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人類語音中的『維』

作者:蘇誠忠  於 2016-7-23 16:1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語音

人類的發音是從貧乏到豐富逐漸發展起來的。ELLP4225 上說,「人類漫長的聽覺進化史可以追溯到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個問題非常容易理解。因為,漢語的發音與字形脫鉤的,誰也不會妨礙誰。可是,拼音文字就不同了。拼音文字的優點就是由幾個『標準』發音來組合成成千上萬的聲音。在古希臘時代,學者們絞盡腦汁尋找『標準』的發音,認為只有找到最最準確的基本標準發音,才能在形成各種組合的時候,清晰無誤。到了十九世紀的時候,出現了新語法主義,Neogrammarian認為,一切語言中的聲音都是根據某種規律向著某個方向變化的。如果是這樣,那麼就等於說聲音種類的數量會越來越少。因此,出現了很大的爭論。 (ELLP4059) August Schleicher (1821-68; see Schleicher, August) had taught emphatically that language history consist of two distinctly separate periods: 1. History of language formation; prehistorical period; 2. History of language decay; historical period』 August Schleicher高調地將語言學歷史分為兩個不同的時期。1、語言形成的歷史;史前時期;2、語言的衰敗階段;文明史時期。與他同時代的Scherer 則堅決反對這種觀點,認為根本不存在這樣兩個時期,而自己研究的是不斷發展的語言。 從此可以看出,第一派認為,在沒有文字的史前時代,人類發音可以自由發展,因此是語言的發展階段,是一部語言的形成歷史。新語法主義認為,任何一個單個聲音的出現,不會是集體行為,而是某個人,某一天發出一個怪聲,後來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而當文字(字母)形成以後,追求完美髮音的書寫符號限制了人類發音的自由發展,因此,語言開始退化,這就是所謂的第二個時期。而Scherer的反駁也沒有任何有力的依據。西方語言學雖然看到字母限制了聲音的發展,同時,也感覺到,聲音不發展使得表達效率降低,但是,依然無法看清楚語言發展的發展與社會進步之間的聯繫。ELLP4053表達了這種彷徨的心理「沒有人提出語音變化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只有Lindblom受到進化論的影響提出,有一種普遍存在的動力在改變著發音;LindblomMaddieson找到幾個證明,比如語言喜歡採用簡單音而非複雜音。 」其實,他感覺到的動力,就是語言的效率。於此相反,漢語由於沒有採用拼音化改造,五千年的發展綿延不斷。因此,漢語聲音種類是不斷發展的,目的明確,不但增加了母音(韻母)的使用數量,還發展了對聲調的應用。商周時期的漢語只有長、短兩種聲調。後來,逐步變成了五聲,甚至有些地區出現了六聲、七聲等。直到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大軍佔領了中國,由於蒙古人當時使用的是沒有聲調的語言,一時無法區分那麼多的聲調,因此,普通話最終以四聲確定下來。換句話說,普通話的四聲是無論拼音文字還是象形文字使用者都能夠準確區分的聲調。而中國南方地區,雖然有些語言中的聲調比普通話多,但是,就連當地很多人中都無法準確的分辨出這些聲調來,更何況其他地區的人群?除此以外,南方各省的發音中缺少了zhchshxr等也說明沒有與其他語種碰撞過的語言,其發音含有一定的缺陷。還有就是,各種音素的重複使用率也是選擇通用語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什麼是重複使用率?在我們的語言中,各種基本元素都可以不斷的被利用(表達不同的意思)。正是由於各種元素的不斷被使用才使得語言有了簡化的可能。比如說,各種語言中輔音(聲母)與母音結合形成各種輔-元節CV syllable。它們的形成可以用數學的乘法進行計算。也就是說,從理論上講,某種語言中的n個輔音和m個母音相乘,積就是該語言承認的發音個數。但是,在實際利用上面,並不是按照計算結果來完成的。比如,普通話中有21個聲母(輔音)、35個韻母(母音)、4聲。聯乘的結果應該是21x35x4=2940種不同的聲音,即使去掉相重的聲音(如xongxiong)也該有2500種不同的聲音。但是,實際利用的聲音只有1200種,不到50%再看英語,由於還沒有人將英語用國際音標的聲音進行過統計。另一方面,原則上,英語26個字母都能發音,所以我們只要查看一下26個字母組合的情況就可見英語發音的使用率的一斑:目前,英語單詞的數量已經突破一百萬。而這一百萬單詞都是由26個字母組成。用26個字母組詞,每個單詞平均需要多少個字母呢?26×26=67626×26×26=17,57626×26×26×26=456,97626×26×26×26×26=11,881,376這就是說,每個單詞只需要四個字母就能組成四十五萬個單詞所需要的符號,五個字母就能組成一千一百萬個符號。但是,實際上有很多的概率沒有被利用。從:http://www.trussel.com/scrabble/2words.htm上看到,由兩個字母組成的單詞僅有105個,105/26×26=105/676=0.15532, 利用率僅僅 15% http://www.wordfind.com/3-letter-words/由三個字母組成的單詞1015個, 1015/26×26×26=1015/17,576=0.05775, 利用率僅 5.7% http://www.wordfind.com/4-letter-words/由四個字母組成的單詞4030個,4030/26×26×26×26=4030/456,976=0.00881884, 利用率僅 0.8% 利用率低,就等於每個單詞使用的字母多於計算值,利用率越低,每個單詞使用字母的數量就越多。中國南方各省的語言中,如果按照數學計算的話,其聲音種類要比普通話多,但是,實際的使用率卻與普通話的1200種相差無幾,這就是說,南方各種語言的聲音使用率低於普通話。由此證明,普通話比南方語言容易學習(可以反覆利用的基本元素多就等於需要學習的內容少。最佳的人類語言應該是不學而知的語言,由於這個目標無法實現,於是,我們轉而求其次,尋找一種少學多知的語言作為通用語言)。為了表達清楚以及與數學相結合,人類的發音種類有必要和解析幾何的坐標相聯繫。輔音的個數用x軸表示、母音的個數由y軸表示、聲調的個數由z軸表示。菲尼基人發明的輔音字母只有22個,因此,他們的語言中,只承認22個聲音。也就是說,x軸上有22個數值。Y軸上的數值是1(因為任何聲音都必須有母音的伴隨)。而z軸上的數值也是1(任何聲音中必須有聲調)。關於聲調的研究,在西方語言學中是與重音聯繫在一起的,為了這個探討,加之西方國家不熟悉這方面的內容,他們真是煞費苦心。但他們似乎一直沒有發現,或者他們不願意承認,重音也是『聲』的一種。P3417「每種語言在發明和形成聲音時都要考慮說與聽兩者在器官上的關係。還要考慮表達的準確性。將重音與聲混為一談就使很多現象無法解釋。」ELLP3158:「19341937年之間,J.R.Firth發表了最初的幾篇文章來描寫這種語音學,有人稱它為『韻律分析』prosodic analysis」他利用輔音C和母音V最先發明了『互融音節』syntagmatic syllabic structure和『一個發音種類』one articulation type這兩個術語。」這就是所謂的非線性音位學。它與國際音標中將輔音與母音排列在一起的做法截然不同。此後,非線性音位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ELLP2824:「非線性音位學是代表二十世紀末一種音位學的潮流,從形式到理論的術語。它的方法是將語音看做是包含許多同時出現的性能或特徵,這些性能或特徵是分別排列在不同層面,或者信息通道上的。『非線性』這個術語代表在不同層面上的各種特徵之間的相互關係並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一個個地表現出來。它們可能是互相交融,混合地出現,某一層面上的一個單體可能與其他層面(這裡所說的層面就是本文中所說的『維』,只不過『層面』這個詞不容易與數學結合而已)上的單體同時表現出來。非線性音位學強調用詳述表達系統能力的方法提供對於音位學中周期出現的某些特性的簡潔,非任意性的解釋。 --非線性音位學可以被看做是對於長久以來,西方學術對於音位學看法的反叛。這種傳統看法認為音素是按照時間軸從口中一個一個地被發出來。這種看法從古菲尼基和希臘時代就已經開始了。直到後來,Saussure把它具體化成為線性信號的原則。--這種傳統看法的後果是沒有考慮到在拼音文字中沒有表現出來的一些極端現象,比如『聲』,重音,韻律和其他的『超節片』suprasegmental等與拼音文字不相適用的現象。」為了說明聲調、與輔音、母音的相對位置,西方語言學家甚至使用樂器的合聲來解釋這一現象。上面說過,商周時期,漢語裡面只有長、短兩聲,有點類似於現代的日語。而英語的聲調則是在最近幾百年剛剛出現。大約是14世紀到15世紀左右,英語開始出現了一次所謂的母音大挪移Great Vowel Shift經過這次變化后,英語才有了今天的長、短母音。長短母音的出現就表明向著聲調發展的開始。P2607 在討論人們稱之為Great Vowel Shift 的時候,舉例說明這個變化使得某些音節可以被省略。它的目的無非是希望縮短髮音時間而已。該文沒有給出具體縮短的公式,並認為這個縮短不重要。但是我根據前面提到的,英語與AB語言對比的公式認為,長短母音的出現,縮短了整體的表達時間。該文沒有說出變化的動力以及經過。我給出的動力是這樣的,開始,人們希望用ma這樣一個聲音表達兩個不同的意思。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就是將一個聲音拉長,另一個保持原狀。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以後,人們發現,即使不拉長,兩個聲音也能區分(區別就是聲調)。也就是說,通過實踐,人們發現了聲調的作用。直到今天,英語中的長短母音已經完全失去長、短的特徵,取而代之的是聲調的變化。短母音類似於漢語的一聲,而長母音類似漢語的四聲。輔音、母音和聲調是人類發音的三個不同的階段。人類的發音是從少到多,從貧乏到豐富發展起來的。在古菲尼基人以前的時代,輔音是一個一個發展起來的,當發展到22個以後便基本上到達極限。於是,由古希臘人繼續發展母音。它與輔音的不同在於,聲音不是一個一個的增加,而是一倍一倍的增加。比如,在菲尼基人那裡,bedeme是三個不同的聲音。但是,與母音aiaio結合以後,就出現了十五種不同的聲音。菲尼基人的22個輔音字母如果與五個母音結合就會出現110種不同的聲音。根據公式,這種新的語言能夠幫助人們記憶更多的事物(辭彙)而且大大的加快了思維的速度。

聲調的作用則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更進一步地加大了記憶能力以及思維速度。舉例來說,拼音文字中的ma在承認聲調的語言中則變成四個mā、má、mǎ、mà。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1: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