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別把AI變成意識形態

作者:蘇誠忠  於 2024-4-2 11:3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直到今天,人類還沒有辦法用數學推導出思維的過程。說得更確切一些,人類的語言學經過兩、三千年的發展,依然說不清楚語言是怎樣回事。如果連語言的運作都搞不清楚,那麼,我們怎麼知道意識的運作,遑論有意識的人工智慧。目前人們理解的人工智慧,基本上都是統計學的規律。它不過是數千年來,某些語言學思想的電子包裝版而已。為了尋找語言的邏輯,古人進行過各式各樣的嘗試。羅馬帝國時期,人們認為語法是語言的邏輯,因此,使用各種方法研究語法。結果,人們發現,語法把人帶入了一個,只有邏輯,沒有表達功能的語言系統;正確的語法與正確的語言相互矛盾。我們知道笛卡爾發明了坐標軸,但是,他的初衷並不是用這個方法研究幾何,而是想用它將宇宙量化,由此找到一種宇宙通用的語言。笛卡爾相信,他能夠發明一種理性的語言,使用這種語言的時候,法官只要經過演算或者推導,就能決定各種罪行。到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出現了二百多種語法。英國政府都不知道如何選擇?之後出現了香濃Shannon的資訊理論。它曾經解釋了計算機的許多現象,但後來,當他用同樣的理論解釋語言時,卻沒有得到任何結果。再往後就是喬姆斯基的『自生語法』,一個毫無內容的彩色氣泡。一度抓住了各國的學者的眼球,結果卻是貓咬尿泡空歡喜。從古希臘開始,語言學的神話就沒有斷過,都是一場遊戲一場夢。所有這些語言學神話,都曾經給時人一種重大突破的感覺。但最後發現,都不過是把我們前面說的「常道」之一,炒熱而已。因此,我認為,當年對語法研究的狂熱,類似如今對AI的各種宣傳,不過是一場場鬧劇。我們曾經用電腦翻譯舉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算起,至今已經歷時七十多年,不能說沒有進步,但是,直到今天,沒人敢完全依賴電腦進行翻譯。人們都是用電腦翻譯一遍,然後再自己校對一遍才放心。也就是說,電腦僅僅節省了我們查詞典的時間,而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來確定。人工智慧下圍棋也是這樣,它可以經過不斷的總結,越來越容易戰勝人類,但是,如果它的對手是人+電腦,它還是要輸的。也就是說,也許人類的反應速度沒有電腦快,但是,經電腦提示后,人類還是能夠找到比電腦更加明智的步驟。所有這些都因為電腦沒有意識。僅靠統計得出的結果,只能是隔靴搔癢。
那麼,人類怎樣才能製作出有意識的電腦?我們還是從語言學入手。人類在發明一個新單詞的時候,它的根據是什麼?我認為是憑自身的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外加一個性慾;佛洛依德認為,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最後,還有一個食慾。除了這些,電腦需要像人一樣,有生老病死的各種意識,這才能最後產生出人類的思想。當某一段思想越來越被廣泛的使用,新單詞就會產生。人類不但是根據五覺二欲發明了新單詞,而且在使用的過程中,還是根據五覺二欲不斷的認識這個新單詞。每兩次使用同一單詞之間,會有很多經歷,第二次使用該單詞時,有了不同的感受。換句話說,人類對於一個單詞的認識是不斷變化的,從各種環境,各種角度不斷地接近它。正是這種無處不在的微小差別,使得人類有了想象力和創造力,而電腦沒有。我認為,所謂思想,就是對五覺二欲之間各種交織、組合的描述;沒變成文字的叫思想意識,形成文字的叫語言。最近,《自然》雜誌上一篇文章談到,通過對小老鼠的實驗證明:人類的記憶是經過DNA破壞后,重新修復時產生的(我認為,破壞是由感覺引起的,而修復后的記憶中已經帶有了新的認識)。文章稱形成記憶是一件「冒險的事情」,「我們對神經元之間的連通性和神經可塑性了解很多,但對神經元內部發生的事情卻知之甚少。」
那麼有什麼辦法弄明白神經元內部發生的事情呢?我設想,要弄清語言在大腦中是如何運作的,先要弄明白每個單詞在大腦浮現出來時,相應的電符號是什麼。能不能用這些電符號還原出一個個的單詞,句子?由簡入繁,摸索規律,最終對所有的單詞一個個的驗證。當然,作為旁證,還要弄清楚為什麼三、四千的漢字,能夠表達這兩百五十萬單詞相應的內容。當有了這種確鑿的證據后,才能說,人類掌握了思維的規律。
至於這個規律是什麼樣的,是否存在,都還在未定之天。可以參考古人對於單詞的研究成果:我們知道,數學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兩大悖論。第一個導致了無理數的出現,第二個是奇諾悖論,導致極限論的出現。兩個悖論都起源於描寫一個變數趨近於一個固定值時的過程。在語言學上,也有類似的討論,具體來說就是古希臘哲學家歐布里德(Eubulides)提出的沙堆悖論(Sorites paradox):1粒沙sand不是沙堆dune。 如果1粒沙子不是堆,那麼2粒沙子也不是堆;如果2粒沙子不是堆,那麼3粒沙子也不是堆;以此類推,9999粒沙子也不是堆;因此,1萬粒沙子還不是堆。這就是說,沙粒sand和沙堆dune之間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聯繫。那麼,沙粒是從什麼時候變成沙堆的呢?這個規律是是發散的還是連續的?如果沙粒與沙堆之間的關係是發散的,那麼,水滴和水之間的關係是連續的嗎?再比如,公元1世紀的時候普魯塔克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忒修斯的船上,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這個問題被稱作「忒修斯之船」的問題。換句話說,原船是以什麼方式趨近於非原船的?還有,柏拉圖提出:有三張桌子,即作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畫家所描繪的桌子。這三張桌子當中哪個是真實的存在?這三張桌子是如何相互轉換的?近代思想家羅素、維特根斯坦等,對於形式與內在邏輯的聯繫問題,也曾有過探討。這些都是研究單詞與單詞,漢字與漢字之間聯繫的參考方法。具體內容我能感覺到,但說不清楚,希望有興趣的朋友提供幫助。
目前,很多人對人工智慧談虎色變,怕它統治人類,因此必須叫停。其實大可不必,我甚至認為,大驚小怪是一種噱頭,一種宣傳策略。我認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研究人工智慧都是有必要的。科學不應該有禁忌,文藝復興時代的禁忌是不允許解剖屍體,結果,阻擋不了達芬奇。到了工業革命時代,一些人用環境保護做理由反對製造業的發展。最後經濟受到打擊,還是無法阻攔。對於器官移植,開始,人們反對用動物器官移植到人的身體上。說這對動物不公平。但最後還是得放行。如今是,為了防止機器人可能產生有害思想,反對研究人工智慧。還是: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另一方面,當年,如果沒有哥倫布的冒險,人類怎麼會知道美洲?如果,沒人冒險證明雷和閃就是電,今天我們依然畏懼希臘神話的主神宙斯。上面講過,人的一生中,每一次記憶的更新都是一次冒險。人類就是從冒險中成長起來的。正是那些自己不敢冒險的人,看著別人發財,心生嫉妒才給了馬克思主義可乘之機。他才想利用加權平均主義獲得權力,並規劃一切『冒險』,表面上看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其實隱藏著人類最大的災難--退化,衰敗,通縮,獃滯。這種嫉妒之心,如今改頭換面。把人工智慧說成是只有富人才能享受的產品,普通人根本與之無緣。典型的共產黨心態,這些人把人工智慧看作是高幹病房,可望不可及。其實是他們自己的信息繭房在作怪。
我認為,人類的道德觀念不應該由意識形態來決定,而應該由人類共同的願望決定。人人都有創新的動機,無論你是哪個階層。這種動機會使每一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與愛戴。這是最大的誘惑,它足以匹敵各種宗教、學說給人們許諾過的,各種『天堂』的誘惑。宗教許諾的天堂無法兌現。但由自身的動機取得收穫卻不難實現。正是這個誘惑,使得新的秩序得以建立。如果我們製造的人工智慧具有這種道德,它就是我們的好朋友,如果它不具備這種道德,那麼,它一定會被人類打敗。
既然人人都有創新的機會,為什麼面對同樣的境遇,有人選擇發明創造,有人選擇玩弄權術?你不可能解剖人腦去尋找答案。但是你能根據人工智慧輸出的數據準確地找到解釋。我猜測人類依靠創新獲得財富的過程,應該是這樣的:首先,人最可貴的價值就是能夠體會別人的感受。有了這個體會的能力,才有了創新的契機;別人的痛苦就是你創新的動力,為了解決這種痛苦就需要進行思考、實驗,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受到別人歡迎的程度,就代表你獲得利潤的大小。反過來說,看見別人受苦,你無動於衷,那就是說,你放過了發財的機會。你窮點也很應該。就像巴金說的:「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思想配得上他們所受的苦難。」進一步的探討會發現,這其實就是不懂得資本主義的後果。善於發明的人,看到什麼現象都覺得有改進的可能。像愛迪生這種一輩子上千條發明的人,我相信,他失敗的發明應該有上萬次之多。他的運氣好,是因為他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
某些意識形態國家,雖然理解別人的痛苦,但專門尋找弱者欺負。這種損人不利己的陰謀詭計,被譽為超限戰,我只能說他們將是求災得災。它告訴我們,用資本主義道德創造的人工智慧一定是與人為善的智能。因為它是最明智、科學的;換句話說,明智與善良在這一點上是統一的。反過來說,其他一切意識形態主義創造的人工智慧,都有可能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引發災難。所謂災難,必定是出現了想不通的地方。
害怕機器人行為不軌,其實是怕它不遵守意識形態的道德。進入現代社會以後,任何意識形態想要擴大生存空間,就只能利用人類好逸惡勞的天性,使用各種極端的言辭,挑起一夥貪得無厭的烏合之眾。美其名曰『團結就是力量』。這樣群體,早晚會反噬。直到大家沒飯吃的時候,才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所以有人說:「所謂的社會主義就是流氓花光勤勞者的錢,最後集體分擔痛苦。」集體返貧后,他們再讓韭菜當炮灰去侵略別國。馬克思就是這種意識形態道德的典型代表,他口頭上讚揚科技進步,但實際上不允許創新者發財。他提出的『創新』是為加權平均分配免費做貢獻,美其名曰各盡其能。失去了自私的目的,發明家如何體會別人的需要;社會上人人都喊著要無私奉獻,哪裡來的需求?發明出來的東西也只能為統治者無聊的等級和特權服務。花的還是納稅人的錢,百姓越來越窮。與這種無聊的作秀相反,資本主義道德是一種按照效果取酬的科學,你創造了多少財富就得到多少財富。是一種等價平衡的道德,破壞它的人就是破壞了財富的平衡。因此,機器人一旦意識覺醒,融入這個社會,它也最容易接受這個規則。迄今一切道德中,所有的意識形態道德都是入不敷出的道德。唯有資本主義道德是略有盈餘的道德。機器人與人的區別是,它本身沒有好逸惡勞的習性,也不會沾染毒癮。這樣的機器人,與那些「花光勤勞者錢的流氓」相比較,哪個更可怕?機器人的覺醒,應該更容易使資本主義的道德發揚光大。最終能帶動整個社會改掉不勞而獲的習氣。富裕社會,比貧窮社會更容易振作起來。因為富裕社會的工資高,工時短。相反,貧困社會的工資低,工時長。我相信,用這樣的機器人當法官,在判案上要比目前的法官更加公正。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 04: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