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扁平的科學院

作者:蘇誠忠  於 2016-4-30 06:5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評論

關鍵詞:科學院

八十年代以前注重民科,可是出了袁隆平、屠呦呦,陳景潤、楊樂、張廣厚。八十年代以後,注重官科,可是,出了誰,不知道?民國初年,各種學術體制都沒有建立。選拔人才就憑著主管人的良心,於是,清華出現了四大導師。看看這些人的學歷就知道。王國維:秀才,旅日留學,因病返回。梁啟超:舉人。陳寅恪,一生中沒有一張文憑。只有趙元任是博士,但是他主修數學,選修物理,最後發展卻是語言學。按照中國現行標準,跳槽子,依然是一位民科。就是這樣四位學者,支起清華的一片天。到後來,博士,博士后層出不窮,卻沒人能稱得上是導師。為什麼,因為所有的創新領域都不會有博士。反過來說,凡是有博士的領域,必定是理論健全,等級森嚴,無法進行突破的地方。如果再不允許他跳槽,那就是死水一潭。這潭死水在哪裡?答曰,科學院。

由於文革十年荒廢,八零年以後,中國逐漸的形成了一種輿論:只有經過長時間學習的人,才能在更高的層次上創新。一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民,絕對不會有這種機會。因為,世界發展得太快,沒有一定的學歷,你根本趕不上潮流。這其實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觀點。只要是對現有的知識有所突破,都叫創新。比如不丹王國提出的幸福指數就是對於西方經濟學中國民生產總值的創新。更何況,如今,教育普及已經使得絕大部分中國人都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他們通過網路得到的各種信息並不比教授、院士們少。為什麼中國的創新非要指望院士們?四十年的事實已經證明了這些人是最不懂創新的一個團體。本來高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到了科技領域裡面,沒人敢正視這個實踐。這實際上多年來不允許民科說話的結果。如果一味的把創新的任務交給最不懂創新的一群人,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負擔,對社會則是一種錯誤。道理就這麼簡單,可是,沒有幾個人能轉的過彎來。最可笑的是,明明高學歷是束縛創新思想的桎梏,可是很多不明真相的百姓,多年來被灌輸了這樣一種思想:沒有創新的根本原因是某些院士學歷造假。

如今的科學院的院士們絕對不會害怕別人查自己的學歷;當年的華羅庚倒有可能擔心自己沒有博士文憑。這可真是本末倒置,院士們擔心的明明白白就是沒有新的觀點。可就是一群被忽悠的群眾不相信這個最簡單的事實。正是為了迎合百姓這種無中生有,庸人自擾的無聊心理,十年前,中科院布局,準備在2030年前後培養出一大批諾獎獲得者來。為此建立了各種實驗設施,提高了各有關人員的待遇。媒體也跟著炒作,連篇累牘的吹捧。其實,目的就只有一個,為了幾十年沒有諾獎獲得者遮羞。他們把任務推給了三十年後的一代人。可是,錢卻沒有留給後人,那個時候,中國農村,貧苦農民的子女普遍摸不著電腦。更不要說網際網路。而這就是三十年後將要獲得諾獎的那一代人的狀況。中科院不把錢用去給他們買電腦和上網時間,卻花在自己身上,建造各種不切實際的高新設備、設施。這和中世紀的宗教一方面標榜自己是道德典範,另一方面壓榨貧民的做法有什麼兩樣?

院士們如今的待遇都是副部級,有些是正部級以上(連同退休的有數千人之多)。有人戲稱,科學院是部級幹部最多的地方。一切進口藥品都是免費的。這麼高的待遇只要拿出一部分來給貧困兒童,就能使得窮人的孩子都能接觸電腦。而科學院的做法卻是毫不慚愧的把攻關的責任推給他們,自己不出一分錢。

註:不久前一位院士否認了他們具有特殊的醫療待遇。這說明,有關報道可能不實,也可能根本就是造謠,希望有關部門出來加以澄清、闢謠。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qxw66 2016-5-15 08:34
泡沫,學歷是泡沫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01: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