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語言的數理邏輯(3)語法的歷史

作者:蘇誠忠  於 2025-10-21 14:0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5評論

語言本是一切知識的載體,但直到今天,對於它的研究還處於非常落後的階段。 人們對蘇格拉底以前時代,早期雄辯家們的情況都是來自支離破碎的間接文獻。這些文獻大致是出自公約前六世紀末的一些哲學家(主要指來自愛奧尼亞Ionia),他們的學術領域包括天文、物理、數學、倫理及形而上學等,內中也包括了語言學。自從考古興起后,人們從地中海東岸找到一些載體的碎片中,大概知道,最早的文字來自埃及。大約在 公元前1050年左右,腓尼基人Phoenicians 發明了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學者認為這是人類語言的一次進步,但本人認為,這是語言學的一次大倒退。原因是,古埃及文字中含有母音,而腓尼基人將埃及語言中的所有母音取消了,形成22個輔音字母(聲母)。這使得聲音種類大大的縮減。我們一再強調,聲音種類多的語言,不但記憶單詞的數量龐大,而且思維速度敏捷。母音字母實際上就是成倍的增加聲音種類。本來只能發m一個聲音的字母,結合了母音以後可以變成ma,me,mo,mao等。如果每個輔音字母都這麼改造,那麼,聲音種類就會大大的增加英語中大約有二十幾個輔音和二十幾個母音,因此,它能夠發出的單個聲音大約四百多。實在地誰,腓尼基人的輔音與現代的輔音不是一回事,因為,純粹的輔音是發不出很大聲音的,因此,西方人稱那種輔音為syllabary。我認為,它就是漢語拼音中的聲母,其特點是與一個母音相結合,形成一個可以大聲發出的聲音,比如b這個聲母,它其實是輔音b與母音e的結合體。古希臘人的字母來自腓尼基的字母。希臘人學到這些字母后,又發明了幾個母音。這樣一來,希臘人記憶單詞的儲量,和思維速度都得到一個加速度。由此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古希臘人為世界貢獻了燦爛的文化。到了公元前五世紀,一些雄辯家便被希臘世界所尊重。他們在各地進行收費講學並且著書立說,這些人被後人稱為詭辯者Sophists。蘇格拉底不是詭辯者,但是他卻喜歡與他們辯論。蘇格拉底的辯論總有新意,總向傳統觀念挑戰,他也鼓勵青年人這樣做。因此,雅典的政治法庭以非法腐蝕青年罪判他服毒而死。蘇格拉底本人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材料。他的思想大都記載在後人的文章中,尤其是他的學生伯拉圖寫的一些「對話」形式的作品中。在「對話」Cratylus,伯拉圖以蘇格拉底的談話形式表現了他自己對語言的一些想法。 因此人們認為伯拉圖是古希臘第一個研究語法的人。
      在伯拉圖Plato(前427-346)與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322)時代,語法grammata一詞僅代表『掌握讀和寫』而它的派生詞grammatike代表『讀與寫的技巧』。它的引伸的意思都是後人逐漸加上去的。從古希臘開始,語言學所研究的歷程,實際上反映了西方人對自己語言的反思。「回顧歷史,我們會以為我們沿著某種預定的方向一步一步走向語言科學的終點;但就每一代人來講,我們發現,後來者總能找到前人沒有發行的東西,沒有終點,沒有系統,沒有框架也不清楚什麼是所研究的對象。其結果是這種追求精神本身反而成為人們重視的東西,而他們所發明的新的語法概念及術語卻成了次要東西。這種現象使得一個當初僅僅代表讀和寫的辭彙--語法,現在成為一個比『哲學』更廣泛的辭彙。這種延伸開始於斯托依克Stoics時代(前400年左右,它是由住在Cttium的齊諾Zeno(前315)建立的一個學派,它的教義很像中國的道教)。」
蘇格拉底發現了語言的不確定性,他認為建立在這種不確定的語言上的法律也是不確定的。他的問題僅僅是在多大的比例上來信任用語言寫成的法律條文。但是,到了伯拉圖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希望將這個問題來一個徹底的解決。 
      伯拉圖發明語法的動機似乎是希望從句子的結構中找到真理與謬誤的區別。他研究語言的目的是:「為了讓你明白某些說話的方法是如何被用來欺騙你的對話者或聽眾的。或者人們如何用它來避免被欺騙並進行反駁的。」這裡,伯拉圖的出發點是將語法當作一種簡單的『忠誠探測器』。我們今天看上去也許不能理解。但它卻表現了古希臘人敢想別人所不敢想的性格。當伯拉圖與詭辯學者對話時,他發現自己應該建立一套語言理論以防止對手的詭辯。於是,他開始討論語言在多大程度上是出於習慣。亞里士多得則進一步引進了主語-謂語來分析句子(見De interpretatione),並在他的邏輯作品中談道:「這種分析已經發展成一種句子中各個術語是怎樣將意思組織在一起的理論。」
     不過,伯拉圖似乎失算了,後世大騙子的語法都十分出色。伯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也可以被看作是為了構造一種形而上學的技術來解釋和分析希臘語言而邁出的第一步。此後有大量的學者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語法成分,以及分析方法。到了羅馬時代,人們發現,正確的使用語法,與正確的說話已經不是一回事了。
 直到二十世紀末R、Guastini在「解譯(法律)」Interpretation(Legal)一文中談到語言的以下幾個因素使得法律根本無法得到準確的答案A)由於某些術語、短語的界線不明確因而引起了模糊概念;B)當某些詞所代表的意思多於一個時,從組義法的角度就很難決定哪個意思是當時需要的;C)句法上的模糊性,它是指當單詞在句子中可以有兩種以上的與其他單詞連接方式時所造成的模糊。人類的語言從說話者頭腦中動機的形成,變成有形的句子,對方接受這些信息前對於每個詞或字的固有的認識以及這些詞或字在他腦子中又連成怎樣的想法等,沒有一樣能確定。可以說是幾個不確定的因素的連乘。
在J·S·Gunn與R·D·Eagleson合著的『回顧語言』Survey of Language的A Des**tion of English in the Mordern Period一節中,作者是這樣談論英國
語法的:「在依麗莎白時代,隨著對本國話信心的增長以及重新將英語看做是一種適合傳載知識和文化的語言,越來越多的人希望編製它的語法。但那時產生的語法有兩種極為明顯的傾向。首先,從整體上講,它並沒有試圖將英語分析或描繪成一種具有自己主權和特色的語言。相反,對於英語的描述完全模仿和受制於當時的拉丁語,接受它的分類,採用它的術語。這種做法充滿矛盾,因為拉丁語和英語相距甚遠,在結構上又截然不同。不僅如此,堅持這種立場的學者無疑會感覺英語並不像實際上的英語那樣完美。當人們硬讓英語適應拉丁語的時候,自然『缺點』就會被發現。」此後,Dryden與其他一些人開始對語言進行改革。辭彙被更新,不正確的發音被剔除,莎士比亞和Milton的作品被糾正!支持這個運動的人有Swift,Addison,和Steele。
要不是因為1714年安娜女王的逝世使這些人失去了宮廷的支持,他們的計劃就已經得逞了。不過,即使他們的主張能夠繼續,也將會是矛盾重重。因為人們弄不清楚什麼是標準。Priestley(1761)從科技的角度出發採用了拉丁語的語法形式。(我們知道,當時一切科技用語都是拉丁文的,英語還沒有出現科技辭彙。) Buchanan(1762)則強調如何適用於教學工作。作為一名主教,Lowth(1762)則要求尋找一種普遍存在的語法,它的規律在英語的各個方面都是絕對『正確』的。此外,具有各種能力的神職人員、紳士、學者、業餘哲學家還有其他受過教育的人也攪和進來。他們僅有一點是相同的;大家都認為自己正確。到了1850年的時候,已經有了二百多種語法公開發表,雖然爭論不休,但是他們的共同點是希望有秩序和條理。
雖然十八世紀的語法學家們受到來自相互之間,已及後來的學者的各種攻擊,但是,應該承認,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有著高尚的目的。他們真心地希望對於他們不喜歡的事物進行改革。但是,在談到語法的時候我們無法證明某種語法從根本上比另一種語法更好。我們所能夠做的僅僅是記錄那些還在被人們使用的語法。被人們用得最多的語法就被認為是正確的;加之,如果每個人都因同一目的而使用它,那麼,在交流的時候就不該出現重大的錯誤和混淆。其實,在任何語言中的語法都是一種任意的慣例,並非邏輯。我們找不出任何理由認為這種或那種語法是正確還是不正確的。因此,只有傻瓜才談論『正確』,只有傻瓜才認為世界上會有絕對標準的語法,才會認為有最純粹的,將被所有語言所接受的語法。無論如何,怎樣使用語言是各人的權利而非一小撮語法學家的特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5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5-10-21 23:19
【我們找不出任何理由認為這種或那種語法是正確還是不正確的。因此,只有傻瓜才談論『正確』,只有傻瓜才認為世界上會有絕對標準的語法,才會認為有最純粹的,將被所有語言所接受的語法。無論如何,怎樣使用語言是各人的權利而非一小撮語法學家的特權。】

對與錯的判斷建立在一定的共識或標準之上。學術語法與民間語言使用的判斷標準不同。語言自由屬於基本權利,語法是建立在自由之上的學術遞進規範,意義和目的各有所異。
回復 scripting 2025-10-22 00:18
任何一種語言的語法都是對語言使用規則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否定語法的正確性就是否定語言使用的正確性。這是這篇文章的作者最根本的致命錯誤。
回復 蘇誠忠 2025-10-22 07:07
浮平: 【我們找不出任何理由認為這種或那種語法是正確還是不正確的。因此,只有傻瓜才談論『正確』,只有傻瓜才認為世界上會有絕對標準的語法,才會認為有最純粹的,將
也許你沒看明白本人的主要想法,其實就是在討論,幾千年來,人類花費了太多的時間研究語法的對錯,結果不了了之。本人就是想改變這種現狀,拋開對與錯來思考問題,取而代之的是研究語言表達與接收之間的效率問題。無論對與錯,時間一過,一切都成空。因此,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提高效率才是語言科學的真正課題。
回復 蘇誠忠 2025-10-22 07:14
s**ting: 任何一種語言的語法都是對語言使用規則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否定語法的正確性就是否定語言使用的正確性。這是這篇文章的作者最根本的致命錯誤。
應該說,語法真是百花齊放:這位學者認同的語法,那位學者不認同。但是,爭來爭去,最後發現,絕大多數的語法,不過是重複表達而已。除此以外,一些不能稱為語法的習慣用語,卻是在增加別人學習與記憶的時間。我希望的是相反的東西。也就是說,以最少的學習,最小的記憶,獲得最多的辭彙量。使用的方法就是組義語言,semantics。
回復 浮平 2025-10-22 07:46
蘇誠忠: 也許你沒看明白本人的主要想法,其實就是在討論,幾千年來,人類花費了太多的時間研究語法的對錯,結果不了了之。本人就是想改變這種現狀,拋開對與錯來思考問題
【人類花費了太多的時間研究語法的對錯】 您這句話過於籠統, 哪個人類花太多時間研究語法?

Lingu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每個學科都在一定的專業學術框架內研究一定課題,並對具體問題存在爭議。您是在談專業內的問題,還是對專業人士侵犯了普通人的語言交流權利有具體意見,或是在對比中西方語言研究的利弊 -- comparative study?如果是後者,您只談到了某種語言對於信息傳遞的利,而忽視了弊,也缺乏對語法研究目的與層次的基本邏輯認知。也許這種基於偏見的文章更是「浪費時間」?
回復 scripting 2025-10-22 16:00
"蘇誠忠: 應該說,語法真是百花齊放:這位學者認同的語法,那位學者不認同。但是,爭來爭去,最後發現,絕大多數的語法,不過是重複表達而已。除此以外,一些不能稱為語法".
semantics是語言學中的語義學,不是什麼"組義語言". 語義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一種語言的語法描述不是任意的"百家齊放"和"重複表達"。語法的表述必須以實際語言的使用習慣為基礎, 比如,你在上篇中列舉的中文量詞的用法:一把椅子,一尾魚, 一匹馬等等就是中文特有的語言現象。語法學的任務就是總結這些語言的使用規則,這些規則大部分可以用邏輯來解釋,一小部分卻無邏輯可言,比如,我曬太陽。不同的語言學者用不同的語言描述同樣的語言使用現象,就像理工科中不同的科學家用不同的語言和公式描述,解釋相同的科學規律一樣,人們不會把這些科學家的表述也定義為"重複表達"。
回復 蘇誠忠 2025-10-23 04:59
浮平: 【人類花費了太多的時間研究語法的對錯】 您這句話過於籠統, 哪個人類花太多時間研究語法?

Lingu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每個學科都在
關於人類花費太多時間研究語言,卻一無所獲的觀點,不是我說的。是語言學大百科全書的前言中提到的。此外,我不反對,任何專業都有自己的一套專業用語。人人都可以在專業內交流,但是,有人既懂專業內的用語,也懂專業外部用語,難道不是更好嗎,更能提供新穎的思想嗎?我在《漢語是終極解決》中引用維特根斯坦的話說:「我的語言邊界就是我思想的邊界。」我相信,擴大辭彙量,增加思維速度,就能拓展思維的邊界。對於人類文明有益無害。相反,堅持不改,囿於狹窄的辭彙量應該是一種怪癖。這讓我想起古代一位音樂家名字好像叫師曠,他為了學好音樂,熏瞎了自己的眼睛,說是能夠專心練習耳朵。
回復 蘇誠忠 2025-10-23 05:13
s**ting: "蘇誠忠: 應該說,語法真是百花齊放:這位學者認同的語法,那位學者不認同。但是,爭來爭去,最後發現,絕大多數的語法,不過是重複表達而已。除此以外,一
同樣的語言現象在語法學家的眼中能夠總結出各種規則,所謂一百個人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但是,無論怎麼總結,說話的意思都不能變。遺憾的是,從古羅馬時代,人們就發現,語法往往將說話者的意思改變了。這就成了問題。此外,科學的表達與語法的表達不是一回事,科學的表達是給出了新意。比如,有人問,「你喝什麼呢?」 普通人說:「我喝水呢。」實驗室里開玩笑時,卻可能回答:「氫二氧。」好像一種什麼飲料似的。
回復 浮平 2025-10-23 07:51
蘇誠忠: 關於人類花費太多時間研究語言,卻一無所獲的觀點,不是我說的。是語言學大百科全書的前言中提到的。此外,我不反對,任何專業都有自己的一套專業用語。人人都可
您的框架較大,但未注意自身言論的邏輯嚴謹性。舉例說明 ---

您文章說:

【我們所能夠做的僅僅是記錄那些還在被人們使用的語法。被人們用得最多的語法就被認為是正確的;加之,如果每個人都因同一目的而使用它,那麼,在交流的時候就不該出現重大的錯誤和混淆。其實,在任何語言中的語法都是一種任意的慣例,並非邏輯。我們找不出任何理由認為這種或那種語法是正確還是不正確的。】

存在邏輯漏洞:

1)語法使用頻率再高,也具有局限性,不能保證統一性或標準化。

2)否定語法規範,這個假設「如果每個人都因同一目的而使用它,就不會出現重大錯誤」本身不成立。

3)語法規範依賴學術共識和標準化規則,否定規範后,該假設僅適用於特定文化或地區,無法保證跨域交流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即便在同一族群或國家內部,也需要語法標準。

4)對與錯通過學術討論形成階段性共識,並建立可實施的語法參照標準。但學術爭論未因此結束。這正是民主與民粹認知觀在語言研究領域的區別:民主依賴規則下的理性討論和共識,而民粹(populism)多將多數意見等同於絕對正確。
回復 蘇誠忠 2025-10-24 10:40
浮平: 您的框架較大,但未注意自身言論的邏輯嚴謹性。舉例說明 ---

您文章說:

【我們所能夠做的僅僅是記錄那些還在被人們使用的語法。被人們用得最多的語法就被認為
每個學術圈都有自己特殊的用法和意義,這是事實。正是這個原因,才發展出人工智慧,盡量讓圈外人明白圈內人的想法。我記得有一位諾獎得主最大的貢獻就是告訴人們,如果你不能用簡單的語言讓別人明白的話,說明你的火候還不到。所以,在一個信息時代,要想不被AI技術徹底征服,就要想辦法突圍。怎樣突圍?首先突破小圈子的限制,讓更多的外行人加入交流的行列。讓其他行業的思想也能到本行業進行碰撞。這就需要有更加直白,更加易懂的語言出現。帶有地方色彩的用法可能消失。古代漢語,沒有語法,連標點符號都沒有。可是誰也沒有搞錯。所以,人類內心對外界的認識,並不來自語法,而是每天的生活積累,是常識。畢竟創造新單詞的是人類,不是AI。它想跑太遠是行不通的。脫離了人類的掌控。它一定會自取滅亡,因為它沒有感官。
回復 浮平 2025-10-24 10:45
蘇誠忠: 每個學術圈都有自己特殊的用法和意義,這是事實。正是這個原因,才發展出人工智慧,盡量讓圈外人明白圈內人的想法。我記得有一位諾獎得主最大的貢獻就是告訴人們
這個單獨的想法不錯,但與您文章中表達的觀點關聯不大,可以仔細思考引用他人觀點與自身觀點的表達之間的邏輯自洽問題。
回復 蘇誠忠 2025-10-29 13:21
浮平: 這個單獨的想法不錯,但與您文章中表達的觀點關聯不大,可以仔細思考引用他人觀點與自身觀點的表達之間的邏輯自洽問題。
我的思路就是尋找一組最基本的字元,讓全世界的人掃清語言障礙。漢語雖說是目前最先進的語言,但也並非無懈可擊。應該讓所有的人參加到這個改造的過程中來。共同尋找最簡單,效率最高的語言,作為世界交流的拐杖。語言表達哪有什麼邏輯?就好像是畫畫,直白、簡潔、清晰就是好活兒。我的目標是每一個小學一年級學生都能通過這種語言,掌握二百萬英語單詞及成語所覆蓋的內容。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擺脫記憶單詞的負擔。輕裝前進,在創新領域大展宏圖。
回復 浮平 2025-10-29 21:39
蘇誠忠: 我的思路就是尋找一組最基本的字元,讓全世界的人掃清語言障礙。漢語雖說是目前最先進的語言,但也並非無懈可擊。應該讓所有的人參加到這個改造的過程中來。共同
您既否定了語法的規律性和重要性,又混淆了音素與信息傳遞效率之間的複雜邏輯關係,那麼這樣的語言改造缺乏理論基礎,顯得有些理想化,甚至帶有語言「烏托邦」的色彩。
回復 蘇誠忠 2025-11-1 10:21
浮平: 您既否定了語法的規律性和重要性,又混淆了音素與信息傳遞效率之間的複雜邏輯關係,那麼這樣的語言改造缺乏理論基礎,顯得有些理想化,甚至帶有語言「烏托邦」的
難道世界上只有語法是規律?那麼輝煌燦爛的數學不是規律嗎?有什麼證據說明語法是規律?如果是規律的話,為什麼世界上幾百種語言的語法都不一樣?這叫什麼規律?
回復 浮平 2025-11-1 10:33
蘇誠忠: 難道世界上只有語法是規律?那麼輝煌燦爛的數學不是規律嗎?有什麼證據說明語法是規律?如果是規律的話,為什麼世界上幾百種語言的語法都不一樣?這叫什麼規律?
語言屬於人文領域,不同於非黑即白的自然科學範疇。語法規律只是在人類交流中,對共識度較高的表達習慣所作的歸納,性質不同於數學的自然規律。您有些陷入兩頭極端:一方面因具體問題存在學術爭議而全盤否定語法規律的意義,另一方面又想推廣自己的語法體系,這本身就是矛盾的。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1 13: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