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從頭再來(14)動能與勢能

作者:蘇誠忠  於 2021-5-15 06:3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原創文學|已有2評論

吳運先開口了,「所以,我們應該尋找一種與身體條件無關的武器,才能讓更多的人在武器面前,比較地平等。」
「這個,恐怕有點難吧?」墨翟說,「哪有那種便宜事?又要讓箭飛得快,又要不費力。」
吳運說,「當然有。咱們先分析一下,使用弩弓時發出的的力量來自哪裡?」
「當然是把力加到弓背的結果。」
墨翟曾經對於力有過描述,他說,「力,形之所以奮也。」用現代話說就是「一切形體的運動變化,起因都是力。」另外他對重力也有描述,「力,重之謂下,舉重奮也。」
吳運說,「說得更加明白一些,是當人把力量積蓄在彎曲的弓背上以後,整個弩弓就有了一種蓄勢待發的能力,在合適的時機,將這個力量釋放出來,對不對?」
如果對一個中學生講,直接說『勢能』就完,可是他面對的是一位對現代術語毫不了解的古人,而且也對動能與勢能之間的轉換沒有什麼概念,所以要繞圈子。
墨翟說,「對是對,不過您說話有點啰嗦。為什麼不直說呢?」
「怎麼才算是直說?」
「您就說,拉開弓以後,那個弓背就有了力量,就能把箭射出去了。」
「我想說的關鍵問題是那個蓄勢待發的狀態。這才是關鍵,少了這句話,我後面的話就失去了意義。」
「您還想說什麼?」
「我還想說,如果這個蓄勢待發的狀態,不用胳膊上的力氣去拉,也能得到,那是不是說,沒有力氣的人,也能使用這個武器嗎?這樣一來是不是人人平等了?」
「你又繞回來了,胳膊不用力,怎麼會讓弓彎曲?」
「注意,我說的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不是『弓彎曲』。」
「有什麼不同?」
「不同的是,一種需要用胳膊拉,另一種不用胳膊拉,而狀態是相同的。」
這可把墨翟說糊塗了,他自言自語地說,「不用拉,蓄勢待發。那是怎麼變出來的?」
吳運說,「這種東西叫做能量,能量有兩種,一種叫動能,另一種是勢能。飛行的物體上帶有的能量叫做動能,靜止物體上含有的能量叫做勢能。用胳膊去拉弓,實際上是把胳膊上能量,積聚在弓背、弓弦和弩機上。」
「你的意思是說,能動的物體上,都帶有動能,而他們不動以前,都有勢能。」
「這其實就是為了表達方便而已。除了動與不動,還有其他能量,比如,我們燒水時,把柴點著,發出了熱,這也是能量,叫熱能。」
「那麼吳先生想要說什麼?燒火也能讓箭飛出去?」
吳運笑了,他進屋拿出一小包火藥來說,「你看」,說完扔進一個火星,火藥突然爆炸。墨翟嚇了一跳。
這時,吳運家門前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人群中還時常爆發驚詫的聲音。
吳運說,「這叫火藥。它就能讓咱們燒火把箭飛出去。」
墨翟問,「那它的勢能是不是很大?」
吳運,「他的能量遠遠不如一片樹葉燃燒時的能量。只不過,它可以把很小的能量,突然釋放出來,感覺上它的能量很大。」,
「不可思議。」
吳運說,「一切事情都不神奇,但是,當換一個角度觀察后,就感覺神奇了。很多事情,之所以不被我們理解,是因為我們還沒能找到容易理解的那個角度。比如,把火藥看成是一種蓄勢待發的能量,而火星就是釋放這種能量的扳機,那麼,我們還需要用胳膊拉弓嗎?」
「噢,我明白了,這就是為什麼剛才先生說了那麼多繞脖子的話。目的就是改變思維的角度。」
「對,除了改變思考的角度,改變敘述的角度,也會達到類似的效果。如果你遇到的是一個誠實的人,他會引導你獲得正確的角度,但如果你遇到的是一個心懷叵測的人,他會誘騙你掉入陷阱。我們通常說這種人是騙子。」
接著,吳運找來一個竹筒,將火藥填入,然後塞上一塊石子,從竹筒壁上的小孔將火藥點燃,砰的一聲,石子飛出老遠。墨翟看了後點了點頭。他問,「吳先生怎麼知道這麼多東西?」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1-5-15 07:01
主要是考慮底線的平等問題(即,用什麼方法保障底線最有效,最合適),不是上線,但也與上線有關。
回復 蘇誠忠 2021-5-22 08:01
浮平: 主要是考慮底線的平等問題(即,用什麼方法保障底線最有效,最合適),不是上線,但也與上線有關。
謝謝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07:4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