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穿越東周找飯轍(6)換位思考

作者:蘇誠忠  於 2022-1-19 05: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平牟,「不客氣,宰予,我想知道,有一次,孔先生講解什麼是仁和義,你在課堂上睡覺,孔先生把你叫醒,讓你回答剛才講的是什麼。你說,『有人落井,跳下去救人就是仁義。』孔先生說,『可以用其他辦法救。』有這事嗎?」
宰予,「是有這事,沒想到,連平先生都知道了。」
平牟,「如果我在場,一定要問,『是什麼辦法?』」
宰予,「其實,我當時就是這樣想的,但孔先生的態度讓我不好多問。」
平牟,「這就是我不敢恭維孔先生的地方。他喜歡講仁義,我喜歡想方法。既然你已經回答了問題,他或者別說,或者就該告訴你方法。這句『可以用其他辦法救。』不是廢話么?」
子騫,「孔先生也有疏忽的地方。」
平牟,「還有一次,宰予問孔先生,『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吧?(語出《論語》)。孔先生不高興,說,『宰予不仁!小孩生下來,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予對他的父母沒有三年的愛嗎?』」
宰予,「平先生認為孔先生說得不對嗎?」
平牟,「要我說,守孝一天就足夠。何必三年,父母懷抱嬰兒那三年,一定沒有出門打工,他們哪裡來的糧食?這就是說,是別人供給了他們糧食,他們才有可能懷抱嬰兒三年。那麼,父母去世,你還要消耗別人三年的糧食嗎?我想,一個有愛心的人,更應該做的是多種地,做工,讓其他的父母有時間懷抱嬰兒,有富裕時間為父母守孝。」
宰予,「這個我還真是沒想過,這不成了『兼愛』嗎?」
兼愛與仁愛是儒墨兩家的一個辯論的焦點。仁愛有等級,類似施捨,而兼愛沒有。
平牟,「孔先生的厚葬我也不敢苟同,厚葬會導致盜墓。而對於家族成員的特殊維護會導致被人族誅。大同社會的繁榮,來自於人人平等,來自敢于思考任何問題;並非清靜無為,順其自然。而是開啟和凝聚所有人的智慧,不斷修改制度,保持古人那種好奇、追求和愛美之心。比如守孝問題簡化后,能夠生產更多的糧食。糧食多了,人民富裕了,就有更多的人有恆產,有了恆產,就有更多的人有恆心。人人有恆心,那麼,這個社會上的風氣,不需刻意教導,也懂得向善。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語出《管子·牧民》)。反過來,你天天教育,可是經濟上一塌糊塗,把嘴皮子說破了也沒用。也就是說,由於有為(多生產糧食),所以減少了思想教育工作(無為)。我講盛德鎮的故事,其實,就是為了告訴大家,即使是聖賢之人,窮得吃不上飯了,也會幹出連自己都不恥的事情。其實,人都很自私,天生的,非要改變天性。那是自討苦吃,還不如老老實實幹點活,多創造一些財富。」
子騫,「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子騫領教了。看來,我們真該思考一下更加廣泛的問題了。」
平牟,「有時候,跳出『循而不作』的思考方式,就會看到不一樣的解決方法。」
『循而不作』是孔子極力主張的觀點,意思是一切要按照古人的做法,不能標新立異。
子騫,「比如呢?」
平牟,「比如剛才說的,有人掉到水井裡面了。如果只能因循前人的做法,不允許創作,那麼就永遠需要提防有人落井,永遠要有仁義之士守在井旁。但如果允許創新,改變井的形狀,那就能徹底解決問題。」
子騫,「怎樣才叫做徹底解決問題?」
平牟,「徹底解決問題就是讓井口小到人根本就掉不下去。大人小孩都不可能掉下去。」
子騫,「那要多小的井口?什麼樣的桶能伸進去?」
平牟伸出一個拳頭,「就這麼大的井口,誰會掉進去?」
子騫,「可是,使用什麼桶呢?」
平牟,「不用桶汲水,見過唧筒嗎?」
子騫,「沒見過。」
平牟,「用一段帶有一個竹節的竹管,在它的竹節處打一個小孔,再用一根筷子綁上紡織品,塞進竹管,放到水裡一拉就能把水吸進竹管內。」
平牟說的就是後來的壓水機。
子騫,「真的嗎?」
平牟,「真的。」
宰予,「我小時候下河洗澡的時候,玩過這個。」
子騫,「即使是真的,那有怎樣?」
平牟,「如果我們做一個拳頭粗細的唧筒,插進井裡,那麼井口不就只有這麼粗,而誰也不會有掉進去的危險了?就算沒有仁義之士在場,又有什麼關係?這就是遇到問題后,是從內心深處尋找答案,還是從眼、耳、鼻等感官總結答案的區別。」
宰予,「高明,這事我怎麼沒想過?今天遇到平先生,真是受益匪淺。」
子騫,「真想聽你把故事講完,可是,我們明天必須趕回中都。」
平牟,「沒關係,以後有得是機會,有可能的話,我把它寫成書,讓更多的人見到。」
兩位儒生辭別了平牟,大家各自上路。
幾個月下來,平牟手中有了一些積蓄,但是他知道,在這個荒漠野蠻的土地上,要想安心生活,這還遠遠不夠。剛來時,他根本沒有勇氣去思考這個問題,現在,至少不至於餓飯了,有條件想一想自己的前途。舉目望去,生活的路在哪裡?人們關心的,僅僅是弒君和篡位不斷發生,大規模械鬥層出不窮。但看看有幾位賢臣良將乃至諸侯是善終的?在這樣的年代中,不是被人鬥爭,就是鬥爭別人。誰也別想有安生日子。「既然陰差陽錯來到這裡,我就要做點今生無悔的事情。」他發現那個時代,使用土地,根本沒人審批,荒地到處都是,政府希望百姓們開荒,因為,開荒后,不但百姓有糧食,過幾年,還可能有稅收。當時土地所有權的變更方式,一是戰爭掠奪,二是君王賜予。根本不懂得土地還可以買賣。能夠在領主土地上耕種的人,相當於現代社會中的鐵飯碗,很受人羨慕,他們平日種地,遇到戰爭,就幫助主人打仗。發婆住的地方就屬於荒地。在荒地上住著各式各樣的人,大多數是乞丐。因此,平牟想到了,在家的附近建一座造紙廠。他在農村曾經做過手紙廠的廠長,基本工藝都知道。只要再提高一點質量,就能滿足各方面的需要。說干就干,不出十天,第一批實驗樣品的紙就造出來了;原因是平牟在幾個月前就發現一些樹榦樹皮落到了附近的一個湖中,已經被微生物分解出了纖維,他當時雖然有心造紙,但沒這個能力。春秋時代,已經出現了用帛來書寫的文字,但是很貴。紙是將各種植物中的纖維成分離出來,再用各種粘合劑,粘合在一起。沒有經過漂白的紙,雖然發灰、發黃,但是比絲帛便宜多了。
有了紙平牟還需要當眾演示如何書寫,如何用紙包裝食物,如何用摺紙做成一個個孩子們喜愛的模型等等。甚至還要解釋一下擦菊的功能。此外,在紙上塗一層桐油,可以製造雨傘,或者放在窗戶上。果然,人們對紙很感興趣。產品幾乎天天售罄,供不應求。他不得不聘用了幾位手腳麻利的青年乞丐來幫工,不到三個月就建立了一家小型造紙廠。紙被造出來以後,平牟就用它書寫自己知道的故事,然後出售。這比說書傳播得更遠。也更賺錢,有了錢,他就請人來幫助抄寫。價格也稍微降低一些,豐厚的利潤自不必說。
接下來,他開始了更加野心勃勃的計劃。平牟看到,的確像兩位儒生所說,中山國,當時已經有人在使用鐵器,是鑄鐵;主要是農具和鐵釘,這種鐵非常的脆,因為其中雜質太多,需要提純。別看他是文革中被遣散的人士,但回到原籍,他也曾經在村裡當過大隊長(相當後來的村長)。前任大隊長是個喜歡動腦子的人,用隊里的錢,買過不少書籍,都留在隊部。其中很多書就是講鍊鋼的;因為1958年大躍進時代,農村要搞小高爐。隊部桌子上總是那幾本書,經常翻一翻,時間長了也就知道大概。後來,因為上面指示平整土地,小高爐一律要拆除。平牟利用那個機會,仔細研究過小高爐的運行,設計、構造以及失敗的原因。這麼多年來,他一直沒用上這些知識,不想,如今有了用武之地。由於辦企業沒有任何審批手續,也不用任何官府打點。而稅收是商人的事情,商人賣到市場上的貨物要交百分之二的銷售稅。通關稅比這個更低,大約是百分之一。根本就沒有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因此,短短的一年時間,他又開辦了煉焦、煉鐵廠,小煤窯。
發婆的家已經從過去的草屋變成了瓦房,過去空空的小窗戶,變成了木結構,大大的糊紙窗戶。平牟不讓她再出門工作,留在家裡,能做飯就成了。
這一天,在市場上平牟發現一群人在圍觀。走上前一看,一位白人女孩頭上插著草標,準備賣身葬母。她的身邊還有一個更小的男孩,大約是她的弟弟。圍觀的人都用可憐的眼睛看著這家人,可是,大家都因為手頭緊,愛莫能助。平牟心想,「在這個不懂經濟的世界,活著,太難了。我可千萬別淪落到這種地步。」他走上前摸了摸那位老人的脈搏說,「你媽沒死,怎麼就賣身葬母?」
果然,他掐了一下那位老人的人中,對方的面頰抽動了一下。那女孩看到就哭了。邊哭邊說,「救救我媽吧,救活她,我就是你的人。」
平牟說,「救活她容易,可你要是跟我走了,她還是活不了。」
那女孩還是哭,不知道怎樣回答。平牟說,「這樣吧,你背著你媽,一起跟我走吧。」
那個時代救人,用不著擔心對方訛詐自己的醫療費,很直白,救人就是救人。
平牟問那女孩,「叫什麼?」
「儇xuan橘。」
「弟弟呢?」
「儇木!」
「我在扶柳沒見過你們,是外地人吧。」
「從燕國來。」
「來做什麼?」
「家被黃沙埋了,羊群都死光了,沒法活。」
「你爹呢?」
「死在了戰場。」
這話讓平牟的心裡一陣難受,兔死狐悲,他想起當年自己一家人被趕回農村時的凄慘情景。看來,當前最大的問題是趕快結束戰爭。否則的話,誰也別想有好日子過。他問那個女孩,「打算去哪裡?」
「哪裡能活就去哪裡。」
「你媽多大年紀?」
「三十九。」
平牟皺了一下眉,心想,「三十九就老成這樣,是白人老得快,還是古代就這樣?」
回到家中,他把經過告訴發婆,發婆趕緊把那位白人婆婆放到自己的炕上。
餵過一碗糜子粥以後,老人家漸漸睜開眼睛,已經能夠抬起頭來了。平牟知道,沒病,就是餓的。平牟對發婆說,「婆,這三位無家可歸,怪可憐的,不如咱們留下來,老的跟您做個伴,小的給您做個幫手好不好。」
那個時候生活簡單,不用上戶口,沒有身份證,養活一口人,只要給個飽飯就可以了。發婆聽到后連連說好,她問那姑娘:「多大了?」
「十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8 08: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