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訂定佛教新戒條
劉龍珠律師虔心朗讀 舅父星雲大師全集(貧僧有話要說)三十說(A)
我訂定佛教新戒條
如果都能像佛教所說,
大家持戒,不侵犯別人的自由,互相尊重、互相包容,這才是美好的人生。
佛陀建立教團,制定了很多的戒條,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甚至在家
的男女居士優婆塞、優婆夷、式叉摩那等七眾弟子,都各自有戒律·但是·當初的
社會環境、物質條件、文化背景、地理氣候、風土民情等,都與這許多教條的制定
有關。到了現在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已經是屬於世界性的,世界各地的人文不同、環
境不同、地理氣候、生活方式、觀念想法都不相同,正如佛陀對戒律的制定曾經講
過「可開、可遮」,應該戒規的內容也要有所不同,不是固定一成不變。
佛陀制戒 因應當時因緣
但是,後來保守的弟子就強調:佛所制戒,不可更改;佛未制戒,不可增加。
佛法講世間無常、法無定法,這並不能符合佛說無常的真理,如果不能依照無常的
規律去改變,佛教就不能進步,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的環境了。
例如「偏祖右肩」,假如生長在哈爾濱、西伯利亞的佛教徒都要偏袒右肩,不
是要把膀子都凍僵了嗎?就是沙彌戒的「不捉持金銀寶物」,如果沒有獎學金、沒
有路費,如何去雲遊參學訪道呢?所以,當初佛所制定的沙彌戒,即使是現在的大
比丘·都不容易做到。又好比在當時印度熱帶的氣候下,所謂「日中一食·樹下一
宿」,是很逍遙自在的,但如果換到其他地區·哪裡有辦法做到「日中一食·樹下
一宿 呢?
在現今的佛教界,可以說·傳戒的那許多老師們·自己都不能做到不犯戒條,
但是,每一個都說不可更改,這種虛偽、假相、不務實·怎麼能讓佛教隨著時代進步呢?佛教傳到中國來,過去的祖師德·他們知道戒條對生活的重要,沒有戒,也不成僧團;但是要依照傳統的戒律、戒條,佛教勢難在人間各種社會裡面發展。所以中國的祖師們非常聰明·像「百丈立清規」,他們不破壞佛制的規矩,但用清規代替了戒律·可以說,千餘年來的佛教,都是靠叢林的清規,才能把佛教教團的慧命一直延續下來,讓僧團安住,讓佛教發光。
但是,現在佛教也不只是寺院了,佛化家庭之外,學校、機關、社會、國家,都需要人間佛教給予引導。因此,我在創建佛光山之初,也曾經訂過「怎樣做個佛光人」,總共十八講;我也為佛光山教團制定《佛光山徒眾手冊》(後更名《佛光山清規》),這一切都看佛光山傳承的弟子,怎麼樣去運用,這裡再加一些補充說明。
貧僧自小接受佛門的楗槌磨鍊,我不想把自己當初身受不合公義的教育施之於人,所以,最初建立教團的理想,只是希望「無為而治」。所謂教育,不必要靠別人來打罵開示,一切應該要自學,如儒家講「學而時習之」,自學,才會有心得,才會有進步。
在佛教裡面,對教育有更進一步的闡述·如佛陀教育的步驟·先要白覺·再能覺他,這樣覺悟之道才能圓滿。所謂自覺,在學習之初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不自我覺察、不自我覺醒,講者諄諄、聽者藐藐,再好的良言善語,你也沒有受用啊。
所以,我最早的教育,都告訴每個人要依照佛陀的「自覺教育」。
但是,每一個人的根基不同,不是人人都是大智慧善根,還是要靠旁人幫助 靠教條規範。所以·貧僧在數十年出家的生活中,我一定要自己做到,我才敢教人。
我思惟人生,要想如惠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對世間的自我覺
悟`自我實踐,才能規範他人。
制新戒條 修行做人準則
可惜,貧僧幾十年來,十方弘化,很難安居一處,雖然自覺自己衣食住行、行
住坐臥有所分寸,也不敢要求別人照我的方式行事·現在,貧僧垂垂老矣,在我認
為,太嚴格的教條,與其讓人做不到,何必要那樣的規範呢?但如果完全方便,隨
意生活,那又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團體呢?
這次,藉由「貧僧有話要說」,自己心裡也想,自我修學的戒行,與他人應該
要遵守的法則,甚至對佛光弟子的教育上,列出一些簡單的生活規條·把它訂為新
戒條,在此略為一說。
戒條有很多,橫說豎說·那都是條文,最重要的,還是要自我心中有道,行為
不要侵犯別人,那就是我訂為「佛光新戒條」--十要、十不要的標準了。社會大
眾以及佛門弟子,大家都能遵守,把它用來做為修行做人的原則,人我之間,會少
了糾粉;衣食住行的生活·會獲得滿足;群我之間·能夠和平相處。這「十要』和
「十不要」,假如大家都可以做到,雖不能成佛作祖、成聖成賢,至少不失為一個
樸實的修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