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文獻(包括高中課本)都記載著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的四句,「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意思是:領悟到以往不接受勸諫,知道未來還有機會追悔。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感覺今天做的對而過去錯了。」但我認為,把第三句改成,「識迷途其未遠」似乎更加貼切。不但我這麼想,很多人在引用時,都使用「識」而非「實」,這說明,如果記憶的是意思,而不是文字的話,只有用「識」才說得通。比較每句中的第一個字悟、知、識、覺就會發現,使用「實」,在意思上是有問題的。從語法上看,悟、知、識、覺是四個動詞,而「實」是形容詞,也不配套。
我們知道,目前存留下來的許多古文,其實,都與原文有出入。比如,《滕王閣序》就有多處是『兩可』的文字。因為誰也沒見過原文,大家都是根據各種傳抄獲得的資料。而傳抄的過程中千奇百怪的錯誤,讓人產生各種聯想。這就出現了兩可的文字,比如,《滕王閣序》的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有些文獻中就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豫章,南昌,洪州指的是同一個地方,只不過時代不同,使用的名稱也不同。豫章郡出現在公元前202年,(當時南昌是它的一個縣),公元589年,廢豫章郡改為洪州, (公元606) 又改為豫章縣。這些更改都是在王勃出生以前發生的。王勃(650年-676年)。從上面的內容看,南昌從來就沒有成為一個郡,因此,有人認為應該是「豫章故郡,」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蘇軾的字帖中卻是「南昌故郡」。這就證明北宋人見到的《滕王閣序》就是這麼寫的。宋(960—1127)距離王勃生活的年代不到三百年,應該比較接近原文。如果原文也是這麼寫的,那說明王勃記錯了;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記住這麼多歷史、地理、典故難免有錯。要強調的是即使是錯的,也要真實地把原文記錄下來,不能隨便更改,因為,沒有忠實的記錄,後世的一切研究都是笑話。
這就讓我聯想到,是否對於《歸去來辭》也有弄錯的地方?我到網上查了一下,蘇軾、趙孟頫、文徵明以及好幾位大師的墨寶中都是「實迷途其未遠。」 這使我感覺困惑。到底是陶淵明寫錯了,還是這幾位大師寫錯了,或者根本就是我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