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珠律師 鄧洪律師 記者招待會: 紀念 Charlie Kirk, 拯救華人子弟!
Charlie Kirk的思想遺產與華人保守價值觀的高度契合:共同對抗美國高等教育與社會中的「極左」傾向
Charlie Kirk,作為Turning Point USA的創始人,一位年輕的保守派領袖,其思想遺產深刻體現了傳統美國價值觀的核心——家庭、信仰、個人責任和自由市場。儘管他在2025年9月10日不幸遇刺身亡,他的理念繼續激勵數百萬年輕人,包括許多華人美國人。Kirk的保守主義與華人社區的傳統價值觀高度契合:兩者都強調勤奮努力、家庭穩定、道德信仰、反對身份政治和政府過度干預。這種契合源於華人儒家文化對家庭中心、個人成就的精神,與Kirk對抗「極左」議程的立場一模一樣。在當今美國,高等教育和社會政策中充斥「極左」傾向,如DEI政策扭曲錄取公平、性別設施變革侵犯隱私、福利項目濫用納稅金,以及大學課程推廣LGBTQ+「洗腦」。
反DEI政策:強調能力而非身份
Charlie Kirk反覆強調,如果你是LGBTQ+,就會更容易獲得大學錄取或工作崗位,這直接違背了基於能力和努力的公平競爭。在他的公開言論中,Kirk批評DEI優先身份而非資格,例如他曾質疑DEI導致不合格者上位,損害整體安全和效率,如在航空或醫療領域的潛在風險。Kirk主張徹底廢除DEI政策,包括切斷聯邦資金給推行種族配額的大學,他認為這不僅傷害高分亞裔和白人學生,還製造了「受害者心態」,讓受益群體在長期中更難成功,通過Turning Point USA的校園活動,他呼籲年輕人對抗這種「左翼對保守原則的攻擊」。這種觀點與華人理念高度相似,因為華人家庭深受儒家「天道酬勤」和「自強不息」的影響,強調通過刻苦學習和個人努力實現社會流動性,而非依賴身份福利。華人父母往往視教育為家庭榮耀的核心,許多人犧牲休息和娛樂時間輔導子女,追求高GPA和課外成就,以進入頂尖大學為目標,DEI被視為對這種努力的背叛,因為它將種族或性取向置於學術之上,削弱了華人社區通過功績崛起的傳統路徑。這種相似性源於華人文化的務實主義:儒家強調「學而優則仕」,視成功為勤奮的回報,而Kirk的反DEI呼應了這一精神,幫助華人子女免受身份政治的歧視,維護公平競爭作為社會流動性的基石。在現實中,這種契合體現在華人組織如亞裔美國人聯盟訴訟反對DEI時,許多人引用Kirk的觀點,強調功績導向符合華人家庭的代際期望,避免「受害者心態」腐蝕年輕一代的奮鬥精神。更進一步,加州ACA 7(2025-2026會期)作為一項憲法修正案,旨在禁止州政府在公共就業、高等教育錄取和公共合同中基於種族、膚色、性別或民族起源歧視或給予優惠待遇,這直接針對DEI的「有害種族配額」和肯定行動遺留問題,Kirk視其為保守派對「極左」意識形態的重大勝利,因為它強化了基於能力的錄取標準,與華人家庭的反DEI努力高度契合,許多華人家長支持該修正案,認為它保護了子女通過勤奮進入大學的權利,避免身份政治繼續扭曲教育公平。AB 62:土地徵收補償與身份政治的擴張2025 年 9 月,加州立法機關通過了 AB 62,該法案由議員 Tina McKinnor 提出,並獲得加州黑人議會聯席會(Legislative Black Caucus)的強力支持。此法要求加州民權部(California Civil Rights Department),在立法機關撥款後,調查那些因政府以 eminent domain(土地徵收) 手段、於種族動機或歧視而失去財產的人及其 後裔 的申訴。若資格確認,這些後裔可能會獲得補償、返還或其他形式的救濟。支持者認為,AB 62 是修復制度性不公的重要一步,特別是針對過去以「城市更新」名義剝奪黑人家庭住宅、企業與代際財富的歷史。然而,從保守派的角度來看,AB 62 引發了與 SB 1403 及其他賠償型計畫相似的爭議。它將 基於血統的權利 寫入法律,以族譜與歷史身份作為當下獲得州政府利益的依據。批評者警告,這種做法可能加深身份政治的根基,而這正是 Charlie Kirk 以及許多移民社群(包括華人)所反對的。相較於為所有加州人一體適用的財產權與正當程序原則,AB 62 卻只優待特定後裔群體,無論其個人努力或現實處境如何。對華人移民家庭而言,這種張力尤為明顯。許多人仍記得華人社群自身的歧視歷史, 從排斥性的土地所有權法律,到某些職業的禁止。然而 AB 62 並未涵蓋這些遭遇。這樣的選擇性補償顯得不一致,削弱了儒家與功績主義所強調的普遍公平、勤奮與透過努力實現成功的價值。透過將補償與身份而非普世正義原則掛鉤,AB 62 展現了加州「修復之路」(road to repair)可能帶來的風險:加深種族分裂,並侵蝕公平競爭與平等機會的倫理基石。這些正是 Kirk 及許多亞裔家長視為社會流動基礎的核心。
反對LGBTQ+議程與跨性別醫療:維護傳統性別與家庭價值
Kirk強烈反對LGBT權利和跨性別醫療,他警告這會製造「性無政府狀態」,允許男孩進入女孩更衣室和淋浴間,威脅女性安全,並呼籲禁止跨性別者參與女子體育。他指出變性群體的自殺率最高(據研究高達41%),證明「性別肯定護理」並非解決方案,而是加劇心理危機,呼籲推廣基督教價值觀作為替代,將跨性別教育比作「自古以來最大的兒童虐待和醫療醜聞」,忽略生物事實,推動「流動身份」敘事。Kirk反對Title IX規則將「性別認同」納入保護範疇,認為這剝奪了女生的正當權利,並視LGBTQ+包容教育為民主黨對年輕人的「洗腦」,違背傳統家庭價值觀。這種立場與華人理念高度相似,因為華人家庭受儒家「陰陽平衡」和家庭延續理念影響,強調生物性別和傳統角色作為社會和諧的基礎,許多華人父母視LGBTQ+推廣為對道德的攻擊,擔心它破壞子女的心理健康和家庭穩定。華人文化中,家庭是社會單位的核心,父母往往優先保護子女免受「激進實驗」,這種相似性源於華人務實的道德觀:家庭教育注重精神健康和傳統倫理,Kirk的基督教框架與之融合,提供對抗「極左」洗腦的工具,幫助華人社區維護子女的安全。在現實爭議中,如加州大學性別中立設施變革導致隱私侵犯,華人家長抗議時常引用Kirk的警告,強調這種政策侵犯了儒家尊嚴和家庭隱私,共同推動恢復傳統設施,避免「性無政府狀態」影響年輕一代的成長。加州AB 1955(SAFETY Act,2024年簽署,2025年生效)進一步凸顯這一問題,該法案禁止學校要求教師或員工通知父母學生的性取向、性別認同或表達變化,除非學生同意,這被Kirk猛烈抨擊為「父母權利的徹底剝奪」,允許學校在家長不知情下推動子女的「性別轉變」,相當於「國家對家庭的入侵」。Kirk在生前多次在X平台和播客中譴責該法案,認為它鼓勵「兒童變性洗腦」,違背家庭中心原則,與華人家庭的保護本能高度契合,許多華人家長視AB 1955為對父母教育權威的直接挑戰,擔心子女在學校受「極左」影響而無法干預,共同呼籲聯邦干預或州級推翻,推動恢復父母在子女性別教育中的主導權。
反福利國家主義:推廣個人責任和資本主義
Kirk反對「福利國家」擴張,認為納稅人資金不應用於「養流浪漢」,而應投資於家庭穩定和社區安全,他批評加州等地的「愚蠢想法」如股權程序和無家可歸高樓,導致基本政府職能失敗,破壞社會契約。Kirk主張「更多父親在家」和「武裝保安」來解決社會問題,支持資本主義和自由企業,強調個人責任作為社會穩定的關鍵。這種觀點與華人理念高度相似,因為華人家庭強調自力更生和個人責任,視福利濫用為削弱奮鬥動力的「陷阱」,儒家「自強不息」教導人們通過努力改善生活,而非依賴集體補貼,許多華人移民靠白手起家創業,優先本地基礎設施而非外來援助。這種相似性源於華人文化的實用主義:家庭視為經濟單位,父母教導子女勤奮工作以積累財富,Kirk的主義呼應了這一精神,避免政府干預破壞家庭獨立。在現實中,如Arcadia市的Tiny Shelter Project使用稅款養無家可歸者引發社區分裂,華人居民抗議時強調資金應優先教育和基礎設施,與Kirk的批判一致,共同反對「極左」福利擴張,維護納稅人的權利和社區自治。加州SB 94(2023-2024會期,2025年繼續辯論)是這一「極左」福利擴張的典型,該法案允許法院重新審視至少25年刑期的終身監禁無假釋判決,特別是暴力謀殺犯,授權修改為較輕刑期並適用新法減刑,Kirk在生前強烈反對,認為犯罪必須坐牢到底,這種「釋放最危險罪犯」的改革會威脅公共安全和家庭穩定,違背「個人責任」的核心原則。Kirk多次在節目中強調,福利國家不只補貼懶惰,還延伸到刑事司法的「軟弱」,允許罪犯早釋會增加社區犯罪率,傷害無辜家庭,與華人家庭的反福利觀點高度契合,許多亞裔居民視SB 94為對納稅人安全的背叛,擔心釋放罪犯會影響子女上學和社區和諧,共同推動法案擱置或廢除,維護「犯罪必懲」的正義觀。
反墮胎:視生命從受孕開始神聖
Kirk堅決反對墮胎,視其為「謀殺」,主張無限制禁令(除母親生命危急外),批評民主黨州如明尼蘇達的「零限制」法導致活嬰被「合法」殺害。他強調生命從受孕開始就是神聖的,源於基督教信仰,將墮胎比作「現代對生命的扭曲觀點」和「利潤導向的死亡工業」,每年進行超百萬次,破壞社會結構。Kirk推動反墮胎教育,通過Turning Point USA分享倖存者故事,呼籲切斷聯邦資金給墮胎機構,視其為「左翼議程」的核心,旨在破壞家庭和信仰的基礎。這種立場與華人理念高度相似,因為華人儒家價值觀視生命神聖、家庭為基石,反對「便利式」終止妊娠,強調仁愛和人類尊嚴,許多華人社區視墮胎為對社會連續性和家庭傳承的破壞。儒家「孝道」強調代際延續,子女是家庭希望的體現,墮胎被視為違背倫理。這種相似性源於華人「生命敬畏」的傳統:父母視生育為責任,Kirk的基督教倫理與之相融,幫助維護人口穩定和社會和諧。在實踐中,華人基督徒團體參與反墮胎遊行時,常引用Kirk的觀點,強調回歸「第一原則」——慶祝大家庭和尊重長輩——以對抗「極左」對生命的漠視,推動政策變革。
推廣基督教民族主義:信仰作為道德基石
Kirk擁抱基督教民族主義,視信仰為對抗左翼的武器,推動大家庭、敬老和多子女家庭,強調基督教為美國基石。這種觀點與華人理念高度相似,因為華人儒家道德觀視信仰為指南,強調家庭孝順敬老和生育,許多華人基督徒將基督教與儒家融合,視其為維護倫理的工具。
支持特朗普和MAGA運動:美國第一政策 AB 495
Kirk是特朗普的關鍵盟友,支持「美國第一」政策,如貿易協議和簡化行政,視特朗普為對抗深州的英雄。這種立場與華人理念高度相似,因為華人社區許多支持特朗普的經濟強硬,視其為保護國家利益的象徵,華人家庭通過創業實現獨立,反對官僚浪費。這種相似性源於華人務實經濟觀:優先增長和減少干預,Kirk的忠誠呼應了這一精神,推動政策減少「極左」負擔。加州AB 495(Family Preparedness Plan Act of 2025)是這一爭議的焦點,該法案允許非親屬短期監護兒童,如果父母被移民執法機構(如ICE)拘留,這被Kirk猛烈抨擊為「合法化兒童販賣」和「陌生人監護」的危險改革,違背家庭中心原則,允許政府干預父母權利,潛在導致兒童被「陌生人」帶走。Kirk在生前與牧師Jack Hibbs合作曝光該法案,認為它是「極左」對家庭的攻擊,鼓勵兒童移民議程,威脅美國第一的社區安全,與華人家庭的保護本能高度契合,許多華人家長視AB 495為對家庭穩定的威脅,擔心它破壞父母權威和子女安全,共同反對,推動特朗普政府聯邦干預或州級廢除,維護「美國第一」下的家庭優先。
反對氣候變化議程:務實優先於恐慌
Kirk反對氣候變化「騙局」,認為這是左翼製造的恐慌,浪費資源於虛偽議程,應優先經濟和家庭穩定。這種觀點與華人理念高度相似,因為華人強調實際解決而非意識形態,視氣候政策為發展負擔,家庭優先經濟增長和子女未來。這種相似性源於華人實用主義:儒家「實事求是」,Kirk的現實主義相融,反對轉移真實問題如高房價。
推廣所有權文化:投資未來
Kirk主張為新生兒提供投資賬戶,促進儲蓄、投資和所有權文化,讓年輕人擁有家園,避免激進化。這種立場與華人理念高度相似,因為華人重視家庭經濟穩定和投資教育,視所有權為穩定關鍵,許多華人通過儲蓄實現代際財富。這種相似性源於華人「積累」傳統:父母教導子女理財,Kirk的理念幫助維護經濟獨立,避免「極左」浪費破壞家庭規劃。
反對「奢侈信念」:反精英虛偽
Kirk譴責富人階層的「奢侈信念」如支持開放邊界,這些他們無需忍受,卻聽起來美德滿滿,但會摧毀美國。這種觀點與華人理念高度相似,因為華人強調通過努力獲得所有物,反對精英的虛偽信號,許多華人靠實幹崛起,視「奢侈信念」為不公。這種相似性源於華人「實幹興邦」精神:儒家鄙視空談,Kirk的批判相呼應,維護勤奮文化。
推廣年輕人保守主義:校園復興
Kirk通過TPUSA給保守學生勇氣捍衛信念,視其為校園自由的復興,影響年輕領導者。這種立場與華人理念高度相似,因為華人重視子女教育和對抗左翼主導,許多華人父母推動子女成功免受洗腦,視校園復興為保護傳統。這種相似性源於華人「教子有方」傳統:教育為家庭投資,Kirk的運動幫助華人子女維護保守價值觀。
反對政治觀點不同交往:道德一致夥伴
Kirk建議保守青年不要和政治觀點不同的人約會,因為這會威脅關係穩定和家庭價值。這種觀點與華人理念高度相似,因為華人傳統婚姻觀強調道德一致的夥伴,視家庭為社會單位,避免意見衝突破壞和諧。這種相似性源於儒家「和睦」原則:婚姻為家庭基礎,Kirk的建議相合,維護穩定關係。
反對外國援助:優先美國人
Kirk反對外國援助,呼籲關閉浪費機構如USAID,將資金用於美國人。這種立場與華人理念高度相似,因為華人務實觀反對資源浪費於國外,優先本地問題如高房價,許多華人強調內部發展。這種相似性源於華人「家國一體」:社區優先,Kirk的優先美國人呼應了這一精神,維護納稅人權利。
支持自由言論:允許不同觀點
Kirk強調在自由社會中,意見不同是可以的,尊嚴來自於神的形象,支持辯論基礎。這種觀點與華人理念高度相似,因為儒家「和而不同」鼓勵辯論,反對審查,許多華人家庭傳統支持開放討論。這種相似性源於華人追求真理的精神:討論為進步工具,Kirk的自由觀相融,保護思想免受「極左」壓制。
為什麼Charlie Kirk的思想遺產與華人的精神高度契合?因為這種契合不僅僅是政策層面的重合,而是根植於兩者共享的核心價值觀:勤奮、以家庭為中心、道德信仰和個人責任,這些元素在華人儒家文化中被視為人生指南,而Kirk的保守主義則通過基督教和美國立國原則詮釋了類似理念。首先,從勤奮和功績導向來看,華人精神深受「天道酬勤」和「自強不息」的影響,強調個人通過努力改變命運,這與Kirk反對DEI和福利國家的立場完美契合。華人家庭往往視教育和職業成功為家庭榮譽,父母犧牲一切培養子女,Kirk的反身份政治呼應了這一精神,避免「受害者心態」腐蝕年輕一代的奮鬥動力,幫助華人社區維護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其次,家庭穩定是兩者契合的核心:華人儒家「孝道」強調多代傳承、敬老愛幼和家庭和諧,Kirk的推廣大家庭、反墮胎和反對「性無政府狀態」與之鏡像,視家庭為社會基石。華人家庭在多元社會中優先保護子女免受「極左」洗腦,Kirk的基督教家庭觀提供了一個框架,強化了這一防禦,共同對抗破壞家庭結構的政策,如性別中立設施或LGBTQ+課程,這些被視為對傳統道德的侵蝕。再次,道德信仰的契合體現在兩者對普世價值的追求:華人儒家「仁愛」強調人類尊嚴和倫理規範,Kirk的基督教民族主義視信仰為對抗左翼的武器,許多華人基督徒將兩者融合,視其為維護社會穩定的精神支柱。這種信仰導向幫助華人家庭在世俗化社會中保持道德底線,反對「奢侈信念」和氣候恐慌,這些被視為精英的虛偽轉移,優先現實問題如經濟穩定和社區安全。進一步而言,個人責任和自力更生是高度契合的另一個層面:華人精神通過移民故事體現「白手起家」,反對福利依賴,Kirk推廣所有權文化與之呼應,強調資本主義和投資教育作為家庭未來的保障,避免政府干預破壞個人激勵。華人家庭的務實觀——優先經濟增長而非意識形態——與Kirk反對氣候議程一致,視其為浪費資源的「騙局」,幫助維護家庭經濟獨立。此外,自由言論和槍支權的契合源於兩者對個人權利的重視:華人儒家「和而不同」鼓勵辯論,Kirk的支持自由言論保護了這一傳統,反對審查文化;槍支權則被視為自衛工具,與華人家庭的安全意識相合,尤其在高犯罪區。反對政治觀點不同交往的理念也契合華人婚姻觀,強調道德一致的夥伴以確保家庭穩定,避免衝突破壞和諧。總體上,這種高度契合源於華人精神的核心——家庭為本、勤奮為徑、道德為綱——與Kirk保守主義的本質——信仰驅動、責任導向、自由為先——的內在一致性。在多元社會中,這種聯盟不僅幫助華人社區對抗「極左」傾向,還強化了共享價值觀的普世性,推動從校園到政策的保守復興。儘管Kirk已故,他的遺產繼續激勵華人家庭,共同捍衛傳統免受激進意識形態的侵蝕,形成一個強大而和諧的思想共識。
真正的【美國夢】
Charlie Kirk 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能以少數人能做到的方式與美國年輕人產生連結。他投入時間與熱情,走遍全國,尤其是大學校園,直接向學生們談論對他們最重要的議題。他有一種非凡的天賦,能讓複雜的政治與文化辯論變得貼近、易懂,並與年輕人初入社會時的生活息息相關。他談到年輕人今天所面臨的經濟、文化或精神上的困境與挑戰;並在這個過程中,給予他們希望。劉龍珠律師表示:我個人深受觸動的是,一個如此年輕的人卻能展現出如此成熟與堅定的信念。他對「美國夢」的理解並非模糊的口號,而是實際、可達成的追求。他深信雄心、努力與毅力,並希望年輕人也能對自己抱有同樣的信念。他的信息是:他們不該接受限制、借口或平庸,他們完全有能力追求卓越。這樣的鼓勵十分難得,而這正是當今許多年輕美國人最需要聽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