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從頭再來(71)吳運的心病

作者:蘇誠忠  於 2021-8-28 08:0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吳起,「血親之間的骨肉相殘,本來都是為了爭奪物質利益,與政治主張沒有關係。如果不是周禮作祟,非要把這種物質利益的爭奪與政治捆綁在一起的話,當兄弟之間的基本生活條件得到滿足后,本不應該發生械鬥的。在大同社會,有了健全的法律,而且,政治家處處受到人民的監督,因此,只有真心施展政治抱負的人,才會從政。如果僅僅為了錢的話,開公司,做生易能賺更多的錢。可是,小康社會,故意貶低商人的地位,這就等於讓所有的人都去爭奪政治上的等級,當然打個沒完。在大同社會,作為政治家,你自己說你的政策對人民有利不成。那需要人民的認可,外加輿論的認可。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是不斷變化的。如果你的政策沒有得到百姓的認同,沒有選擇你,那麼,四年以後,你還可以修改自己的政策,再一次競選。小康國家的每個王朝都是開始昌盛,然後逐漸衰敗;再由新王朝取代。但是大同國家則是幾大陣營觀點的較量。每次陣營的替換,相當於小康社會的一次王朝更迭。小康的王朝更迭需要發生戰爭,死人無數,但大同社會中的政治陣營更換,僅僅是選票比例的變化,一個人都不死?」
主父,「沒有繼承人的情況下,改變政府,還不流血,真的不敢想象。」
吳起,「我國已經實行好幾年了,主父大概不關心報紙。或者不相信報紙。一旦所有的人都尊重百姓的意見,都認可選票,就沒有理由發生流血衝突。所以,改成民主制度以後。王位就不是一切,而是國家的象徵。無論誰來做王,都是禮儀上的代表。沒有實際權力。沒有做王的王室成員,你需要選擇做平民還是貴族,做平民,你有被選舉權,可以參加首相選舉。作為王室成員,你不能從政,但是,你每年有一筆生活費。在這種原則下,所有的政治犯就都不是犯人。」
主父看到過去幾天發生的悲劇,特別是自己差點也沒命,心裡非常難過。兒子們都是自己的骨肉,如果不接受民主改造,以後還不知道有多少殺戮在等待著這個家族。不過,他轉念一想說,「我聽說,將軍早年曾經為了妻子織布的手段高超而休妻。不知可有此事?」
原來,在娶齊國宗室女以前,還娶過一位很賢惠的妻子,那是一位心靈手巧的姑娘,尤其善於紡紗織布。可惜吳起少年輕狂,不懂得安心過日子,嫌她不懂打情罵俏。有有一天,吳起從街上買來一條絲帶對妻子說:
「你能織一條一模一樣的嗎?」
妻子二話沒說,量了尺寸,便在織布機上咔嚓咔嚓地織了起來,沒花太多時間就織了一條新的絲帶出來。
吳起拿起兩條絲帶一比較,發現妻子織的這一條反而比買的更加精緻。
吳起,「我讓你織得和這條買來的一樣,而你卻織的比這條還好,是怎麼回事?」
妻子滿心歡喜地以為丈夫讚揚自己,便說,「用的材料雖然是一樣的,但是我多下了些功夫,當然織得特別好啦。」
沒想到,聽到的竟是丈夫的訓斥,「我可沒有這樣吩咐過你!你這麼不聽我的話,那就收拾東西回家去吧。」
這吳起剛在街上被人挖苦說他,「大事做不來,小事不肯做。還不如一個婦人。」如今妻子做得比自己要求的還好,他認為妻子這樣做是想羞辱自己。妻子大哭著跑回了娘家,吳起也不阻攔,反而寫了一封休書,派人送到了老丈人家裡。
老丈人心裡納悶了,這叫什麼事兒。我閨女的女紅做得好,男人們心疼還來不及呢,怎麼到吳家那兒成了休妻的理由了?他親自帶家人找到吳家,要向吳起討個說法。吳起仍舊是不認錯。面對岳丈的指責,他冷冷地回答說,「我在家從來不說空話(起家無虛言)。她不聽我的話,我就要休她;我既然休了她,就絕不反悔。」
兩家人吵鬧了半天,最終因為吳起休妻的態度堅決,只好解除了這樁婚姻。
如今主父提起這件事,明顯就是給吳起設了一道坎,看他怎麼過。
吳起已經不是當年的狂妄少年,多次謀職,不是遭白眼,便是干不長,所以回答,「想不到,主父連這事都知道,謝謝。的確,當年是我年少輕狂,做得不對。現在很是後悔。」
這話等於反將了主父一道,意思是;「見義不為,無勇也。」
主父點了點頭,「好吧,就按你們說的辦吧。」接下來就是請趙王何來這裡議事。畢竟他才是當今的王。這一次是派主父的親兵前去請趙何。趙何已經失去了肥義,沒了主心骨,事情很快就定下來了。
再說中山國國內,一段時間以來,最讓吳運不放心的一件事就是,查遍了整個春秋戰國歷史,找不到一位數學家。甚至連計算圓周率最原始的方法都要幾百年以後才出現。沒有數學,科學就失去了靈魂。一個不懂數學的文明,根本沒有發展邏輯思維的希望,甚至有人認為,沒有數學的文明,根本就談不上哲學。遠古時代的伏羲曾經發明過九宮八卦,但是此後就再也沒人沿著數學的思路發展這些內容。倒是不少人把它們與算命,以及各種神話附會。吳運害怕,萬一自己沒了,整個中山書院就可能煙消雲散,至少是從內捲走向滅亡。這片土地可能僅僅因為沒能在科技上找到突破口,再次回到相互殺戮的歲月。更可怕的是,這一次將使用工業化的武器,殺起人來,要比冷兵器更加兇殘。一旦出現那種情況,儇橘和孩子們該怎樣生存?想來想去,只能硬著頭皮自己干,用自己那點高中的數學知識,儘力而為。沒有老師,沒有教材,經常是做題做不出來,只得嘆口氣:別人都已經發明出來的方法,我怎麼照搬都不會?沒辦法,留給後人吧。正是基於這個考量,他哪也不去,就留在家裡撰寫數學短文,每隔七天在中山日報上發表一篇。他希望用兩年的時間,一百篇短文把自己對於數學的認識講清楚。每篇短文的後面都留下幾道習題,目的是以此引起有興趣的人研究數學。為了能將數學與物理掛鉤,他還要開始定義度量衡的各種單位,並且製造一米的金屬模具。把地圖的測量原點,定在了靈壽城的中心,一根水泥樁上的青銅釘上。有了這些,其他工作的開展就有了標準。
使他欣慰的是,報紙上發表不久就得到了很大的反響。那篇文章講的是,李聃在道德經中描述的發展規律與伏羲八卦的發展規律。大意是:
「數學是指導人類認識世界的,最為精確的表達系統。沒有半點模糊的空間。舉例來說李聃曾經說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與伏羲八卦所說的卻有很大的差別。大家可曾認真的思考這個差別到底有多大?」
問題提出不久,收到李聃的反問,「《易經》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不都是從小到大,從開始到後來表達了萬物的生長過程嗎?不同的僅僅是表述方法,最後都會到達相同的結果。」
吳運,「的確都表達了萬物生長的過程,可是,發展的速度大不一樣。八卦發展的速度之快,一般人想象不到。它的速度是1生2,2生4,4生8,8生16,16生32,32生64,接下來是128,256,生了8次就有256。生64次以後,伏羲八卦的數量達到了20位數之多,能把全天下每一粒沙子數一遍。可是,按照道德經的速度,只生到了64。可見,文王當年對八卦感到興趣,沒有什麼其他原因,僅僅是對它的數字變化好奇而已,易經編排的那些故事,是後人的牽強附會。而按照李聃的意思,生64次,只有64,能一樣嗎?」
韓非在報上問,「就算是數量的差異很大,那又有什麼用處?」
吳運,「利用伏羲八卦的原理;也就是二進位數的原理,我院工程系主任魯班,已經製作出了可以計算的機器。或者叫做手搖計算機。再困難的計算,只要有了這種機器,就都能解決。」
以這個為契機,吳運開始講解數列,以及各種數列的求和。引起了諸子百家的興趣。之後,他把話題逐漸轉向了極限問題。開始,給大家提出了奇諾悖論,希望大家解答。當然,沒人能夠解釋。但是,整個學術界研究數學的興趣提高了。局面打開了,事情就好辦了。接下來講什麼是無理數,幾種求圓周率的方法比較,對數的作用,什麼是自然對數,導數的發展。幾何方面從最初的平行線開始,到三等分一個已知角,倍立方等講起。逐漸發展到三角函數。越來越多的人參加了討論,吳運希望出現少年天才,童子功能夠在數學上超越自己。因為,自己那點玩意,實在不怎麼樣。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9: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