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進步主義的封閉性與終身教授

作者:蘇誠忠  於 2020-12-5 15:2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進步主義揚言不需要學習數學、物理等科學知識,就能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但奇怪的是,無論哪個國家進行這種實驗,無一例外的都是失敗。下面談談個人看法。

我曾經研究過很長時間的語言學。發現它依然停留在前科學時代。就好像牛頓以前的力學一樣;大師雖然不少,可是誰也不能把力的變化,用數學方法表達出來。因此,我發明了一套語言的數學表達方法。可是,多次投稿都沒有成功。而網上辯論,遇到的所有學者都認同我的觀點。我的語言學數學表達非常簡單,用一句話說,就是發音種類多的語言,比發音種類少的語言,在表達、思維、記憶等方面都有優勢。用數學來解釋就是,二進位沒有三進位速度快,三進位沒有十進位速度快,十進位沒有十六進位速度快。從語言上看,古代腓尼基語言,只有22種聲音,它的字母只有22個與某母音結合的輔音(純輔音發不出來),而英語有約20個輔音和20個母音,因此,英語大約有20*20=400種聲音,在表達、思維、記憶等方面都比腓尼基語言有優勢。漢語普通話不但有20多個輔音(聲母),30多個母音(韻母)還有四聲。這就讓普通話的聲音種類達到兩千五百多種。詳見: International Intelligent Language (IIL)但無論中國還是歐美,雖然各個高校都有語言學系但是,沒有一家願意考慮這篇論文。因為,它與汗牛充棟的語言學文獻格格不入。歷史上從來沒人這樣思考過。所以不能發表。

後來在程曉農的節目中也看到類似情況;像他這樣經歷過中共、蘇共社會主義的人,卻不被美國研究社會主義的學界重視。另外,從一些蛛絲馬跡的信息中,還能發現不少人都有類似的經歷,只不過,這種人往往自命清高,不願意把話說出來。這使我感覺自己並不孤單和委屈。我比不上程博士。他好歹去拼過,闖過。直到今天還堅守自己的信念;相信他的言論能在下一個時代產生巨大的影響。而我從開始就不去慪那個氣。遇到機會好就說一說,沒機會,就爛到肚子里。

從這裡我明白了,為什麼進步主義教育必然失敗?因為他們打著思想自由的旗號,龜縮在思想懶惰的被窩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從古至今,學界最大的問題就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為了減緩這個問題,美國設計出一種終身教授制。它的最原始目的是保證學術自由的權利:終身教授制保護教授有權持反主流觀念,公開對抗任何權威或者從事不合時宜課題的研究。這種學術終身制與西方國家獨立司法系統里的法官終身制類似,使得(最高法院)法官不必顧慮來自法外的壓力影響。 沒有這種保障,整個學術界會因為沒有討好權勢而承受壓力或遭受迫害。終身教授制給學者以學識自主權,鼓勵學術原創,即在研究探索中他們可以發表自認為最合理的答案或結論。但是,經過多年的運轉,人們發現,真正的問題在於這些人沒有自己的觀點,而非他們是否有權發表逆流觀點;因為沒有一點競爭機制。前面說過,英女皇懟那群頂級的經濟學家,整日里天花亂墜,卻沒有一人預測出08年金融風暴。而在政治正確橫行的今天,沒有一個終身教授敢站出來說不。這就是說,至少在社會科學領域,這群人無所作為,甚至為虎作倀,為那些走向下流的思想喝彩。當局者迷,在社會科學領域,我們看到,只有圈外人,才有可能揭穿一件件皇帝的新衣。就好比英女皇道出經濟學家的本來面貌;川普新政認清華盛頓政治的泥淖一樣。相反,任何教職都無法保證一個人的道德與創新能力。韓非子《五蠹》中,第一個揭露的就是學者的腐敗。中國從秦始皇開始就與學術腐敗作鬥爭,不是過分,就是不及,所有的嘗試都失敗了。西方國家的言論自由,曾經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如今的聖人制度正在摧毀它。互聯網時代,由於媒體需要速度,對於各種事件沒有時間認真分析,因此,媒體的思想來自學術單位。一旦學術單位爛透了,你能指望媒體好到哪裡?所以,當下需要的是,設立一個絕對自由的空間,讓退休人員發表自己的見解。試想,一個一輩子受壓的見解,到了晚年,日漸成熟,而且即不為名,也不為利,只為對得起自己,自然比名利場中人所說的話客觀。

進步主義揚言,減少正統教育能使學生的潛力得到開發。那是痴人說夢,真正的問題是他們自己總想控制學術的人事與發言權,除三害中,最難的是除掉自己那顆害人之心。當今的終身教授制度卻變著花樣弄出一種學術裁判,為自由發言設置了更高的門檻。其實,他們無論經過多麼嚴格的審核,都無法完全掌握人類社會浩如瀚海的文化,何況他們本來就只注重積累知識而懶于思考。絕大多數終身教授為了這個職位,耗盡了最好的年華,當得到它的時候,已經筋疲力盡,興趣索然。到了所之既倦,情隨事遷的時候。無奈之下,往往把一些古已有之,原始動物心底那些骯髒、齷齪有害於群體的東西,用現代語言包裝一下,外加自己的身份來捆綁銷售。甚至顛倒黑白,把狡辯與懦弱當做聖明。終身教授需要經過各種考試,但所謂學術,無非就是把別人通過感官形成的文字記住,這已經是間接信息了。如果別人的文字,也是閱讀後的心得,那就是間接又間接的東西。所以,一個社會要想健康發展,最基本的條件是,不能讓學術凌駕於人民的感受之上。學術只能探討和記述人民的感受。開發新思想的目的是挖掘那些常人沒有想到的東西。一般出現在經歷非凡的人身上,而不是書齋里。因此,學術創新不能像法院判決那樣裁定,法院是有明文規定的條例決定某個案件,而學術研究正好相反,是要打破各種思想的禁錮,卻又不能與罪惡同流合污。更何況,當今,即使是法院也出現了各種腐敗。那麼,比它更加撲朔迷離的學術界怎麼能夠一塵不染?因此,我們看到的是,自從有了終身教授這種學術聖人以後,世界的文化萬馬齊喑。一個人的學術成就不能證明他說的下一句話就是真理。只有言論自由和更多人的參與,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17:1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