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吳國以外,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燕國,燕國國君燕王噲是一位勵行節儉,反對奢侈,愛惜民力,提倡耕作勞動「苦身以憂民」的君主。有一次,蘇代為齊國出使燕國,燕王噲問道:「齊王如何?」蘇代回答說:「必定不能稱霸。」燕王噲說:「為什麼?」蘇代回答說:「因為不信任他的大臣。」蘇代的用意是激發燕王噲尊重燕國的子之。此後,燕王噲變得特別信任子之。子之因此以百金贈送蘇代。
另一位大臣鹿毛壽對燕王噲說:「不如將國家禪讓給國相子之。人們稱道唐堯賢明,就是因為他要將天下禪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於是,堯既得到了讓天下的美名而實際上沒有失去天下。現在大王將國家讓給子之,子之必然不敢接受,這樣,大王與唐堯就具有同樣的民望。」燕王噲於是將國家託付給子之。
後來,又有人說:「夏禹舉薦伯益,此後仍用夏啟(禹之子)的人做官吏。待到年老時,認為夏啟不能夠擔當天下重任,而將天下傳給伯益。不久夏啟與其同黨攻打伯益,奪回天下。天下人說夏禹名義上將天下傳給伯益,實際上過後便讓夏啟自行奪取天下。現在大王說將國家託付給子之,而官吏全是太子平的人,這就是名義上交付給子之,而實際上還是太子姬平當權。」燕王噲於是將俸祿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起來交給子之。子之南面而坐行使國王之權,燕王噲年老不理政事,國家大事都由子之來裁決。
第三個例子就是趙武靈王的禪讓了,我們以後會講到。這幾件事能夠說明,並不是人人都喜歡搞個人崇拜。的確有不少的國王,真心希望改變父子傳位的制度。他們是聰明人,明白這種制度對人民不利,對自家也不利。西方國家的歷史也使吳運看到:當年荷蘭與英國一步一步走向民主的步伐,都是貴族領導的。難道他們願意自我革命嗎?並非如此,而是,他們看到了,當自己的權力與貧民逐漸平等以後,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包括國家利益和自身利益。因此,他們走民主之路堅定不移。但在中國的東周時期,沒有一個國王,一位學者的智慧能夠看到這一點,更沒有人想到用人民投票選舉的方式產生領導人。雖然禪讓,但是,沒有百姓的參與。沒有百姓的參與就不會有正義可言。歐洲民主的最初思想來自馬丁路德要求宗教自由、平等。而東周時代的學者中,具有反抗精神的楊朱,墨翟,莊周以及農家,受到了儒家、法家勾結政治勢力的不斷打壓。這就給吳運在這裡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偶然因素值得商榷;一般的情況下,小時候,被人作賤過的人,最喜歡被崇拜。比如秦始皇,毛澤東,希特勒,斯大林。還有就是法國的太陽王路易十四,他小時候曾經被人扔到水池子裡面,所以後來也特別喜歡搞個人崇拜。這位維護封建統治的路易十四,最終被開明的英國人打垮也對英國的民主起到推動作用。相反,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更加嚴酷的封建制度,完全毀滅了中國走向民主的可能。孟子高度評價上述這種小時候被摧殘的人,說他們是孤臣孽子,喜歡思考問題。但總體來說,春秋時代的中國君主政治,遠不像宮斗戲中描寫的那樣沒有正義,只有爾虞我詐。之所以變成這樣殘酷的原因是儒家與法家的煽風點火。因為,只有宮廷鬥爭激烈,他們這些抱獨裁者大腿的人才有出路。可是哪來那麼多的動蕩?皇帝一天的消費也就是三餐一宿。就算標準高一點,能高到哪裡?所以只要他不想發動戰爭,不搞運動,國家就不會有大起打落。相反,如果每個大臣都要攀比權力,而為了攀比挑唆皇帝打仗,那就不得了。這就是中國人民悲慘命運的開始,根本的原因還是沒有百姓的參與,只有皇帝與大臣有資格議論國事。上面這三個故事還說明:沒有一個合法的制度,僅靠著親情來解決問題,那麼,只要在善良的人群中,出現一個貪戀權勢的人,立刻就能讓整個群體,以及整個環境變得殘忍無比。比如吳王闔閭,就是為了一己之私,將前輩的溫和政治變成殘暴統治。俄國的列寧,將原本的溫和政治,變成勢不兩立的階級鬥爭,他的繼任斯大林把這種殘暴行為推得更遠。還有就是袁世凱稱帝,將原本溫和的民國政治,變成了壓迫與反壓迫的鬥爭。以及毛的延安整風,將原本多少還有一點人性的黨,徹底滅絕了人性。三權分立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權力的相互制約,誰也不要用親情討好別人,誰也別想利用親情拉幫結派,任何人都有被選舉資格,你自己有主張,為甚麼不自己競選,卻祈求親情的庇佑?諸葛亮不需要劉備三顧茅廬,自己競選就能成為總統。
任何獨裁者,其實心中都沒有底,如果不是一群馬屁精的忽悠,他們本來不會膨脹的。獨裁者的信心來自對外擴張,而民選總統的信心來自選票;世界人民沒有一個希望打仗。所以,只要獨裁者存在,各國的紛爭就不會結束,除非他們一統江湖,或者一敗塗地。
有了國王次蟲的支持后,吳運開始思考進行君主立憲改造。首先是草擬憲法:中山國屬於全體中山人民。人民享有言論、出版、信仰、集會、結社、遷徙、罷工和遊行示威等權利。人是國家的主體,政府服務於人民,政府因人民而存在。公民不論社會地位、職業、性別、經濟狀況、種族、膚色、宗教或政治信仰,其人格、尊嚴都是平等的。
憲法雖然提出了,但目前,中山國還不能由國王一人說了算。所以次蟲要吳運三日後,與大臣們進行一番辯論,然後再做最後決定。這中山國的相國司馬憙說話很有分量。他是什麼背景?原來,中山王厝死後,司馬家的逐漸坐大,致使中山王厝的兒子,中山王舋想要消弱他家的權力,但到死都沒能辦成。這位司馬憙至今沒敢篡位的原因,還是被儒家的禮法所約束。他對孔丘非常佩服。認為孔丘軟硬適度,是當代不可多得的偉人。據說,有一次,司馬憙在中山君面前,就「非攻」的主張詰責墨家學派名叫師的人,(墨家反對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非攻』)司馬憙不同意墨家說法,他對師說;「先生您所主張的是『非攻』吧?」師說:「是的。」司馬憙說;「假如君王發兵攻打燕國,先生您會反對嗎?」師反問:「這就是說,相國您會贊成攻打燕國嘍?」司馬憙說:「當然。」師說;「假如趙國發兵攻打中山國,相國您也將贊成攻打中山國嗎?」司馬憙無言以對。由此可知,儒家認為,英明的君主應該懂得強國打弱國的道理;而墨家主張,誰也不該發動戰爭。這與現代的普世價值很接近。很多史學家認為,中山國沒有被列入戰國第八強的原因,就因為這位司馬憙是《史記》作者司馬遷的遠祖。他雖然是孔丘的粉絲,卻被儒家所不恥,因此,同為儒家的司馬遷故意不記錄這段歷史。如今這位中山王次蟲,也想像父親那樣,褫奪司馬家的權力。他是聽說了吳運在扶柳進行的反封建演講,有意請他出來對付司馬憙。這也是為什麼要吳運三日後與大臣們對話。
朝堂上,當吳運把自己的想法一說。開始的時候,以司馬憙為代表的幾位大臣表示反對,但是,經過仔細思考後,有些大臣還是有贊成的。因為,他們相信,如果按照一人一票的方法選舉議員和首相的話,他們的勝算很大。因為,他們可以讓封地上的人們投自己的票。這實際上是增加了手中的權力。不過,當吳運講到,以後還會有土改的時候,這些大臣猶豫起來。如果土地都變成資本,那麼,他們自己土地上的人民,還會和從前一樣的聽話嗎?宮廷鬥爭經驗分豐富的司馬憙,看到吳運的年齡,往大里說不過十四歲,因此,並不認為他有什麼野心。但是當吳運講完后,司馬憙又有些舉棋不定,萬一自己反對的事情要是成功了,那會有什麼後果?但他,又害怕變法不成功,會把自己牽連進去。為了慎重起見,他用平靜的語調問,「這位小兄弟,請問你知道中山國的江山是怎麼得來的嗎?」
吳「當然是先王打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