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計劃經濟VS市場經濟

作者:蘇誠忠  於 2024-1-16 12: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望旦辯』出現的時間,比亞當斯密更早。只不過,古人討論經濟是把它當作政策推薦給國王,而不是作為學術研究。在古代,絕大部分政體實行的都是計劃經濟,或者說「指令型經濟」,所以才需要亞當斯密對它開出第一槍。
中國人將所有生意的人稱為商人,是因為商朝人注重貿易。但他們留下的文獻太少。在中國,形成文字,有據可查的,關於市場經濟的資料,是管仲在《管子》一書中提到的很多觀點。由於在當時,觀點新穎,而且實施效果顯著,因此,孔子對管仲的做法,大惑不解,卻又很欽佩。接下來是漢朝初年,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了一篇《貨殖列傳》,提出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優點。然後就是劉安在《淮南子·齊俗訓》中記述的「望旦辯」呂望與姬旦的辯論。(在劉安之前的桑弘羊,曾經提出過計劃經濟。)呂望就是姜太公,姬旦就是周公。這場辯論是否真實發生過,不得而知,因為劉安與他倆人相隔了一千多年。但是,辯論的本質就是討論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孰優孰劣。只不過,他們討論的不是從經濟的角度來衡量,而是從政治穩定的角度來衡量。因為,本身處在極權體制,所有的經濟政策都需要為政治服務。與劉安、司馬遷同一時代的戴聖寫了《禮運》。這些都說明漢朝初年,人們曾經從經濟與道德兩個方面討論過商品經濟與計劃經濟。但後來被漢武帝『獨尊儒術』壓了下去,儒家崇拜的人物就是周公旦;辯論中的姬旦。劉安描寫他與呂望的辯論,以及兩個公國最終的結局,實際上是希望藉此引起人們思考國運以及個人命運。不要聽信董仲舒的一家之言。
最後,漢武帝『獨尊儒術』其實是選擇了周公姬旦的主張,用親情治理國家,任人唯親。摒棄呂望主張用能人治理國家,任人唯賢的做法。(原文: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上功。」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淮南子·齊俗訓》)所謂用親人,翻譯成今天的話說,就是用信得過的人來治理國家。什麼是信得過的人?就是聽話的人,不給長官添亂的人。本來的想法是,這樣一來,所有的經濟活動井井有條,一切按照一個統治者的意志去做,就不會出差錯。但實際操作的結果,卻如呂望指責姬旦的那樣:這種政策會導致國家腐敗,尾大不掉,從內部爛起,最後經濟垮台,政治崩盤。呂望的治國政策正相反,任人唯賢,也就是政府對經濟不進行干預,任何人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但姬旦認為,這種做法,經過幾代人以後,君主的血脈就會變更;或者說,最高統治者就不是當今公爵的後裔了。因為任人唯賢的結果,必定出現比世襲郡王能力更強的人。後來的事實證明兩位公爵的預言都說對了。經過二十四代國君之後,齊國國君的血統被更換了,但它一路繁榮昌盛,先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后又位列戰國七雄,直到周朝結束。這段歷史驗證了托馬斯·潘恩在《人權論》中的一句話「世襲的統治者,像世襲的作家一樣,不合邏輯。」。而魯國延續了三十二代,越來越窮,歷經各種政治動亂后被楚國所滅。從這裡我們能看出很多問題。
亞當斯密《國富論》出版於1776年3月9日,到今天也就是250年。可是,『旦望辯』所分析的歷史則有八百年的跨度。對比之下,我能夠得到兩條軌跡,一個是古代,經濟變化緩慢時代,在八百年的跨度中的變化,另一條是近代,經濟變化逐漸加速,在250年間經濟變化的規律。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用了很大的篇幅解釋,為什麼計劃經濟一定導致極權政治。沒有極權體制,就沒有計劃經濟;沒有計劃經濟,極權體制也將瓦解。而在『望旦辯』中,姬旦,任人唯親的理論則告訴我們,想要保持一個家族的長久統治,必須實行計劃經濟。是保國還是保家,二者只能取其一。如果當年哈耶克知道『望旦辯』的內容,他一定會引用這段歷史作為他的理論依據。
凱恩斯主義的出現使得計劃經濟在20世紀初,大行其道。因為當時的經濟危機是生產力過剩,消費不足。馬克思給的藥方就是:由於「資產階級的關係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人話就是:資本主義創造的財富太多了,多到資產階級用不了這些財富,所以才需要無產階級出來幫助資產階級使用,以達到共產主義。這個主義之所以在窮國被捧為聖經,就是因為它開了一張無限額支票。凱恩斯也看到生產力過剩的問題,他認為只有政府干預才能拉動消費。其實,所謂的生產力過剩,是因為沒有做好市場調查。不是什麼理論問題,而是技術問題;就如當今中國的房屋過剩一樣。此外,正如很多學者指出的那樣,凱恩斯的理論中沒能重視科技創新的作用;科技創新是不可預見的unpredictable和偶然的contingency(見www.cosmosandhistory.org384CONTINGENT CREATIVITY AS NECESSARY Dan A. Dombrowski。)根本無法做計劃。此外,有關官僚主義的危害,在凱恩斯的著作中也找不到。一旦人們懂得這些以後。政府投資的回報率就會明顯的下降。這就是後來出現各種經濟問題的原因;或者說,每當政府過度消費一種現象的時候,必定出現另一種人們不願意見到的災難,結果總是庸人自擾。按照索維爾的話說,「對於官僚主義來說,過程就是一切,而結果卻什麼都不是。」You will never understand bureaucracies until you understand that for bureaucrats procedure is everything and outcomes are nothing.--Thomas Sowell。為什麼官僚主義者只注重過程?因為這些人吃的是程序的飯,程序越繁瑣,耽擱的時間越長,他們的工作崗位就越穩定。反過來說,一旦辦事效率提高,機構精簡,這些人的飯碗就成了問題。事實上從古至今,一切計劃經濟的極權體制,走的都是這條路;也都是這樣被拖垮的。在整個二十世紀,人們被社會主義理論所蒙蔽,沒能看清,這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官僚體制實際上是一回事,都是比權重的分配體系;國家越大,受害越深。最能騙人是一群高喊取消君主的,大英聯邦成員,卻推行著比英皇當年更腐敗加權平均分配體系。直到哈耶克、索維爾等人看清了這一點后,市場經濟才再次被人們認識。
當我們重新審視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時,就會發現,當初,就是為了刺激人們從躺平狀態,爬起來,煥發勞動熱情,這才有了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就是用錢讓人們關心周圍發生的一切,尋找機會,努力工作。正是這股貪婪的精神,推動各行各業的發展。反過來說,一旦貪婪被抑制,勞動熱情就消失了,創新也消失了,那就只能回到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導致貧困,是由於所有的回報都被權力者拿到,沒有多少落到工作者的口袋。只要這些人還能讓你相信,通過某種『好的』政策能夠變出錢來,他們在為你的福利而奮鬥,就能把這個戲法繼續玩下去。直到人們醒悟,重新回歸躺平。
托馬斯·索維爾說,「經濟學的第一課是稀缺性: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來完全滿足所有人的願望。而政治學的第一課,則是無視經濟學的第一課。」從『望旦辯』中,我們會發現,經濟和政治是分不開的。當今高等教育最大的失敗也許就是將政治學與經濟學分成兩個專業。當二者被分離后,一切矛盾的、可笑的事情就都出來了;這也許是計劃經濟支持者有意為之。美國的亂象來自各大學政治系的學者們,找不到新發現,於是乎尋找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來表明政治學的進步,(類似抽象派的藝術,以及語言學中的『自生語法』)這種由政治推動的『發明創造』,一定是未來的一場災難。從凱恩斯-哈耶克與呂望-姬旦的兩次辯論中,能夠看出,凡站在民主立場的,都是先討論經濟,政治靠後,而站在君主立場的,都是先討論政治,經濟放到後面,甚至閉口不談。因為君主們不必考慮錢是怎麼來的;他們只考慮怎麼發錢就夠了。類似狩獵時代的經濟,偶爾得到外財時,大撒幣,等到沒錢了,再搜刮民財。下面這首詩是中國人諷刺那些依靠搜刮,卻發不了大財的人:「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嗉里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古代是沒有外財,所以,越來越窮。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事情起了很大的變化,獨裁地區的土皇帝,可以賣慘獲得世界各國對其子民的援助。然後利用上述搜刮方式大發橫財。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7 14:4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