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天得一以清

作者:蘇誠忠  於 2016-11-26 16:3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3評論

道德經第39章一連說了六個『得一』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兩千多年來,無數的學者評註過:基本認為這個『一』代表的是『道』。本人不敢苟同。一就是一,如果它代表『道』那麼,老聃就該說,天得道以清,地得道以寧』。此外,如果『一』是『道』的話,怎麼解釋『道生一』?難道是道生道不成?

在已有的評註中,我能夠比較認同的是道之子。因為這個答案能夠同時解釋道生一,一生二。但是,它沒有說明,為什麼得到道之子就能夠讓天變清?http://club.ntu.edu.tw/~davidhsu/New-Lao-Chuang-Lecture/LAO/lao-paper16.htm

為了說明這個是什麼,我們先分析一下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綜合考慮后,可概括為:『道』是一個極大的,包羅萬象的理論,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個理論是按照自然規律來運轉的;類似今天所說的科學體系。此外,用一個字很難說清楚,必須用很多字來間接表達。考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后,可以知道; 就是的萬分之一。由繁衍出來的辭彙是不斷增加的。隨著新字的產生,我們認識的便不斷的清晰起來。最後,對的不斷認識、新字的產生與科學的發明和創造實際上是一回事。(ELLP4536)基樂菲蘭S.C.G.Gilfillan認為:科技術語的發展是一個將細節展開和衍生的過程,因此,任何一個明確的發明實際上都不存在。它們僅僅是將舊有的東西表述得更完善而已。所以,所謂的『發明』僅僅是表述的創新而已,並不是那件實物的真實表現。我們可以為這段話舉一個例子;考察電冰箱從無到有的過程。當人們希望用冷凍方法儲存食品的時候,人們開始用電動機,壓縮機,散熱片,隔熱層以及氟利昂組合在一起。這些組合是為了完成我們的一個創意,就是為食品提供一個冷凍的空間。再比如,當初『商店』,的『店』字與網路結合,出現了網店,如今,同樣的商店變成了『實體店』。只是名字變了,東西並沒變。也就是說,代表『萬物之母』的『名』是從簡到繁,從一到無窮,逐漸發展起來的。 老聃的道,是他自己都說不清楚的道,是需要所有人參與解釋的道。於是,他用天、地、神,谷、萬物、王侯六個方面作為解釋的具體代表。 下面解釋,為什麼得一天就清了?所謂是釐清了人與人之間的品級,否則人們便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如果不用權利,財富、出身、來劃分等級,那麼,怎樣表達人與人的差異?最自然的辦法就是指有心得,有思想的人。說的更確切的就是從包羅萬象的中得到萬分之一的人。有了這萬分之一的新思想,人與人的差距就能分清楚,天地人鬼的秩序就能確立下來。說得更確切一些,的過程,比更重要。全得是不可能的,所謂少則得,多則惑 但學校告訴你,在那裡,你得到的比『一』多的多。如果人人追求的的東西是一樣的多,那麼,只能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最後,誰也得不到。只有懂得它太大了,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大家都追逐同一個道卻不會互相傷害,因為人人看到的道不一樣,橫看成嶺側成峰。而只要把這個最高端的追求解決了,那麼,整個社會就會反映出一種新氣象。是氣也,寓於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辨。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有了這樣的,還愁天不清嗎?在社會的進步過程中,每一次新的突破都增加了全人類認識未知世界,認識的信心。最可怕的是,有一天,人人都以為自己學到了,世界變成扁平的,所有的人都沒有了追求,那就要出大事;因為,人類過剩的精力失去消耗的渠道。人人都想努力,人人都不知道方向,天還能清嗎?為此,必須有人得一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11-26 19:19
部分同意您的看法。
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寧,就是指天和地因為能得道之一分,或者說行道之一分一毫,就呈現出天地深遠寥廓,寂寞寧靜,井然有序而不顛倒混濛的景象,永壽長存。
但不同意先生的另一層意思。您認為天下只有一和少數人得道之一人間就分序而定,人人得道就會像擠獨木橋,或者個人得不同的「一」才會避免混亂扁平,人人也只會得不同的道一。
此大謬也!
道只能是同,而不是多、別,道怎麼能分成若干不同的份?
萬物皆生於道,本身即是道影,只是順而遠道,逆歸而返於道,此路生生命命皆同,是形而上的,哪有異同,擁擠之象?豈能把它描畫成一萬條路,人多了就擠了的物理狀態?
您說「因有萬分之一的新思想,人與人的差別就能分清楚,天地人鬼的秩序就能確定下來了」,這是本末倒置!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 因為對道的行持(就是道行),即理解和行動力的不同,包含著主觀去求道,和天然的無意識的合道程度,就確立了人與人的差別,和天地鬼神的秩序。就像走路的意願和體力的差別,就分別出了層次順序。
絕不能把形而上的道,物理結構化!能把道量化的思路,不是解道的正路。
回復 十路 2016-11-27 11:39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的主要意思就是各有各的規律。 有統治者就有被統治者,各守其道,則天下太平。
回復 蘇誠忠 2016-12-3 16:25
十路: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的主要意思就是各有各的規律。 有統治者就有被統治者,各守其道,則天下太平。
好像老聃不怎麼喜歡統治者。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6: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