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小康VS大同

作者:蘇誠忠  於 2018-12-8 17:2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我過去總以為世界各地都有江湖。看了趙濤、廖凡主演的《江湖兒女》后,發現,只有中國有江湖,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江湖已經越來越少。原因是中共追求的目標是小康社會,而普世價值觀要求人類追求的是大同社會;江湖實際是小康社會。

禮運分析了兩種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儒家心中的理想社會是民主社會,選舉制。只有人民選舉產生的政府,才有真正的。反之,在獨裁統治的小康社會裡,只有私,它所推崇的忠孝仁義禮智信都是為了某個個人或者集團服務,不是出以公心。其次,大同社會既然出以公心,就一定有醫保,養老。通過稅收形成的福利制度,使得人們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按照馬斯洛的觀點,人類五個需求層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對比可知,小康社會的需求只有前四個,而大同社會要求后四個。在古代,文明程度不夠,高層次需要無法帶來足夠的物質。追求自我實現的人只能去當隱士。社會也只能停留在封建的小康水平。直到人類把高層次的自我實現變成高級的生產力以後,才形成現代的大同(民主)社會。同時也只有滿足人類需求的前四個條件,才能不斷創新;由此出現了博愛,沒有博愛,就無法滿足大多數人的一般需要,又回到相互猜忌的小康時代。博愛,就必須『不獨親其親,。在創新社會裡,不會有聖人。由此出現了平等的概念。平等使得人們能夠相互尊重,而平等地追求自我實現,就有了,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民主國家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追求的目標正是大同社會,而中共追求的目標卻是小康。如果真能夠做到小康,那也不至於這樣糟。目前這個政權混淆了大同與小康的區別;佔盡兩種制度的便宜,躲避雙方的責任。比如,它仿照民主(大同)社會的樣子,高稅收。可是,在發放福利的時候,它不負責醫療、教育和養老,卻按照小康的要求,讓百姓 各親其親』(自己管自己)。在盜竊別國知識產權時提出:創新和知識產權應該服務於全人類的進步與福祉, 而在對待本國人權上卻強調,『主權必須大於人權。』說白了,就是:你們的財產要與我共有,我的權利屬於我自己。在『定於一尊』上面按照小康社會的『聖人』治國辦,可是,在知識創新上,卻要求人們按照『大同』社會那樣無私奉獻。

小康思想使中國人認為,成功就是自己能照顧一群兄弟,受人吹捧並能遺留給子孫。這就是,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貴族傳承製度)。電影《江湖兒女》說的就是這個問題。斌哥一旦失去了老大的地位,就沒臉見人,面子比真實的感情更重要。小康社會是人治,以禮代法,只有當權力與正義在一個人手中時,問題才有完滿的解決。才有青天大老爺、大書記。可除了在文藝作品外,絕大多數情況下,兩者不在一個人手裡。因此,最具一般性的解決方法,就是造反。當政府不作為時,人們只能用破壞來逼迫政府表態;發展下去就是改朝換代。三國演義與水滸在這方面給中國人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如果中國社會不能深刻認識到這兩部小說。那麼,即使中共倒台也無濟於事。台灣當初剛剛實行民主時,就有類似情況,大哥一招呼,兄弟們就投某人的票。美國人過去不理解什麼是小康,以為大同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因此長期受騙,如今明白了,才有了川普不斷地強調,各國都應該為自己著想。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6 14: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