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發明創造的土壤

作者:蘇誠忠  於 2017-8-19 17:3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韓愈的《馬說》這樣寫道: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文章說得痛快淋漓。但很遺憾,韓愈一生沒有發現一匹千里馬。反倒是後世的歐陽修發現了不少人才。唐宋八大家中,有四家是歐陽修發現的。為什麼歐陽修做得到,韓愈做不到?因為歐陽修把學術與政治分開。學問再好,和當官沒關係。漢代獨尊儒術以後,學而優則仕成了學習的目的;從體制上打擊創新。直到漢滅亡,才出現了學而優不仕的學者。比如陶淵明、孔稚珪、葛洪、劉徽、祖沖之、裴秀以及魏晉竹林七賢等等。 目前中國這套院士制度,來自建國初期統戰的需要。如今物換星移,它已成為科技創新的絆腳石;一個純粹的官僚機構,卻掛著學術的名稱。中國本來就是一個人情社會,一切都根據領導的心情和認識水平決定。但是,一個人的能力必定有限。有了權力就愛聽順耳的話,那一定犯錯。大躍進就是例證,毛以為,精神變物質,就這麼簡單。而黨封的頂級學者錢學森為了回報黨的恩情,就附和畝產過萬,毫無問題。倆人都沒把科學當回事。毛不想聽人口學說,就讓馬寅初閉嘴。既然有了偉大光榮正確的聖人,那麼要知識分子是幹什麼的? 改革開放以後,民國時代的知識分子大都退休。一批聽黨話的知識分子走上舞台。可問題在於怎樣才是聽黨的話呢?黨的路線天天變,黨委書記經常換。緊跟劉少奇的成了走資派。忠於林彪的,淪為反黨分子。追隨中央文革的等同四人幫爪牙。傍上華國鋒的化作凡是派。幾經折騰,所有的人都學會了逢場作戲,別為真理而鬥爭。這些人既然在學術上無法出頭,那就在待遇、特權和享樂上找感覺。表現出來的就是政府撥款變成了豪華的建築,富麗的辦公室,高檔轎車和特供的進口藥品。寒門子弟,卻難以維持學業。屢屢爆出來的潛規則,僅能說明冰山的一角。 古人和西方人都懂得,養知識分子是為了給領導提意見的。唯獨共產黨認為,養知識分子是為了讓他們聽話,幫助黨搞統戰的。其實這就是一個心胸的問題。中國院士的生活待遇遠高於其他國家的院士。高出的這部分正好和成果成反比。這能說明什麼呢?在生活沒有保障的年代,以富養廉還有意義。當人們無不需為生活擔憂的時候,學者需要的是發揮特長的機會,過高的物質待遇就是策之不以其道1990年,著名的華裔心臟病專家張任謙為澳洲首富克里·帕克做了一例心臟搭橋手術。這種手術在當時領先世界十年。帕克送給張醫生三百萬澳元作為酬謝(那個時候,在悉尼買一處帶有一千平米院子的兩層小樓也就二十萬。)被張醫生婉拒;如果要了,那麼,以後再有窮人來治病,還能像過去那樣信任他嗎?最後,帕克將這筆錢為新南威爾士州每台救護車安裝了電擊心臟去顫器。拿破崙失敗的原因之一,是由於他給將軍們過多的財富,致使他們不願意再去拚命了。高校也一樣,學者應該有平等的交流。但校方希望拉開檔次,便於管理,卻又沒能力負責,於是,不斷加強審查。這就打擊了創造力。因為,任何可操作的標準都是限制創新的標準。所以,韓愈認為,技術層面的競爭,是給天才穿小鞋。那麼該如何分辨人才呢?只有靠自覺。如果生活待遇上面的差距不大,有自知之明的人,會讓出位置來,留給有興趣的人來干。一位留美的博士,從小立志攻克癌症,出國后,發現自己沒那個奇思,於是改行做生意,幹得風生水起。試想,多年後,他成為億萬富翁。他的一位同學,解決了某種類型的癌症。另一位同學考上了終身教授。三個人之中誰沒有虛度此生呢?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8:0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