31日,華中野戰軍以3萬多人對付國民黨軍12萬多人,七戰七捷,……」)。這兩個對比數都是不堪一戳的謊言,甚至拿《粟裕戰爭回憶錄》就可以戳穿其一。

從上面簡述可見,中共不但自吹「殲滅54000餘人」,還給出「國方統計為,己方損失30725人」。自吹也就罷了,「國方」的話就需要查究一下,到底是俄雜自己的話,還是真正「國方」的話。

第一,國軍傷亡數字。

   日本岡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姜克實先生在《劉老莊連殉難過程考證》一文中指出:「自己記載自己的傷亡這才是正確記錄戰史的方法」,俺非常贊同這一說法。

   所以,如果俄奴汪朝光所長沒有撒謊的話,那麼按雙方自報的己方損失是「16000餘」比30725,傷亡比約為一比二,中共俄雜狗佔優。

   幸好網上有《徐州綏靖概要》。該書總共102頁,根本沒有什麼「附表」。只是在各個計劃后,列有「戰果」小節。與「蘇中七戰七捷」有關的是第一、二期綏靖計劃。其累計數是國軍傷亡8731人(而且是整個徐州綏靖總署的數字),與汪朝光聲稱的「己方損失30725人」相距甚遠。

   俺把《徐州綏靖概要》的數字加了一次。汪數「30725人」是徐州綏靖總署在1946年作戰命令江蘇戰果總結的累計數(剔除其中第六號命令的數字,該命令作戰地區在山東),包括了1946年12月宿北戰役在內的綏靖計劃行動中的傷亡19324人。

汪朝光以中立口氣行文,卻處心積慮地為俄雜狗粉飾,明明知道「七戰七捷」到8月底為止,卻把12月包括宿北戰役的國軍傷亡也算在「七戰七捷」頭上。在現代社會,騙子總會穿幫,俄雜黃皮狗「汪朝光」將以「說謊者」載入史冊。

   另外,按國軍的統計,從七月中旬到9月1日,國軍傷亡8731人,斃傷俘黃俄40910人(包括蘇中、蘇北和山東戰場)。國軍在十月全面收復甦中地區。

   順便說說,在1946年10月的漣水戰役中,粟裕手下的偽十縱司令謝祥軍被中國軍隊擊斃,是中國抗俄戰爭中斃命的最高級別的兩名俄奴漢奸之一(另一名是林彪手下的朱瑞,被地雷炸死)。從這也可看出俄奴所謂的「軍事家」粟裕林彪其實打得最爛。

   第二,中共的參戰人數——僅《粟裕戰爭回憶錄》透露的參戰人數就遠不止「三萬多」。 

   中共很多文章都吹牛:粟裕在1946年7月12日到8月底「以3萬多人對付國民黨軍12萬多人」,損失一萬六而殲敵五萬四,取得「七戰七捷」的輝煌勝利(例如胡居成的《粟裕大將與蘇中七戰七捷》,載《黨史博覽》,2005年02期)。

   先按保守的方法計算平均每團人數。《粟裕戰爭回憶錄》第十章《蘇中戰役》第131頁寫道:「當時我蘇中有第一師(兩個旅六個團)、第六師(兩個旅六個團)和地方武裝上升的第七縱隊(四個團)、第十縱隊(三個團),共十九個團,約三萬餘人,敵人兵力為十二萬,敵我兵力對比懸殊。」這裡「余」字可大可小,如果按30400算,平均一個團約一千六百人,這是很低的估算。眾所周知的皮定均旅突圍前的數字是三個團七千人,平均每團兩千多(見「安徽在線」的《中原突圍功垂史冊》),《吳法憲回憶錄》透露:1945年他所在的旅(轄三個團)有一萬多人,平均每團三千多,是1600這個估計數的一倍。

   《粟裕戰爭回憶錄》第137頁第10.7小節的標題是《奇襲李堡》。裡面寫道:「華中野戰軍機關及第一師、第六師三萬人集結休整兩星期之久,駐地距海安近者僅一二十華里,在那裡出操上課,……。」李堡戰鬥是「七戰」中的第四戰,時間在八月十日。可見,通過補充兵源,在李堡開戰前,僅第一師、第六師和野戰軍機關就達三萬人,這兩個師都參加了李堡戰鬥。

   除了第一、六師的三萬人外,淮南第五旅(三個團)和華中軍區特務團也「前來參戰,我們將他們部署在賁家巷以北作為預備隊」。

   《粟裕戰爭回憶錄》提到過的部隊還有,第135頁「第一軍分區部隊扼守該城(如阜)」和第140頁「第二軍分區兩個團在邵伯防禦」。

   所以,除了第一、六師(在8月10日李堡戰前達到三萬)外,僅《粟裕戰爭回憶錄》提到的其他部隊就有淮南第五旅(三個團)、軍區特務團、七縱(四個團)、十縱(三個團)、二軍分區兩個團和一軍分區( 粟書沒提團數,但下面截屏圖三顯示有9個連,也就是一個團)。總共至少14個團,保守估計也有22400人,即使每團一千人,也有一萬四千。 也就是說,即使每團一千人,僅《粟裕戰爭回憶錄》就提到4.4萬人的部隊參戰。

   除《粟裕戰爭回憶錄》透露的消息以外,《中國青年報》的「中青在線」有文章披露:「向東突圍的皮定均旅,……參加了蘇中七戰七捷及孟良崮戰役」,官方人民網也有同樣消息(見下面圖二)。皮定均旅在中原突圍后仍有「三團五千人的完整建制」,中共吹它是中原突圍最成功的部隊——其實皮旅的任務是掩護主力,結果國軍劉峙沒有上當,放走皮定均,咬住李先念,此處不贅。此外,「七戰七捷紀念碑碑文」顯示軍區炮兵團也參加了戰鬥(見下面截屏圖一)。

所以,僅《粟裕戰爭回憶錄》就有52400人參戰(即使每團一千人也有4.4萬,遠超「三萬餘」),加上奉命「掩護」的皮旅三個團(5000人)共有57400人,再加軍區炮兵團,近6萬人。

   這裡就不算「在蘇中戰役中,東台縣組織糾察隊7000人,民船4000隻,擔架1000副,牛車300輛,小車1000輛,民工37000人」(《鹽城革命鬥爭大事記》第179-180頁,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年)。國軍的後勤全部由兵站承擔,據軍科院研究員劉統的文章,後勤兵算入國軍編製,劉統指出:淮海戰役其實並非中共說的「60萬打敗80萬」,而是250萬打敗80萬。

   事實上,國軍第一綏靖區確有12萬人,而其對手黃俄華中軍區(包括各軍分區地方部隊)總兵力有18萬人(維基數)。所謂「三萬餘打十二萬」的謊言,拿《粟裕戰爭回憶錄》就可以戳穿。華中軍區所在地區比第一綏靖區稍大(例如張震部就沒參加蘇中戰役),所以俺認為雙方總兵力相差不大,如果加上共軍的後勤人員,則共軍兵員大大高於國軍。事實上,粟裕、汪朝光等稍微嚴謹一些的作者都僅用「主要是」、「迎戰」等詞。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1 05:3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