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國際音標的謬誤

作者:蘇誠忠  於 2016-7-16 18:0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評論

我們這裡提到的『語言學百科全書』是The Encyclopa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簡稱ELL)該書的主編R.E.Asher在內容介紹中這樣寫到:「在各個學科出版百科全書似乎是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中,各學術及科技出版機構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的學科中,語言學也佔有一席之地。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已經有幾部從一卷到四卷的類似著作出現。這說明了語言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一系列交叉學科研究上的地位。在撰寫『語言學百科全書』The Encyclopa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時,我們承諾要比以往的著作具有更寬闊的視角,更雄心勃勃的計劃,更加可靠,明晰,現代化和國際化--本書的執行編輯有34人,撰稿人超過一千位。他們來自75個國家。一共是2,400篇文章。」的確,這位主編沒有吹牛,它甚至比後來的百科全書更有價值。書歸正傳,國際音標的謬誤在於它把輔音與母音看作是分別佔用不同時段的聲音,即所謂的線性linear發音。而其實,兩者是同時、疊在一起被發出的。『語言學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 P23:「伯拉圖最先分離出與輔音相對應的母音,他認為兩者的區別在於母音是連續音continuants,而輔音是停頓音stops目前我們所說的『塞音』即源於此。他發現如果輔音的一側沒有母音的話就不能發出聲音。伯拉圖曾經將聲音的元素分成三種1、母音,2、即非母音,也非雜音的稱為『塞音』或『閉止音』stop consonants3、界音intermediate一種含雜音而非輔音的音如lmns, dzksps。戴奧尼修斯Dionysius Thrax是拼音世界語法的奠基人。他的Tekhne Grammatiké 據說是當今一切語法書籍的始祖,書中將伯拉圖分類中的23合併成為『輔音』。」  古希臘人的種族偏見很深,認為希臘語的發音是『神』的傳授,一切非希臘語的語種均為野蠻語言。在這種影響下,誰都希望自己研究的發音盡量『純正』,盡量符合『文明』的標準,也即盡量貼近那幾種被公認了的聲音符號。誰也不願意被人說自己的發音屬於雜音及野蠻音。另一方面,當時的學者們普遍認為用『雜音』,『野蠻音』難以準確的表達意思。希臘人對於洪亮的聲音十分重視,有人把話劇演員在戲台上發出的,能被最後一排聽眾聽到的聲音作為標準發音。而所有的被公認的發音都經過許多人描述過如何開口,如何運動舌頭,如何擺正喉嚨及鼻腔,如何呼吸。其實他們的目的是要求使用者遷就某些人為的標準。既然從柏拉圖開始,古希臘人就知道,沒有母音的存在,任何聲音都不能夠被聽到;也就是說,輔音是不能獨立的被聽到的。但是,國際音標卻違背了這個常識;它將輔音看作是一個可以單獨被聽得到的音素。這個看法使得西方國家對於發音的看法完全違背了事實。因為,將輔音看作可以獨立的聲音以後,一行既有輔音,又有母音的字母就成了可以個個被聽到的聲音排列體,換句話說,不應該稱作拼音文字,而是排音文字。事實上,da是與d-a完全不同的聲音。用實驗方法也可以對國際音標的認識做出否定。我們知道,每個聲音的長度基本上是200240毫秒之間。我們將一個聲音錄音,然後把它分割成一個個40毫秒的片段,再將每個片段反覆複製並連接成240毫秒后,我們就會聽到,不論多麼短短da中的a是一定存在的。換句話說,在da中,da是同時從口中發出來的。正是由於國際音標的錯誤認識,導致此後的西方語言學誤入歧途。那麼,為什麼國際音標要這樣解釋聲音呢?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找不到語言的標準單位。國際音標起源於十九世紀末。那個時代,數、理、化的長足進展使人們感覺到,任何事物都是可分的,而且分解后更容易找到具有共性的單位。既然幾千年來人們尋找聲音組合的單位沒有成功,那麼,就有人想,是不是將聲音分解后,在更短,更小的基礎上,就能夠找到統一的聲音單位呢?於是,語言學家否定了希臘人的說法,硬生生的給輔音一個獨立存在的時間段。直到二十世紀初,西方國家中才有人提出應該將發音看作一個個不連貫的單體。這一派的音位學稱為非線性音位學nonlinear phonology ELLP2824,索緒爾Saussures「認為從菲尼基時代,印-歐對於發音的認識便是音位學phonology。它主要研究幾個音連在一起時的作用。但是,到了二十世紀後期,人們對英語的重音及漢語的聲調等被稱為超節片suprasegment(趙元任將它譯成『上加成素』)的元素進行研究后,提出了對線性理論的反駁意見。一些人認為,人類說話時發出的聲音是一組具有相同的性質或特徵的單體,它們同時排列在不同的層面或通道上而不是依次按時間先後排列,由於沒有先後之分,它們相互之間不會由於前面的音影響後面的音或者後面的音影響前面的音。」(有些類似漢語發音)但是,由於印-歐語言中的大部份單詞發音無法將一個個的音分得很清楚,所以,這一派學者又加上新的條件,就是,所有的字母之間可能有一種複雜的相互交搭的現象。這一派學者的主要出發點是希望可以更加詳盡地簡單地描述語音,用一種更加有規律而非任意的方法重新解釋語言。這一派的學者有EllisBellSweetSieversJespersen。線性派與非線派的根本分歧在於前者認為音素必須聯在一起才能被發出來,而其組合是條件組合。後者認為發音是分離的,其組合是無條件組合。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非線性音位學受到另一派的挑戰。該派認為:發音依然是線性的但是其目的僅僅是為了找到一個單詞與另一個單詞之間的區別而已。一個單詞與另一個單詞的真正區別,往往就是一個簡單的音素如badbed。這種能夠使兩個單詞區分開來的音素稱為特徵原子。如Bloomfeild所說:「我們可以將一堆或者一束髮音中真正起到區別作用的因素稱為音素。」由於印-歐學者將輔音及母音稱為節段segmental而將聲、語調和重音稱為超節段suprasegmental這種分類方法使得非線性派無法解釋超節段在發音中的作用,因為既然發音是一個個蹦出來的,那麼如何將語調切成一段一段的與它們相適應?但是特徵派就可以將超節段也解釋成為一種類似音素的發音成份(中國人當然不會想到西方人在理解聲調時的困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喬姆斯基Chomsky對二十世紀下半葉的語言學曾經起過重要影響,他與Halles合著的<英語發音類型>Sound Pattern of English則希望將兩派作一個折衷,認為應該將發音分成XY兩個軸來考慮,橫軸X代表發音的特徵,縱軸Y代表音素。不過很少有人能明白它們的具體含義。 我們已經說過,輔音實際上是一種聽不到的口型。但與母音結合后的輔音,其特徵性特彆強。或者說,在輔-元結合體中,人們最先識別的是輔音。而母音延續的時間長,或者說,輔音本身沒有時間,所以聽不到,母音給了它時間,所以能夠使人共同被聽到。此外,當我們將一個輔-元節拉長到數秒鐘以後,輔音會完全消失,僅僅剩下母音的存在。比如,在da這個聲音中,堅持兩秒鐘后,只能聽到a的聲音。因此,我們可以說,輔音的爆發力強所以特徵性好,而母音的爆發力弱,但是耐久力好而堅持到了最後。這個特性給國際音標的制定者造成了一個錯覺,認為,輔音在前,母音在後,消耗的是兩個獨立的時間段。拼音文字的書寫方法也加深了這種印象;也就是輔音在前,母音在後使人誤以為兩者是相互獨立的。古代的中國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也就是:輔音實際上是一種無法被聽到的口型,而不是聲音。因此,古代中國的注音方法是切音也就是用一個母音(韻母)來切換出另一個字(輔元結)的母音。直到今天的漢語拼音,依然是用一個母音(韻母)來切換聲母中的母音。比如b這個音,實際上是bo的聲音,輔元兩個字母同時發出,不可分割。與a的拼音實際上是用a切換出o成為ba。根據這個結果可以推測出來拼音文字的字母與發音之間在幾千年的時間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首先,要說明的是,西方國家的拼音文字系統起源於古代地中海東岸的菲尼基。在菲尼基人以前的古代文明古埃及和古巴比倫使用的都是象形文字。菲尼基人發明了用22個輔音字母來組合所有的單詞。這些所謂的輔音字母,實際上是帶有母音的輔-元結;也就是類似漢語目前的聲母。後來,古希臘人引進了菲尼基的拼音字母,作為書寫符號。在這個過程中,古希臘人發現(察覺到)了自己的發音系統中,有一些無法用輔音來表達的成分,這就是母音的變化,希臘人在菲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造了幾個新的字母,並將它們稱作母音字母。希臘人一直為自己的這種突破感到驕傲,所以後來,他們最先發現,沒有母音的幫助,輔音其實是無法單獨存在的。但是,母音的發現,又給希臘人出了一個難題;如何將原有的輔音字母與新發現的母音字母排列在一起?最能被接受的假設就是將母音字母插進原有的輔音字母之間。為了區別跟有母音字母的輔音與不跟有母音字母的輔音,就將後者讀得輕一些。由此可知,這些讀得輕的輔音最初應該有與現代的一個輔、母音結(聲母)一樣的時間。而如今,它們只不過是退化的聲母而已。但是,由於在發音的時候,它們依然佔用了一定的時間,這就使得拼音文字中每個音節的發音無法在時間上統一。對於中國人來說,很容易理解輔音-母音是同時發生的,但習慣於用音節』syllable來描述聲音的西方人,由於缺少一個(後文介紹)所以在理解輔音與母音同時發出時,有困難,他們只能尋找較為形象的比喻,某些學者用樂器的合聲來比喻輔音-母音的結合體P3417。他們還為這種聲音創造了一個單詞syllbary西方國家自從被國際音標裹挾著承認了輔音的獨立地位以後,再去理解古代菲尼基拼音字母,以及漢字的時候,就沒有辦法理解了。如果古代菲尼基人如果使用的是一個個讀得很輕的聲音,那麼,有好多事情就沒法解釋。比如,為什麼古菲尼基人先將語言中特徵性最強的一類聲音分離出來,卻有輕讀?根據歷史記載,菲尼基人是優秀的水手和建築師。試想,當他們與大風大浪搏鬥的時候,集體吃力的拉起沉重的石柱時,怎麼會用讀得很輕的輔音交流? 國際音標的出現也是尋找單位。他們違反了希臘人提出的常識沒有母音的聲音是發不出來的。以上的種種混亂,從反面說明,語言學的基本標準和單位,不能由拼音語言來制定,只能是漢語普通話每個字的時間長度。只有這樣,語言學才能與時間單位聯繫在一起。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十路 2016-7-16 23:29
蘇老師,您這篇文章如果能分段更方便閱讀。
回復 蘇誠忠 2016-7-23 16:24
十路: 蘇老師,您這篇文章如果能分段更方便閱讀。
謝謝提醒,我一直就希望每次發言短一點。目前人們在手機上看的時候,最多只能集中注意三到四百字,我一下子弄了好幾千字,實在是慚愧。今後改正。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0:4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