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過,聲音種類越多的語言,其記憶儲存越大,思維速度越快。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電腦語言;如果誰使用這種語言,誰的記性和思維就最差。我曾經用它解釋過很多現象。比如,西方學術界一直爭論的一個問題;古希臘的人為什麼有那麼高的創造力?我的解釋就是,古希臘語言來自菲尼基的字母,菲尼基人只承認22個輔音,因此,他們只有22種聲音用來表達。而這組字母到了古希臘人那裡,他們增加了幾個母音,這就等於將22種聲音增加了幾倍。於是乎,古希臘人的記憶儲存與思維速度大大的提高了。這個解釋也適用於日本。我們知道,日語來自漢語。但是,他們在引進時,忘記引進聲調。如今,普通話有四聲,而缺乏聲調的日語則在聲音種類上面大大縮水,總共不到一百個聲音,而普通話有一千三百種聲音。因此,很多在普通話中發一個聲音的字,到了日語中就成了兩個音,甚至三個音,比如『廣島』 在漢語是兩個聲音guangdao但到了日語中就成了四個聲音
[ひろしま] Hiroshima, 『長崎』 Nagasaki也是這麼回事。再比如『脂』這個字在日語里是三個聲音 [あぶら] abura,而『革』這個字則是四個聲音
[せいむがわ] seimugawa, 『私』 [わたくし] watakushi也是四個聲音。假如每個漢字在普通話中都消耗一個聲音,而在日語中都消耗兩個聲音,那不就等於說,中國人一輩子說話、思考和記憶所使用的漢字總數,將是日本人的兩倍?或者說,中國人活了一輩子所享受到的信息總量,是日本人的兩倍。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大思想家的原因。
但是,近年來,人們發現,日本在高科技領域中開始超過美國,直逼歐洲,難道語言學的理論對日本人不起作用嗎?我的解釋還是從效率上看問題,日本人由於天生的語言能力差,加上被軍事佔領使得他們對美國反感,這就造成日本人普遍英語水平不高。據統計,亞洲30個國家的評比中,日本排名倒數第5。這就是日本因禍得福的原因。日本不像中國那樣,要求人人學好英語,而是大量投資翻譯工作,日本翻譯新論文和專利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換句話說,學習英語在中國是每個個體來完成的任務,但日本,當翻譯接近同步的時候,每個個體就在節省大量時間的同時,得到了更多的信息。語言就是符號,隨著人類文明信息量的增加,沒有人能夠通曉兩國文字。很多人一輩子連一國語言都沒學好,你非要逼迫他學兩國語言,那麼,他非變成不會思考,只會記單詞的機器不可。人一生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符號以及符號的組合是無窮的。日本人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採用了非常明智的做法;他們一生享受到的信息本該少於中國人,但是,當翻譯成為一種無償服務后,他們一生享受到的信息反而大大超過中國人。此外,日本自己的新技術卻沒人翻譯成英語,這就是日本能夠超美趕歐的竅門。
同樣的文字被所有的人,蜻蜓點水似的一遍一遍翻譯,永遠只能是粗製濫造,而且人人感覺困難。翻譯實際上是 『再創造』的過程。如果認真對待這種創造,時間一長,就會出現一種新的文化,一種建立在兩種語言文化背景之上的文化。所謂的專家,其實是在一個很窄的領域中進行思考,進行再創造的人,範圍窄就感覺容易,熟能生巧。按照老聃的話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電影《大腕》中,李成儒有一句經典台詞:不求最好,但求最貴。總想子女變成全才的中國人則:不求最好,但求最難。而教育者則不反對這種做法,因為事情越難,越容易劃分成績;哪怕這些人過關后,什麼都不做。不會安排一生的時間是最大的浪費。愛因斯坦如果活在中國,可能無法參加高考;他的英語水平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