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管理模式
劉龍珠律師虔心朗讀 舅父星雲大師全集(貧僧有話要說)二十一說(A)
我的管理模式
貧僧的管理學就是在大雄寶殿裡,在禪淨法堂裡,在典座齋堂裡,在出坡作務裡,在人我和諧裡。
我的出身,家父是單傳·據說他出生二十八天,我的祖父就去世了。在他十餘歲的時候,我的寡祖母也去世,只剩他孤苦零丁一個人。我出家的生活就和他的單傳一樣,出家人都有同門、同宗,濟濟多士,但我的師父和我的師兄都早逝,尤其我人又來到台灣,更加的孤單一人。
志同道合 為眾服務奉獻
感謝因緣際會,開創佛光山之後,出家的弟子就有一千三百餘人,還有入道的教士、師姑百餘人。台灣的寺廟都很小,一時之間,有了這麼一個像叢林的大寺,就經常有人來追問我怎麼樣管理?貧僧沒有學過管理,也不懂得管理,只覺得大家志同道合·為佛教、為社會大眾奉獻服務,重視因果,在公開、公正、公平、公有之下,就會相安無事了。
有一位出家的徒眾是香港大學管理學系畢業,在四、五十年前,管理學科就已經有人注意·所謂人事管理、財務管理、學校管理、圖書管理、醫院管理、工廠管理等,貧僧看到這位徒眾自恃高學歷畢業·心有所傲·就告訴他·管錢,錢不講話,隨你用法;管物,物也不開口,隨你搬動;管人,就難了;但管人也還不太難,最難的,是要管自己的「心』啊!你會管「心」嗎?貧僧童年失學,不但沒有進過學校念書,連學校都沒有看過,曾經有一次台灣大學邀我去講「管理學」,當然我不敢應允·雖然佛教也有管理學,像叢林兩序大眾、四十八單職事、清規戒律等,這些我都沒有做過深入研究,哪敢對人講管理呢?後來,曾經擔任過教育部長的張其昀先生,他在陽明山創辦了中國文化大學,並且在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〇)找我去擔任印度文化研究所所長。他致詞時說:「整個華岡就是一個大叢林,在此歡迎我們的住持星雲大和尚回來。」我聽了以後心有所愧,雖然在佛光山開山,但也不敢自認是住持。因為一個住持,要對叢林四十八單職事、清規戒律相當熟稔,所謂住持三寶,我想貧僧還不夠條件。同甘共苦 心平即得自在前幾年,台灣大學副校長湯明哲教授對我做一次訪問,我和他並無交往,但貧僧對別人的要求一向不願意拒絕。他來了就問:「我對你們感到很好奇,我們在家人有週休二日,有年節放假,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增加休假的時日;我們在家人每個月有數萬元的收入,但仍然感到不夠,希望再增加一些薪水。聽說你們有一千多名出家人,沒有假日,沒有薪水,晚上還要加班,挑燈夜戰,有這種力量是什麼原因呢?」像這樣的問題,過去不曾有人問過我。聽他這麼一問,忽然感覺它確實是一個問題。我回答說,你們在家人是過「有」的生活,有假期、有待遇、有財物、有家庭、有妻子兒女;有,是有窮有盡、有限有量,當然會嫌不夠。
我們出家人過的是「空無」的生活,無假日、無薪水,心甘情願為社會大眾服務,沒有指望報酬,因為沒有這個慾望;因為「無」,所以無限無量、無窮無盡。他是台灣大學的名教授,對我這樣的回答,我不知道他內心的反應是如何了。
說起佛光山的管理學,貧僧覺得,只要肯得上下大眾同甘共苦,只要心平,又何處不能自在呢?當然,我也經常告訴僧信弟子「不比較、不計較」,不把人我是非得失放在心上日子就會很平安的度過。我寫過一首〈十修歌〉,就是希望對修道者有所勉勵,後來漸漸的也為大家所傳唱。
一修人我不計較,二修彼此不比較,
三修處事有禮貌,四修見人要微笑,
五修吃虧不要緊,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修心內無煩惱,八修口中多說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十修大家成佛道,
若是人人能十修,佛國淨土樂逍遙。
我也主張要有「老二哲學」的思想,所謂「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我們觀看歷史,歷朝的第一代皇太子被害的為數居多,如隋朝的太子楊勇,如唐朝的李建成等,多為了出頭遭忌而犧牲。如果每個人安於「老二」,懂得「無我」,對做人處事,也就會心安理得了。我也覺得佛門裡教我們的發心、忍耐,是非常有用的。發心就有力量,發心就會心甘情願,發心為佛教服務、發心要廣度眾生、發心為常住工作、發心肯吃虧耐勞……能發心,還有什麼得失計較的呢?忍耐,更是重要。不但做一個出家人,世間上每一個人要想生存、生活,都要能忍·能忍·就知道人我的關係,就知道情緒安定的重要。人家一句話、一件事,跟我來往,都要我去認識、接受、負責、擔當、處理和化解,都要有忍的智慧、忍的力量。因此,貧僧很早就寫了一首〈為僧之道〉,告訴要求入門的弟子,假如你要問我怎樣做一個出家人?對出家人的看法是什麼?這首︿為僧之道〉就不光只是唱一
下而已,你必須好好思量·這是身為佛光弟子必須實踐、奉為圭臬的座右銘:
佛光山上喜氣洋,開山以來應萬方。
好因好緣多好事,青年入佛教爭光。
發心出家最吉祥,割愛辭親離故鄉。
天龍八部齊誇讚,求證慧命萬古長。
落髮僧裝貌堂堂,忍辱持戒不可忘。
時時記住弘佛法,莫叫初心意徬徨。
為僧之道要正常,不鬧情緒不頹唐。
勤勞作務為常住,恭敬謙和出妙香。
清茶淡飯要自強,粗布衣單有何妨。
生活不必求享受,超然物外見真章。
善惡因果記心房,人我是非要能忘。
深研義理明罪福,慈悲喜捨道自昌。
朝暮課誦莫廢荒,念經拜佛禮法王。
無錢無緣由他去,只求佛法作慈航。
十年之內莫遊方,安住身心細思量。任他天下叢林好,我居一處樂無疆。