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柳鎮的街道相當熱鬧,街中間有好幾間飯館。吳運轉了一圈,走進一處大排檔,剛想坐下,立刻有人轟他,「小傢伙,走開,別影響我們生意。」
一句話說得吳運不愛聽了,「誰是傢伙?」
「你有錢沒有,沒錢吃飯,站在這裡想幹什麼?」
吳運心想,人變小了,就是這點不好,總被人看不起。他反問:「我是沒錢,可要是我能給你招來生意,幫你賺錢。你是不是會謝我?」
老闆笑了,「小傢伙,口氣不小,你才多點大就能招生意?好,咱們今天就試試,招不來客人,立馬走人。」
吳運一聽便坐到一張桌子旁邊高聲說道,「哪位客官願意聽我講故事?我現在開講啦,來晚了就聽不見了。」
路過的行人見這麼小的孩子講故事,感覺好奇,真有人停下來想看個究竟。吳運等了幾分鐘,清了清嗓子說,「從前,有一位國王,驕奢淫逸,他都佔全了。總覺得錢不夠花,用盡手段壓榨百姓。幹完了壞事,特別怕百姓造反。為了防止暴動,他想盡辦法去偷聽百姓的談話。只要看見有誰私下說點什麼,一定拉長耳朵弄清究竟。有一天早上,一覺醒來,他發現,自己的的耳朵被拉長了,變成一對驢耳朵。他趕緊叫來寺人,讓他把自己的驢耳朵埋在頭髮中,別讓人看出來。寺人用了很長時間把這件事情做好,可換來的卻是被國王砍了頭。因為國王不放心。怕他把這件事情說出去,最好的辦法,就是滅口。可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同樣的麻煩還是困擾著國王。他叫來第二個寺人,如法炮製,最後,殺了第二位寺人。就這樣,一天殺一個寺人。直到有一天,宮裡就剩下一個寺人。再殺就沒人給他梳頭了。怎麼辦?國王梳完頭,對寺人說,「聽著,這件事,你一定不許說出去,否則就讓你的腦袋搬家。」
可是,這麼奇怪的事情,不說出去,實在憋得難受,有一天,這寺人偷偷溜出宮。在山腳下的泥地上,挖了一個坑,對著坑大喊,「國王長了一對驢兒朵,國王長....」喊完之後,他感覺心裡舒服多了,就悄悄的回到宮裡。
不久,那片泥地的土被工匠挖去燒制陶器。正好寺人喊話的那塊土被製成了一個塤。每當有人吹起這隻塤的時候,它就發出,「國王長了一對驢耳朵,國王長....」吳運的故事講完了,人群中發出一陣笑聲,接著是一陣鼓掌。
吳運說,「大家覺得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
「這是挖苦厲王搜刮民財吧」
「對,他搜刮民財還不讓人說話,雇傭了好多神漢,給他當特務,到處探聽消息,告密。誰說話就懲罰誰。」
「是啊,這就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大家七嘴八舌的說了起來。
吳運等大家說完了,接著說,「這個故事還告訴大家一個規律;紙里包不住火。」
「什麼是紙?」
吳運這才意識到,這時,紙還沒被發明出來。趕緊改口。啊,就是說,做了壞事,是蒙不了人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你堵住這個信息渠道,它就用另外一種方法表達出來。
第二天,吳運又到大排檔講故事:「從前哪,有一位國君。他最大的嗜好就是豪華的衣服...」接著,他把《皇帝的新衣》用中國人聽得懂的語言講了一遍。聽到的人都感覺新奇。從來沒聽過這樣新奇的故事。到他講完之後,還發出了零落的掌聲。這大大的鼓起了吳運的勇氣。他問,「大夥兒說說,這個故事要告訴大家的是什麼呀?」
「就算是國王,脫光了也和咱們一樣。」
「對,國王和百姓的區別,就是一身衣服。還有嗎?」吳運說,
「國王比百姓更容易受到蒙蔽。因為他們愛面子。」
「說得好,百姓比國王更接地氣。所以,應該更有發言權。還有嗎?」
接下來的爭論就越來越熱鬧,這一天,竟然有人給吳運打賞刀幣。
回到家,他把錢交給了發婆,發婆問,「你這是哪兒弄來的錢,別是...」
「發婆放心,我這麼小的年紀,想幹壞事也沒有那個力氣。這是我說書掙來的錢。」
「什麼是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